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傅鼐推行的湘西苗防屯政维持稳定

傅鼐推行的湘西苗防屯政维持稳定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所推行的屯政,维持了湘西苗区社会相当长时期的相对稳定。这些驻军大多是以与苗民对峙的形式出现的。傅鼐在苗区的屯政,采取的是“治者为剿抚两端”的方针。傅鼐从教育入手,改变了苗疆的风尚。傅鼐的另一个措施,是在苗疆广泛修建庙宇。在傅鼐的倡导下,苗人逐渐以唱戏酬神取代了昔日的椎牛延巫。

傅鼐推行的湘西苗防屯政维持稳定

乾嘉湘西黔东苗民起义平息后,嘉庆六年(1801),“平苗”有功的傅鼐,加升道台衔,并正式受命,以凤凰厅同知身份,总理苗疆边务。他审时度势,以起义善后治理为契机,在湘西苗区大力推行屯政。他上书巡抚高杞,曰:“防边之道,兵民相辅。湖南苗疆,环以凤凰、永绥、乾州、古丈坪、保靖五厅县,犬牙相错,营汛相距各数里。元年班师后苗扰如故,鼐竭心筹之,制胜无如碉堡。募丁壮数千,与苗从事……且耕且战,所以招亡拯患也。均田屯丁,自养自卫,所以一劳永逸也。”(见道光《凤凰厅志》)

到嘉庆十年(1805),经过傅鼐的苦心经营,在凤凰、乾州、永绥、古丈、保靖各厅、县建立了碉堡千余座,并在各地以碉堡为中心,推行屯田养种。其中,在汉土民社区,共计均归公田六万余亩;在苗族社区收缴“占田”“叛产”,进行均田,共三万五千余亩。合计为九万五千二百余亩。嘉庆十一年(1806)以后,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五万七千亩,屯田总数达十五万二千余亩。均屯田土分布在上千里苗疆及沿边一带,由八千屯兵及其眷属耕种,自养自卫。为了便于管理,傅鼐还设立了均屯总局,并制定了规则:“公同定议,情愿将各户所有田亩每户除每男一丁留养口田种三斗,女一口留养口田种一斗五升外,其余之产再留十分之三,均出十分之七,以为养勇守边。”(见道光《凤凰厅志》)在此期间,傅鼐还下令在民间收缴了各种兵器计四万余件。他所推行的屯政,维持了湘西苗区社会相当长时期的相对稳定。

明代以来,尤其是“边墙”建成以后,湘西苗区多有驻军,最多时达到七千八百人。这些驻军大多是以与苗民对峙的形式出现的。即便是在驻地,也与当地社区无多瓜葛。到了清代,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驻军都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绿营兵,驻防期满,就返回各自故乡。他们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苗疆的社会结构。推行屯政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苗疆的士兵(包括屯丁练勇和苗兵),即或是外地人,由于“且耕且战”,年长月久,文化交融,便都本地化了。苗疆的社会结构,也就因此发生了变化。(www.xing528.com)

傅鼐在苗区的屯政,采取的是“治者为剿抚两端”的方针。傅鼐从教育入手,改变了苗疆的风尚。康熙年间“改土归流”,凤凰厅设立学校,并设义学六所,朝廷也曾给义学分配了“学额”,录取了一些生员。但直到乾隆末年,历年学额多为周氏家族所占。而周氏一族却是长期定居辰溪县,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会到凤凰来。实施屯政以后,情况才有了改观,苗疆共建书院六所,并创设了义学一百五十馆。常年就读的学生达到二千人之多。朝廷分配的学额,也不再由外地人顶替。原来以生员为稀罕,由于义学、书院的开设,读书科考已在苗疆蔚然成风,道光年间,仅凤凰厅一地,便有包安容等六人中了举人。

傅鼐的另一个措施,是在苗疆广泛修建庙宇。从嘉庆三年(1798)至八年的六年间,在当时人口仅六万的凤凰城乡,傅鼐主持新建或重修的庙宇达二十八座,包括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火神庙等,大多配有戏台。其中最多的是天王庙,又名三王庙,遍布城乡,共有八座之多,供奉的是宋时“平苗有功”的杨氏兄弟三人。八座天王庙之中,有五座配有戏台。在傅鼐的倡导下,苗人逐渐以唱戏酬神取代了昔日的椎牛延巫。原来只在沅水沿江口岸演唱的辰河高腔,也因此传播到了苗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