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滨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古称平溪,以出产箫笛而闻名天下。玉屏所产箫笛,称为“平箫玉笛”。
清乾隆《玉屏县志》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位叫作“鹿皮大仙”的道人,四海云游,来到玉屏。他流连于这里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之间,不忍离去,并与这里的一位名叫郑维藩的侗族才子成为莫逆之交。道人谙音律,擅管弦,每有感怀,便意欲寄情于丝竹。怎奈此地虽是翠竹满山,却无箫管可弄,因此不免惆怅。一日,他从山中采来一根竹子,制成一管洞箫,吹来婉转动听,若天籁之音,令挚友郑维藩心驰神往。不久,道人又将远行。临行之前,他将制箫的技艺,秘传给了郑维藩。这便是县志所说的“邑人郑氏得之异传”。因玉屏古称平溪,这种箫便称为“平箫”。“平箫”由郑氏家族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历久不衰,直到如今。据郑氏箫业传人说,雍正五年(1727),郑家人又以本地所产水竹,制成了第一管笛子。后经过不断改进,以不缠丝,不上漆,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清丽纯正,而远胜他地所产竹笛。这种笛子,被冠以玉屏的“玉”字,称为“玉笛”。自此,玉屏所产“平箫”和“玉笛”,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民间乐器制作声名远播的无上妙品。
“平箫”和“玉笛”以玉屏出产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选材以阴山溪边少见阳光、三年以上的水竹为佳。这种水竹拇指大小、节长、肉厚,通根粗细基本一致。砍竹的时间须在立冬后的两月内,这样的竹子含水、含糖少,做出的箫笛不易霉变。玉屏的飞凤山和太阳山上出产的水竹质地优良,是制作箫笛的首选原料。这两座山上还长有数量不多的紫竹,专门用来制作高档箫笛。竹子年年生笋成竹,箫笛的原料用之不竭。
箫笛制作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先要刨平竹子的外节,刮去外面的表皮。根据需要制作的产品的长度、粗细,挑选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然后是通内节、打头子,通过烘烤,对竹材加热校直,对竹节精刨第二次。打音孔之前,要弹中线、滚墨线。音孔打好后,要进行水磨和修眼。制作箫时,要增加“开叫口”“开花窗”两道工序。“叫口”即箫的吹孔,开得适当,才能保证箫的音色、音量和音准。制坯工艺中,传统扁箫制作工艺中的夹扁竹,是旧时郑氏制箫人的绝技。夹扁竹是处理生竹的一道工序,即用柴火将竹料烤热,然后用铁钳从头到尾轻夹竹管,使之渐成椭圆柱形扁竹,并以木夹将扁竹校直固定。这种技艺在全国箫笛制作业中仅此一家。(www.xing528.com)
平箫玉笛上皆刻有图文。箫笛的雕刻,有脱墨磨字、粘贴图样、雕刻、水磨纸屑四道工序。刻字用单刀。行、草、篆书为阴雕,隶书为阳刻。雕刻的刀法多样,分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八种。随后,精美的图文显现在平箫玉笛之上。
箫笛的成品,还要经过烘烤上镪水、水磨洗涤、上色、上漆四道工序。这四道工序以打磨为主。传统的打磨工艺,先是用当地产的骨节草擦去箫笛表面尘垢,然后再用玉镯在其上打磨光亮。通过这些繁复的工艺,样式精美、音色纯正的箫笛得以完成。
玉屏箫笛,曾于民国二年(1913)赴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参展,荣获银奖。从此更是名播海内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