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河畔的镇远,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前202),朝廷在此始设潕阳县。宋绍定元年(1228)敕赐“镇远”之名,沿用至今。
镇远地处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中原进入滇黔的必经之道。自元初始,由大都(今北京)至中庆(今昆明)的古驿传由此入黔,又是自岳阳至镇远古水驿的终点,故有“滇黔门户”之称。明清间,这里成为缅甸、南掌(今老挝)、印度使臣往返必经的国际通道。城东祝圣桥的桥亭上昔有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去;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嘉庆二十四年(1819),林则徐任云南主考,由此入滇。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述:“府治倚山为城,山隙处补以睥睨,望之若无城然。府前大石桥归镇阳江。江即潕溪,合西来诸水入沅,由此泛舟下水,可直达常德。是日始见苗民。”20世纪50年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他对周总理说,青年时代,他曾经沿着这条古驿道来过中国,沿途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便是镇远古城。
镇远是苗、侗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元代,这里是田氏土司的领地,曾置镇远沿边溪峒招讨使司。明初,置镇远溪峒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直至弘治十一年(1498),才废长官司,改镇远县,并设置流官。(www.xing528.com)
明清以来,随着交通的开发,大量汉族移民流入镇远,其中以江西和湖南人为最多。他们在这里经商和开设手工作坊,并修建了气势雄伟的会馆万寿宫和禹王宫。连东海之滨的福建商人也在这里修建了会馆天后宫。那时候,水河帆樯林立,这里的桐油、烟草、药材等山货源源外运,装回淮盐、棉花、布匹,销往侗乡苗寨。镇远城成了闻名遐迩的“西南一大都会”。清末民初间,城内的各个会馆里,共有戏台十一座,唱戏的锣鼓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县城的水河畔,至今仍然保留着旧时以条石镶砌的码头十二处,可以想象这里昔日的繁华景象。
镇远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东中和山麓的古建筑群,是它古代文化的缩影。西麓的中元洞,建有中元禅院,是一座初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佛寺。洞口门楣镌有“入黔第一洞天”六个大字,洞内供有千手观音。由大佛殿、望星楼、六角亭组成的禅院,是负有盛名的佛教圣地。明清间,佛教在缅甸盛行,由此往返的缅甸使臣,多有至此朝觐者。青龙洞位于中和山石崖南端,从山腰到山顶,建有望江楼、灵官庙、玉皇阁、吕祖殿、观音殿、保山殿和财神庙。这个道教建筑群,由明代道士李道坚于弘治二年(1489)主持初建,后陆续完成。沿观音殿后石级上行,可从北侧进入青龙洞。主洞口则悬在绝壁处。玉皇殿紧贴洞口,凌空而建,殿堂扩至洞内,与之融为一体,布局奇巧,别具匠心。位于中和山中段的紫阳洞,原有纪念宋代名儒的朱文公祠。嘉靖九年(1530)在旧址建立的紫阳书院,门前两岩夹峙,北行至紫阳洞内有石台,沿其边缘建有考祠、老君殿和圣人殿,是儒家劝学进善之地。中和山上紫阳洞、中元洞、青龙洞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群,不但在建筑艺术上堪称一绝,更重要的是三洞建筑恰恰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化儒、释、道三个重要方面。到了明末,江西客民又在紫阳洞下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万寿宫,更为中和山上的古建筑群锦上添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