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在唐、五代时称为诚州,是邻近湘、桂、黔毗连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城西一片宽阔的高山台地上,突显着三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俨若天外飞来,人们称之为“飞山”。生活在这一带的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因而被统称为“飞山蛮”。
五代时,马殷占据湖南,僭称楚王,进兵诚州。时有“飞山蛮”首领,号称“十峒首领”的杨再思审时度势,率部归附。马殷遂任命他为诚州刺史,杨再思就任以后,采取各种得力措施,使饱受战乱之苦的“飞山蛮”得到了休养生息。对此,《靖州乡土志》有载:“历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诚州独赖以安全。”“(杨再思)以部属吴、石、龙、潘各大姓为僚属峒官,抚驭峒民,教以耕织、贸易,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焉。”由于杨再思的卓著功绩,他成了广大“飞山蛮”心目中的英雄。他去世以后,朝廷给了他威远侯、英惠侯等封号,人民群众则称他为“飞山太公”,并将他神化。宋元丰六年(1083),州人便在飞山绝顶之上,修建了飞山庙,将杨再思请上了神龛。《飞山神祠碑记》中写道:“血食此士,庇佑一方,于今八十余年,岁月水旱祈求,验如影响。一州之民,凡有祷祀,皆登险于高峰之上。”后来。靖州人为了祭祀的方便,除了飞山绝顶的正祠以外,还在州城外一里许的飞山脚下,修建了较正祠规模更为宏大的行祠。
飞山太公杨再思的神诞为六月初六日。神诞期间,常有湘、桂、黔边境地区大量少数民族群众,成群结队,前往飞山朝拜。入夜,他们均露宿于飞山的高山台地之上。朝拜人数每以十万计。在靖州城乡各地,则各有“太公会”,是酬庆飞山太公杨再思神诞的群众性结社组织。每个太公会都有会田,人们以田产所得,作为神诞酬庆的开销。酬庆仪式由巫师主持,届时要搬演傩戏《降飞山》。在靖州城,人们还要从行祠抬出杨再思的神像游街。酬庆结束时,要焚烧大量的草鞋,以提供给阴冥中的“飞山兵马”穿。在五溪各地,各少数民族,乃至汉族,都将飞山太公视为地方保护神。飞山庙广为修建,遍布城乡每一个角落。如洪江市龙田乡境内,有七条小溪,分别在渡口、金花、七星坪、闹溪、洪溪、松林、助溪七个地方注入沅水。每个溪流注入沅水的地方,都无一例外地曾建过一座飞山庙。(www.xing528.com)
飞山太公杨再思是“飞山蛮”的祖神。飞山庙是“飞山蛮”的象征。“飞山蛮”无论去到哪里,飞山庙都与他们相伴而行。清代初叶,靖州、武岗、会同、芷江、黔阳等地“飞山蛮”中的侗族人,迁徙到了酉水上游的湖北省宣恩县一带,至今已繁衍成一支有十一万人口的部族。据相关资料显示,迁徙到那里的侗族人所建的飞山庙,就曾有过七十八座之多。
不知从何时起,远离家乡的靖州人,在客居地也建起了供奉杨再思的飞山宫,作为靖州人的同乡会馆。这种飞山宫,靖州邻近的湘、桂、黔毗邻地区的大小口岸都可以见到。《太祖洪武实录》载:“洪武二十年九月乙巳,湖广都指挥使司言:‘前奉诏以靖州、五开及辰沅等卫新军选精锐四万五千人于云南听征,今又令市牛二万往彼屯种……’从之。”靖州子弟连同耕牛,就这样远赴云南征战,并在那里落户。飞山宫及其祀神杨再思,便也由这些飞山弟子带到了贵州、云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