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水流域定居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早在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时,湘西永顺、保靖的土家族,便出现了世袭的土司制度。两地土司王的始祖,是原籍为江西吉水的溪州刺史彭士愁的两个儿子——彭师裕和彭师杲。南宋绍兴五年(1135),永顺十一世土司彭福石宠,在今永顺县灵溪镇始修司城。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末代永顺土司彭肇槐,将治所迁移到灵溪河上游的颗砂乡。前者称为“老司城”,后者称为“新司城”。清雍正六年(1728),清廷实施“改土归流”,彭肇槐自动献土,受到朝廷嘉奖。朝廷允许他带着王室,回到江西祖籍。在湘西大地上延续了八百一十八年的永顺土司政权宣告结束。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民族自治体制。在永顺县灵溪河畔存在了近六百年的老司城,经历代修葺,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现今留下了二十五万平方米的遗址。该遗址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位于土司地区与中央政权主体地区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会地带,属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复合区域,是中国土司遗产中的代表。2015年7月,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该遗址与同属武陵山区的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被同列《世界遗产名录》。
永顺老司城所在的灵溪镇,钟灵毓秀,群山奔涌,为俗称“万马归朝”的风水宝地。老司城背靠太平山,太平山下有三座相连的小山,曰福德山、禄德山、寿德山,合称三星山,寓意太平盛世、三星照耀。老司城旧有“八街九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之说,可见其繁盛。至今遗址地表上,仍存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建筑。遗址可分为以下区域:宫殿区,面积为一万四千平方米,位于城区北部,依山而建,可见以红砂岩平铺垒砌的围墙,有以桐油石灰胶结的四门;衙署区,面积近九千平方米,位于宫殿区南侧,四周有围墙,其东、南、西墙残高一至二米。西门宽三点四米,残基仍出露地面,有石阶通往正街。街巷区,有八街、五巷,均以红褐色卵石嵌砌路面。可考的街名有正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左街、右街、鱼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墓葬区,城东南郊是紫金山土司墓地,整个墓地依山势修筑成四列,整个陵园的地表由封土、拜台、“八字”山墙、花带缠腰过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遗迹组成。宗教区,位于老司城南,据考古勘探并结合地方志,可以确认的寺庙有祖师殿、观音阁、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八部大王庙等。苑墅区,在老司城的背后,沿灵溪河上溯,分布着众多的土司庄园、别墅、钓鱼台等设施。在灵溪河两岸的崖壁上,保留有八处石刻题铭,记录了土司徜徉宴乐的情景。(www.xing528.com)
明中叶,永顺土司彭翼南奉命前往江浙征倭。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为庆贺胜利,浙直总督胡宗宪设宴犒赏征倭诸土司首领。席间,彭翼南演唱了一阙[大江东],颇为引人注目。“胡公笑曰:‘我谓彭宣慰面似桃花,果然矣!’盖彭在家,常演戏为乐。”(见《容美土司史料》)是时,正是昆曲盛行之时,彭翼南就曾在家里演唱时兴的昆曲。由此可见当时永顺土司王府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