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梵净山:庞大的寺庙群落,四大皇庵

明代梵净山:庞大的寺庙群落,四大皇庵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庞大的寺庙群落在此逐渐形成,其中有天庆寺、护国寺、承恩寺、朝天寺,合称“四大皇庵”,并有“四十八脚庵”遍布于山中各地,晨钟暮鼓,朝夕轮回,可谓“梵天净土”,遂将此山更名为梵净山。梵净山的最高峰名为金顶,是两座一般高的突兀山峰,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梵净山现存高等植物一千多种,其中有堪称植物界大熊猫的珙桐。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明代梵净山:庞大的寺庙群落,四大皇庵

位于贵州东部铜仁、印江、江口、松桃四地交界处的梵净山,是武陵山的主峰、沅水和乌江的分水岭。最高海拔二千四百九十四米,方圆面积近七百平方公里。梵净山汉代名三山谷,唐代名辰山,宋代因在西麓设思邛县,改名思邛山,佛教在这时传入。明代,庞大的寺庙群落在此逐渐形成,其中有天庆寺、护国寺、承恩寺、朝天寺,合称“四大皇庵”,并有“四十八脚庵”遍布于山中各地,晨钟暮鼓,朝夕轮回,可谓“梵天净土”,遂将此山更名为梵净山。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齐名,并称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梵净山的最高峰名为金顶,是两座一般高的突兀山峰,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相传,金顶原为独立山峰,是神仙用金刀将山峰一劈为二,并形成了两峰之间的金刀峡。后来,人们在两峰之巅,分别修建了释迦寺和弥勒寺。明时,有李太后亲临此山修行,奉有铜铸释迦、弥勒佛像各一尊,供奉于寺中。更有民间传说称,是神仙将女娲娘娘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飞架在这两峰之间。后人不知原委,以为是天生,称其为“天生桥”。早年,那桥面上曾横陈着一块两头薄而中间厚的锥形石块,石块的一端且伸出了桥面,称为“舍身岩”。每当朝阳喷薄之时,有缘人长跪于“舍身岩”伸出桥面的悬空顶端,便可求来金刀峡的万丈“佛光”。遗憾的是,这块“舍身岩”今天已经不知所踪。

梵净山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现存脊椎动物三百八十二种,其中最为宝贵的是堪称“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黔金丝猴古名“宗彝”,光绪十二年(1886)《铜仁府志》载:“思南、石阡一带山中产兽曰‘宗彝’,类猕猴,巢于树……”黔金丝猴的发现和命名,必须说到英国传教士汤姆逊,他同时是一位生物学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贵州传教的汤姆逊,偶然收购到一张兽皮,金色的毛,上仰的鼻孔,他判定是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猴类,遂命名为“黔金丝猴”(此皮毛后由他制成标本,今存大英博物馆)。他随即多次组织人力进梵净山原始森林进行搜寻,都无功而返。直到1967年,活体的黔金丝猴在江口县的一位山民家中被发现,世人才又开始了解和认识这种珍稀动物。据2008年的调查,在梵净山区共存有黔金丝猴约八百五十只。梵净山现存高等植物一千多种,其中有堪称植物界大熊猫的珙桐。同治八年(1869),法国神父戴维德在四川宝兴发现了这种花朵似纷飞的白鸽树木,非常漂亮,便将此树命名为“中国鸽子树”,写成文章在西方发表,引起轰动。后来,珙桐被引种到英国,作为风景树,随后在欧洲各地广为种植。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开会,正值庭院里的珙桐开花,当他得知此树来自中国时,不禁感慨万千。经研究,此树原来是两三万年前第四冰川时期的遗存。它在世界各地都消失了,唯独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尚有少量存在。如今,登上梵净山,在护国寺遗址附近的沟谷里,随处都可以见到珙桐树。其中,小黑湾、金盏坪一带的珙桐树分布面积达千亩以上。(www.xing528.com)

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2018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