芷江是旧时沅州府治所在地。芷江城北十公里,有一座峰峦起伏的山脉,叫作明山。“明山叠翠”为芷江八景之一。明山之中所产石璞,称为“明山石”。用明山石雕制成的砚台,称“明山石砚”。因其产地属沅州,人称“沅州石砚”。又因制砚之石璞,出自明山脚下一个叫黎溪的地方,故又有“黎溪石砚”之称。
明山石璞以紫色为主色,其中夹生有或黄、或白、或绿、或红的规整片石。从石璞的剖面看,宛若一位身着紫袍的达官贵人,腰间围着一条带子。片石为黄色者,称“紫袍金带”;片石为白色者,称“紫袍玉带”,皆为明山石璞之上品。清乾隆时期的江昱《潇湘听雨录》所载“芷江明山石,紫、青、赭、黄、白五色层叠……紫质有纹,绕之如带”即是。这种石璞不但各层色带稳定,浑然天成,且石质细腻,温润如玉,硬度适中,是制作石砚的最佳石料。工匠们通常是以紫色作为砚台的底盘,而将上面的各色片石,根据不同的颜色和层次,进行布局,或浮雕,或镂空,精心雕琢成寓意深远的各种不同图案,巧妙地铺陈在砚台四周,别有情趣。
早在宋代,芷江的少数民族就开始了黎溪石砚的制作。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有这样的记述:“砚石出黎溪。今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冈石皆可乱真。紫石、胜揭石,熟瑶亦能砺砥,黎溪为最。盖于淘金井中取之,近亦艰得。有紫、绿二色,围黄线者,名‘金系带’。”朱辅所说的“金系带”,便是“紫袍金带”。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砚辨》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明山石)表淡青,里深青紫而带红,有极细润者……顽硬如镜面,间有金线或黄脉,直截如界,行相间者,号‘紫袍金带’。高宗朝,戚里吴踞曾以进御,不称旨。”宋高宗赵构是一位大书法家,其吴氏皇后的侄儿吴踞也精通书法。吴踞得到了一方号称“紫袍金带”的沅州石砚,于是便献给他的姑父——高宗皇帝。自唐宋以来,出自广东肇庆的“端砚”,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著名诗人张九成有诗:“端溪石砚天下奇,紫光夜半吐虹霓。”端溪砚与沅州砚,主色皆为紫色,不是行家里手,是难分伯仲的。宋高宗是一位识砚的高手,一眼就看出此砚不如“端砚”,也就没有领侄儿的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宋高宗那样的眼力。自宋以来的数百年间,屡有众多的端溪砚贩,仍然以明山石刻为“端溪砚”,行销于市场,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足可见出自明山的石璞,也是非同寻常的。(www.xing528.com)
到了康熙年间,黎溪一带“紫袍金带”的石璞资源日渐枯竭,人们在明山脚下一个叫五士坡的地方,开辟了新的石璞基地。五士坡的石璞,多为紫色,嵌有白色带状纹,被称为“紫袍玉带”。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紫袍玉带”成为明山石中的经典石璞。当地的民间艺人根据石璞色带的不同层次、色彩、纹理,巧妙地立意设计,因材施艺,因色施工,使石料天成的绚丽色相与其神工绝技完美结合,浑然天成,达到了美妙的艺术境界。道光年间,曾任黔阳县教谕的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中这样写道:“芷江明山石作花卉、草虫、楼台、人物之状,琢为几榻、屏风,雕饰极精。”明山石制作的砚台,则更是文人墨客“凡宦游过此,必争购觅”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