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五溪地区,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征大量历代文献,记述了南北各地种茶和饮茶的故事。其中有东晋人裴渊《坤元录》中的记述:“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聚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这是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对少数民族地区种茶的唯一记述。如今,在溆浦县境已找不到无射山的踪迹。新修《沅陵县志》称,由于行政区划变更,无射山在今沅陵县境内,不知证据是否充分。
其实,在陆羽撰写《茶经》的唐代,五溪地域茶树的种植,就不仅仅是在无射山上,而是已经相当普遍,且出产了名扬四海的名茶。唐德宗时,礼部尚书权德舆为陆贽所著的《翰苑集》作序,其中写道:“(辰州)邑中出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盛行,极先摘者曰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会谈中日恢复邦交事宜。他与周总理会见时提出,希望能喝到碣滩茶。很显然,这位日本首相来华之前曾查阅过相关历史文献。当年辰州府进贡给皇家的碣滩茶,被朝廷作为国礼辗转送到了日本。日本的相关历史档案中,仍然记有这一史实。遗憾的是,在当时中国名茶的谱系中,已经没有了碣滩茶的名目,田中角荣的愿望也就没能实现。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有关部门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湖南省沅陵县境内查找到碣滩茶的踪迹。原来,碣滩是沅水中的一个险滩。两岸峰峦重叠,绿荫覆盖,“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是种茶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地方。碣滩岸边,矗立着一座拔地而起的白色山崖,酷似一把茶壶,名“银壶山”,民间称其为神仙所赐,壶里斟的便是碣滩茶。有关部门派人实地踏勘发现,时隔一千多年,在碣滩岸边的山上,当年残留下来的老茶树蔸,居然还顽强地存活着。沅陵县有关部门做出了恢复碣滩茶园的决定。千年古茶趁中日友谊的春风焕发新枝。几年后,碣滩新茶开始采摘。茶农们先是采制毛尖,继而采制绿茶。“返老还童”的碣滩茶,重又跻身于中国名茶行列。空置了千年的“银壶”,重又斟上香茶。正如前引文献所述,碣滩茶之后,辰州境内又出现了界亭茶。界亭茶出自从陆路进入五溪门户的辰龙关附近的界亭驿,即今沅陵县官庄镇。界亭茶中的极品称为“雀舌”。这种茶以清明节前采摘的嫩叶加以精制,因茶品形似山雀的舌子而得名。界亭茶今称官庄茶,仍然盛名不衰。
五溪说茶,不能不提到“溪货”,即古溪州境内出产的茶叶。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唐天下诸部每年常贡”载:“溪州郡,贡茶芽二百斤。”原来,“溪货”在唐代也是贡品。溪州茶虽不如碣滩茶那样名扬海外,但也有它的幸运之处,即它的生产虽然历经起落,却不曾中断。溪州茶农用辛勤的劳动,使古老的种茶、制茶技术代代相传,并得到发展,名茶迭出。其中的佼佼者,就是今天的古丈毛尖。古丈毛尖的制作工艺独到,道道工序一丝不苟,极为讲究。这种茶叶锋苗挺秀,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内质清香芬芳,滋味醇香可口,是不可多得的佳品,一直跻身于国内名茶行列。(www.xing528.com)
五溪地域,还有产自会同县朗江复船洲、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郊二凉亭的茶叶,也曾进贡过皇家。今两地所产茶叶,因拥有贡品的盛名,至今仍畅销于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