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城内的虎溪山,位于沅水北岸与酉水交汇处。1999年5月,沅陵县政府修建宿舍,开挖地基时,挖出了白膏泥和木炭,后来又出现了棺椁的木板,一座西汉古墓就这样意外地被发现了。同年6月至9月,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古墓内,发现了墓主人墨玉质印章一枚,上有阴文篆刻“吴阳”二字。吴阳,西汉时长沙王吴芮之孙,吴臣之子,于高后元年(前187)被封为第一代沅陵侯,殁于后元二年(前162),在位二十五年,传三代。以此推算,距陵墓发掘已有二千一百六十一年。
虎溪山一号汉墓是继马王堆汉墓发掘后第三座未被盗掘的西汉侯一级墓葬。墓葬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棺椁系用上等优质木材做成,出土时完好。从墓室内出土的陪葬品达一千五百多件(套)。其中陶器有鼎、盆、壶、豆等,器皿腹部,多髹黑漆。漆木器数量最多,有几、案、耳杯、盆、碟、勺、虎子、扁壶、琴、瑟、箭杆、剑鞘、弩机。其中的木俑,有交领右袏长袍广袖的立俑,也有形象生动的跪踞乐俑。这些漆木器纹饰精美,有的在底部还有针刻文字。滑石器则有耳杯、熏炉。另有铜镜、玉璧,还有桃、梅、梨等水果的果核。这些陪葬品,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画图。
此次吴阳墓发掘意义最为重大的,是陵墓出土了近千枚竹简。它创造了中国考古史的两项纪录。第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侯国黄籍。这些黄籍详细地记载了西汉初年沅陵侯国的行政设置、吏员人数、户口人丁、田亩税赋、大型牲畜(如耕牛)、经济林木(如梅、梨等)的数量,兵甲船只以及各项的增减和增减的原因。还有道路交通、亭聚、往来长安的路线和水陆里程,标明了从沅陵到长安的路程是三千二百一十九里。黄籍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行政、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第二,出土的《美食方》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食谱。在此之前,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许多菜肴,但没有记载这些菜是怎么做的。在《礼记》等古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菜肴的丰富多彩,却没有载明做菜的具体流程。吴阳墓出土的《美食方》,不但早于《礼记》的成书时间,而且记载得非常详尽。《美食方》将植物性饭食方和动物性菜肴方分别记录。植物性饭食方有七条,如“稻黍方”“中黄饭方”等。动物性菜肴方多达一百四十八条,肉食动物的原材料有马、牛、羊、鹿、猪、犬、鸡、鹦、鱼等;根据菜肴的特点,将动物各部位的肉和内脏分开来加工。《美食方》中有关于牛肩掌、牛背、膂、心、肺、膏、鹿胃、鱼肠等记述。《美食方》中还记有当时的调味品,计有盐、酒、羔酒、白酒、肉酱汁、菽酱汁、姜、木兰、茱萸、醯酸等。《美食方》里,详尽地记载了非常复杂的烹饪流程。比如做牛肉、羊肉,从宰杀到清洗,到加入拌料,再到蒸的过程,耗时,火候,乃至甑上的覆盖物,等等,都说得一清二楚。做成一道菜,要十多道工序。奇怪的是,出土的《美食方》中,只记有煮菜、蒸菜的方法,而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炒菜的记载。王府的厨师来自民间,王府的菜肴,自然也会对民间产生影响。沅陵一带至今广泛流行的“一锅炊”(俗称“蒸钵炉子”),或许就是继承了当年《美食方》的遗风。(www.xing528.com)
吴阳墓不仅把西汉时沅陵侯王府的生活呈现在今人面前,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两千多年前五溪地域社会生活的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