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在五溪地域,最具有开放意识的,也最能吃苦耐劳的,当属麻阳人。他们凭着一条麻阳船,在江湖上闯荡,每到一处,都能够顽强地生存,并抱团成一个群体,在那里落地生根。在湖南的常德、凤凰的腊尔山,贵州的镇远、松桃,湖北的汉口,就曾出现过五条“麻阳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苗乡小县,竟有那么多大小市镇的街道以它来命名,走遍中国,这种情形也是极为罕见的。如今,凤凰、镇远、松桃、汉口四地的麻阳街,依然如故地屹立在原址,而唯独常德的麻阳街,因为修建防洪大堤而无奈地消失于故地,那条老街上的麻阳籍居民,在不远处组成了一个“麻阳村”。
其实,在五条麻阳街中,要数常德麻阳街的历史负荷最为沉重。常德地处沅水要冲,是湘西的大门。这里的麻阳街,是湘西人在历史长河中搏击的见证,也是湘西人走向外部世界的起点。
早年,从事水上营生的麻阳人,来往于常德,眼见了康乾盛世以后常德的繁华,这里便成了他们心中的向往之地。两百多年前的乾隆、嘉庆年间,便开始有麻阳人来到常德落脚。他们就在南门码头边的城墙基脚下,用随船带来的杉篙、木板、船篷等做材料,搭建起被称为“屙屎棚子”“斑鸠栅”,可以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麻阳人便在城墙外的坡地上,依山就势,从落路口到皇经阁,修建起了一幢幢吊脚楼,约有三百户人家。当时,人们叫它上河街,这便是麻阳街的雏形。光绪十五年(1889),家乡观念极强的麻阳人,在街头修建了麻阳会馆,会馆里供奉着麻阳苗人的祖神盘瓠大王。这是盘瓠大王第一次走出苗乡。接着,他们又运来砖头、石块,把河岸边铺平,直到上南门,与原来的街道相连接。随着沿街店铺的陆续建成,一条宽不过四五尺,长不到三里的街道,从此出现在古城常德。麻阳街以笔架城为中心,分为上麻阳街和下麻阳街。对此,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做过这样的描述:“……那河街既那么长,我最中意的是名为麻阳街的一段,那里一面是城墙,一面是临河而起的一排陋隘逼窄的小屋……”
麻阳街上清一色的麻阳人,大多来自麻阳的高村、兰里和吕家坪。以李、舒、段、田、张等姓氏为最多。另有滕姓人来得较晚,只得在乌龙巷一带落脚。(www.xing528.com)
麻阳街的沅水岸边,便是麻阳码头。往来的船只或在这里装卸货物,或在这里补充给养、修理船只。麻阳街上老乡们从事的职业,多与航运有关。男人有车木葫芦(船上的升降滑轮)的,有打铁锚、铁钉的,有修船、补船的,有搓绞棕绳的。女人则或是装卸货物,或是腌制酸菜出卖,或游走河边上船为船工缝补衣裳,或是下水摸螺蛳、蚌剜肉出卖。久而久之,麻阳街上的麻阳老乡,也渐渐融入了常德人的社会生活。过往常德的麻阳船上的麻阳老乡,在此泊船以后,或是上街探亲访友,或到茶馆喝茶聊天。他们当中,便有那位传说“双拳打出麻阳码头”的沅水大侠滕黑子。
到了清末民初,麻阳街上的各种店铺、行号已达六十多家。他们除了经营船上用品以外,还开始经营来自家乡的山货、柴炭。小街上的人口,已达千余人。年长月久,他们就这样融入了常德的社会生活,这里的麻阳乡亲也就成了常德人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