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十大城市:传统与狂热再构

美国十大城市:传统与狂热再构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样性”是城市独特的气质,没有雷同,无所谓标签。旧金山建筑地图SAN FRANCISCO ARCHITECTUREMAP旧金山又被翻译为“三藩市”或“圣弗朗西斯科”,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太平洋沿岸,是美国第二大都会群“湾区”的核心城市。

美国十大城市:传统与狂热再构

金山,矗立在美国西海岸的山海之城,怀揣着淘金时代的旧梦,却构建着美轮美奂的现代情怀。“多样性”是城市独特的气质,没有雷同,无所谓标签。行走在城市中,必然会被那率性而为的任性与豪情所感染,而收获最多的总是惊喜与偶遇。

旧金山建筑地图

SAN FRANCISCO ARCHITECTUREMAP

旧金山(San Francisco)又被翻译为“三藩市”或“圣弗朗西斯科”,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太平洋沿岸,是美国第二大都会群“湾区”的核心城市。背靠世界创新科技产业发动机——硅谷,使得旧金山亦是美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金融行业中心。北加州的旧金山与加州南部不同,它四季分明,大海环抱,山、海、岛屿的自然地貌特征将其塑造成为美国城市空间形态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拥有举世闻名的旧金山湾区、金门大桥、九曲花街和渔人码头等旅游资源。

重点推荐建筑:

1.加州科学馆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2.德扬博物馆M.H.de Young Museum

3.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

4.泛美金字塔Tramsamerica Pyramid

5.安巴克德罗中心Embarcadero Center

6.莫里斯礼品商店V.C.Morris Gift Shop

7.当代犹太人博物馆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

8.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9.圣玛利亚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he Assumption

10.金门轮渡码头 Golden Gate Ferry Terminal

11.渔人码头 Fishermans Wharlf

12.海洋博物馆Marinetime Museum

13.旧金山联邦大厦San Francisco Federal Building

14.金门公园 Golden Gate Park

区域介绍

REGIONAL INTRODUCTION

旧金山历史

1769年,西班牙探险队发现了旧金山海湾;1776年,西班牙人为了方便传教,在此地设立了第一个传教站;1806年,加利福尼亚宣告成为墨西哥的一个省;1846年归属美国时,旧金山只有200多户居民、50多座简单建筑物。

1848年,由于人们在这里发现了金矿,一年内就涌进了6000多名淘金者,来自中国的大量移民也是从这时开始进入这个城市的,其中包括贩卖至此的苦力华工在旧金山安家落户,并称此处为“金山”,在一百多年以后成为全美华人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1869年,贯通美洲东西的铁路建成,提供了通向西岸新的贸易和旅行路线,从而使旧金山的人口迅速增加,市场日趋繁荣。但在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了约8级大地震,再加上连续3天的大火,2.8万多座建筑物被烧毁,25万人无家可归。之后旧金山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迅速崛起,到9年后的1915年,当该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时,市容已焕然一新。

1989年10月17日,旧金山第二次遭遇大地震,造成巨大的损失,之后的重建工作延续十几年,并深远地影响了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

当这种城市空间的重新洗牌与天生的复杂城市地形相遇时,市容空间环境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被戏剧化地推向了有趣的极致。

△1861年旧金山地图

图片来源:David Rumsey收藏资料

△1932年旧金山地图

图片来源:David Rumsey收藏资料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图片来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资料

旧金山城市文化

旧金山是个种族多样性丰富的城市,非白种人约占总人口的2/5以上,其中以黑人、华人、日本人、菲律宾人居多。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分区而居,形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礼仪迥异的社区。

位于旧金山西北部的要塞区有俄罗斯裔及阿拉伯裔集中地;城市东北部的北滩(North Beach),有丰富的意大利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也有许多意裔移民居住在这里;不远处的唐人街(Chinatown),是美国最大的唐人街,有120余年的历史,大概有8万余名华侨居住在这里;中国城可直通日本城和菲尔莫尔(Japantown,Fillmore),在这个区域可以完全体会到日本风情,是旧金山市阳光最灿烂的地方,原先主要是墨西哥餐馆和酒吧,现在已经有不少世界著名的各式餐馆,为拉丁美洲人聚集的区域。

旧金山非物质文化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种群的聚居,也体现在多元自由的先锋精神:20世纪60年代反越战学生运动,或者是嬉皮士的各种运动的重点都在旧金山,并集中在旧金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另一个就是海特—阿什伯利(Haight-Ashbury)地区。这些诠释了旧金山的反抗和自由精神,更重要的是对自由个体的包容性。现今,旧金山有潮人(Hipster);在其地理最中心的地方有世界闻名的同性恋集聚区卡斯特罗(Castro/Upper Market),类似纽约的格林尼治村。

△旧金山市中心金融区旁南部海滨

△在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上望旧金山东北部城区

△旧金山唐人街街景

△旧金山机场内的亚洲文化主题展

△旧金山城内架在坡度地形上出挑悬空的混凝土公寓楼和停放在倾斜街道上的机动车

旧金山城市空间

旧金山是一座山海相依的城市,所有的建筑都建立在43座小山丘之上,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形与美国标准的方格式路网叠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在城市地图上,往往看不出来哪处是崎岖山路,哪处是平坦大道,因为每一条道路都是横平竖直的;但实地前往常会大吃一惊,有些道路的坡度相当之大,最大坡度据说达到31.5°。这与纽约曼哈顿岛上的方格路网一样,旧金山的路网系统同样塑造了城市景观通廊,在道路视觉的尽端往往是美丽如画的自然风景。如果从高地朝湾区方向往下看,常能毫无障碍地看到蔚蓝的大海、纤尘不染的天空以及岸边纯白色的私人帆船,景色非常优美;而且如果站得足够高的话,还可以看到街道的立面和形色多样的屋顶。

从旧金山的城市风貌能够看出这座城市的建设严格执行了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城市更新与再开发,对旧金山的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1963年,水边传统低层建筑区不断冒出的高层建筑与市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在这一大背景下,城市设计成为旧金山面临的重要问题。1971年制定的旧金山“城市设计总体规划”,成为全美第一个“城市设计总体规划”。它从城市风貌特色、城市保护、大型开发项目和邻里环境四个分类提出对策,也成为政府的一项施政政策。1983年,旧金山规划局又针对市中心区(金融贸易区)编制了“城市中心区规划”(Downtown Plan)。该规划严格规定了高层建筑的建设,并向市场南区进行了扩展开发,明确了城市景观走廊,并对建设密度进行严格控制。这项规划限定了市区每年允许开发的办公楼建筑面积的上限,以避免城市形态的突变。1986年,又进一步降低其上限,开发许可更为苛严。1987年,又将控制区域扩大至全市,同时对建筑的体量造型、物质环境以及外观均作了详细规定。

△1971年旧金山建筑类型及密度整体规划图

图片来源:《The Urban Design Plan》

△旧金山海、天、山、城视觉通廊

安巴克德罗中心

EMBARCADERO CENTER

建筑设计

约翰·波特曼

(John Portman & Associate)

建设年份:

1971—1989年

安巴克德罗中心位于旧金山金融区中心,包括5座高层办公塔楼、2座酒店塔楼和底部裙房商业,中心占地8个城市街区约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该中心由特拉梅尔·克罗(Trammell Crow)、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和约翰·波特曼(John Portman)联合开发,开发过程从1971年建成的安巴克德罗中心一号楼(One Embarcadero Center)到1989年建成的安巴克德罗西楼(Embarcadero West),前后持续19年。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试图通过为旧金山城市中心区提供更多的办公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商业空间等多功能融合的城市场所,以此重新激活该区域的城市活力。

约翰·波特曼的设计是鼓励人们在城市步行,他将几个地块的裙房屋顶彼此相连,形成了架空在城市交通之上的绿色花园,为城市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空间和社区活动空间,沿屋顶花园路径,穿过商业区、办公区、酒店区等可直接到达海边码头,将城市自然景观与商业空间有机地串联起来。

△安巴克德罗中心轴线展开效果图

△安巴克德罗中心屋顶花园平台丰富的景观层次

地址

旧金山内河码头商业区

建筑类型:

城市立体步行系统、文化交流、商业场所

△安巴克德罗中心屋顶花园平台办公休闲区

△巨构混凝土环形坡道连接屋顶花园与底层裙房商业空间

△安巴克德罗中心建筑体量空间手绘解析图

△通往海滨纵向轴线效果图

该中心在朝向中心码头的尽端广场设置娱乐滑冰场,成为城市中年轻人聚会的热门场所。建筑设计将混凝土的粗野与细腻并置体现,商业景观中通过混凝土巨构的结构形式,塑造了惊人尺度的悬挑旋转坡道,沿着坡道可以无阻碍地穿梭于屋顶与地面之间。

约翰·波特曼曾说:“建筑的本质是对人与人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如何与场所、时间、文化、功能发生关系的一种理解。”他认为,建筑不仅是一种社会艺术,而且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艺术,建筑实质性的东西是空间,而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在人身上存在着他对自然的内在感情,存在着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安巴克德罗中心是波特曼作品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置身其中处处可看到绿色植物、流水与喷泉、屋顶花园、漫步坡道等可以联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元素,也可以感受到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许是因为波特曼在项目角色上兼具了开发者与建筑师的双重身份,因此基于他的建筑设计理念所营造出的空间场所,在融合了城市多元化的同时,还可以极好地与商业目的结合,这也是许多由大师执笔的大型开发项目所不具有的成功之处。

金门轮渡码头

GOLDEN GATE FERRY TERMlNAL

建筑设计:

斯堡丁事务所

(Spaulding Group)

建设年份:

1969—1970年

金门轮渡码头位于旧金山核心区主轴线市场大街(Market Street)的尽头,整个建筑从形体到表皮,从工艺到材料,都可谓朴实无华到无法引人注意,但却从内到外散发着适度与放松的气息,相较之于诸多经典建筑作品而言,或许它更接近于建筑的本质,剥去教条的建筑形式逻辑,它更清晰而克制地塑造了适合使用功能的空间。

整个码头每个部分的建筑形式都匹配于行为功能,不给予超出使用功能的任何多余建造;而使用码头建筑 空间的使用者主要分为市民与工作人员,乘坐轮渡的市民一般即来即走短暂停留,而工作人员却需要在此忙碌工作一天,因此在入口的大平屋顶下,市民购票检票区域被安排在半室外的灰空间下,售票工作室则安排在遮风挡雨、四季温控的室内空间。

穿过购票检票区,候船区被分为三个室内候船室和两个庭院候船区,整个空间覆盖在工艺美术风格建造的单坡顶棚下。北加州冬天寒冷时,室内候船室可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且具有取暖设施的候船场所;天气宜人时,行人可漫步在庭院内,在放松的气氛中等待渡船的到来。

△金门轮渡码头建筑空间手绘解析图

△从海滨岸边望金门轮渡码头平实的建筑外观

地址:

旧金山码头海滨区

建筑类型:

城市开放空间、适度的建造构筑

码头最大的设计亮点是二层公共观景平台,也是一层登船通道的屋顶,其通过两端的楼梯形成了独立于乘船流线外的公共开放流线,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憩观海的城市休闲空间。从设计与建造工艺来看,金门轮渡码头的每个组成部分犹如信手拈来,平实的现代主义混凝土空间上覆盖了一个极具工艺美术感的铁艺顶棚,似乎所谓的设计风格对这个建筑来说完全不值一提,而它只关心每个空间元素使用什么样的工艺做法才能最便捷有效地实现,如此一来,建筑设计上的轻松之感便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

金门轮渡码头既满足了交通建筑的功能,又为城市增添了高品质的开放空间,虽谈不上经典建筑作品,也非出自大师之手,但适度的设计与人文的关怀让笔者每每想起依然念念不忘。

△码头顶棚下的候船室内空间与半室外庭院和登船通道顶部对公众开放的观景平台

海洋博物馆

MARINETIME MUSEUM

建筑设计:

刘易斯·赫巴特

(Lewis P.Hobart)

建设年份:

1935—1942年

△海洋博物馆区域位置

△海洋博物馆附属的观景阶梯和尽端有机形态的灯塔

海洋博物馆位于圆弧形的水上公园旁,可将旧金山湾的美景一览无余。博物馆建于1938年,是经济复兴计划中的一个公共项目,曾经很长时间作为公共浴室服务于海滨浴场使用,后经改造成为海洋博物馆,展出船只模型、航海地图、航海工具等。

海洋博物馆建筑是现代主义与装饰风格结合的作品,外观立面表现出了浪漫现代主义简约而细腻的处理手法,整体建筑形体强调水平向性,与滨海环境优雅开阔的场所特征相协调。建筑室内则充满了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的元素组合,布展虽美观有趣却略显平淡,并不如其外表那么有机自然。但实际上,这个博物馆最吸引人之处不在于其室内的功能空间,而是西侧地下室上部设置的观海台阶,这一形式优美的室外构筑物提升了整个滨海空间的空间氛围。台阶整体沿海岸线呈水平的自由弧形展开,每级台阶宽约1米,高约40厘米,东侧端头皆做倒圆角处理,西侧台阶层层收进,尽端通过混凝土塑形设计了一座有机形态的灯塔,水平向性与竖直向性相得益彰,整个构筑物如同生长在海湾旁,散发着轻松、自由的气息。

△海洋博物馆建筑外观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建筑设计:

马里奥·博塔

(Mario Botta)

建设年份:

1988年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几何形态外观

地址:

旧金山中心城文化片区

建筑类型:

几何建筑形体、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博物馆设计概念草图

图片来源:马里奥·博塔建筑事务所

△博物馆室内体量与光线组织

△博物馆室内钢结构天桥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935年,旧址在市政中心退伍军人大楼(Veterans Building)内,是美国西海岸第一座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博物馆,1995年搬到苏玛区。

该博物馆的新馆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是旧金山旧城夜巴波拿中心(Yerba Buena District)的重要组成部分。夜巴波拿中心,是旧金山旧城改造的重要举措成果,占地0.09平方千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组团,包括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展廊、艺术剧院、论坛中心、市政会议厅、马丁·路德·金纪念廊和儿童乐园等,为当时已经衰败的城市中心注入了一股强心剂。这一重大的文化项目先后吸引了如斯特林、汉斯·荷伦和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等的参与。1985年,马里奥·博塔和美国建筑师波沙克、日本建筑师桢文彦等共同承担了文化核心区的几个大型公共项目,而博塔承接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该博物馆的位置十分独特,在高密度的旧金山市中心,很难有一个角度看到某个独栋建筑的全貌。但现代艺术博物馆所在的位置,恰恰在第三街西南侧公园内有一个可以欣赏其立面的绝佳视角。轴线正对着高38米的斑马纹圆柱天窗,加之实体部分的层层退台,像是把建筑物斜切开来,以最大面积迎接加州明媚的阳光。立面总体呈现出对称性,大部分是被红褐色面砖包裹的实体,在周围灰白色建筑群中尤为突出;立面穿插的几何形体互相碰撞,边界清晰可见,并故意被加以强调;立面洋溢着古典建筑中才能见到的沉稳情调,同时又看得出后现代主义惯用的“戏谑”与“怪异”。

△中庭钢结构天桥

从场地轴线进入博物馆内部,宣泄而下的光线照亮了整个大厅。对于容积率高达4的市中心地块,这一抹自然光线来之不易,接近500平方米的四根通高的巨大立柱暗示了高耸的天窗所在。与大门位置相对的轴线尽端便是复古的景观楼梯,似乎带有某种文丘里的意味。博物馆的各层展厅都围绕光井呈放射型布置,在欣赏展品的过程中逐层向上,会与中厅时时接触,既强调了室内空间的中心性,又实现了独立空间的开放性。

这座现代艺术博物馆是马里奥·博塔在美国最著名的作品。但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的本质难题就是如何把根植欧洲的“提契诺思想”,移植到从地理环境到文化认同都相去甚远的美洲大陆上来。沿着景观楼梯达到顶层,便迎来了建筑的最高潮——廊桥。廊桥并不连接具体的目的地,但这一要素的出现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博塔在1971年瑞士山地的独立住宅(Single-family house in Riva San Vitale,Switzerland)的设计。该住宅的设计对场地的回应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中重现,仿佛廊桥是博物馆的潜在入口,将人流自上而下灌输到这个内在空间之中,而炫目的光线更增加了外部空间内化的不真实感。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各路建筑思潮交融激发的日新月异的建筑现象频频上演,异域建筑文化在资本盛行的市场环境中也不得不自我包装成某种讨喜的商品。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空间,都足以“标新立异”。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博塔以其一如既往的创作风格博得头彩,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也是美国大国文化消费心理和地域主义创作的一次双赢。

△博物馆平面图

△博物馆剖面图

△室内空间形态与光线组织相匹配

当代犹太人博物馆(www.xing528.com)

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

建筑设计:

丹尼尔·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建设年份:

2008年

△当代犹太人博物馆立面图与剖面图

离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不远处,就是里伯斯金改造的当代犹太人博物馆。博物馆原址是1881年建成的地铁站(Pacific Gas & Electric Jessie Street Substation),建筑师威利斯·波尔克(Willis Polk)长期执业于旧金山。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美国“布扎”教育的开拓者威廉·威尔(William Robert Ware)。所以,博物馆原址是完全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而在对博物馆的改扩建中,里伯斯金采用的是全然不同的思路。西立面上,巨大的金属盒子斜插入原有的建筑上,现代和古典两套系统在形态上相互穿插,逻辑上则完全无关,甚至矛盾。

地址:

旧金山中心城文化片区

建筑类型:

城市旧建筑更新改造、解构主义建筑

△博物馆平面图

△博物馆剖面图

由既有建筑的主入口进入博物馆,这种外部矛盾仍然在继续,红砖、白墙、金属、玻璃等材料毫无缘由地在同时、同地一起出现。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里伯斯金强化了对“线”的情有独钟,给人迅速移动的张力。有评论家曾指出,里伯斯金的“线”在建筑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代表斜墙或其他构件的一个符号,还潜在地代表犹太人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延续、探寻和变革。

里伯斯金的建筑带着极度扩张的情绪,在城市中备受瞩目,引来了众多的赞美,还有非议。这也正是旧金山兼容并包的城市性格的真实写照。

△设计对原地铁站建筑立面的保留

△内部新嵌入的空间形态

△通过新建部分的异形窗洞望保留的历史建筑

莫里斯礼品商店

V.C.MORRIS GIFT SHOP

建筑设计: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建设年份:

1948年

△莫里斯礼品商店清水砖墙外立面

地址:

旧金山联合广场片区

建筑类型:

螺旋流线原型、砖砌体结构

△莫里斯礼品商店入口玻璃拱廊

△莫里斯礼品商店入口草图

从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向北至第三街北上到达联合广场(Union Square)附近,这里是人流攒动的商业区。联合广场依地势而建,不仅仅是密集城市中心的休闲空地,也是旧金山城市景观的登高点之一。

赖特的莫里斯礼品商店就坐落于联合广场平行地块中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道之上。立面以精细的红砖工艺砌筑而成,几近严苛的工艺演绎出一幅精美的几何构图。但是建筑并没有展示面,而是首先吸引人进入一个深邃的拱形通道,这似乎让建筑缺少了不少商店的气质。面对这种质疑,赖特曾道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我们并非是要将商品堆积在街道上,而是创造了一个玻璃拱廊,使得人们在穿行的时候注意观看,并因为这种观看方式被吸引。当人们越走越深来到入口大门前时,他们可以看到螺旋坡道、精美的瓷器和水晶的展陈,此时他们会突然间推开大门。这样你们才真正吸引到他们”。

莫里斯礼品商店

V.C.MORRIS GIFT SHOP

建筑设计: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建设年份:

1948年

△莫里斯礼品商店剖面草

图片来源:www.franklloydwright.org

△室内螺旋形步道

由玻璃拱廊进入,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空间视感即可呈现在眼前。这个微型商店兼美术馆正是赖特在1959年纽约设计的概念原型。他在方形平面内设置了圆形的通高大厅,通过螺旋上升的坡道通往二层。这一概念实际上起源于1925年赖特在戈登·斯特朗天文台设计中采用的螺旋形汽车坡道。古根海姆美术馆中,赖特用了相同的材料呈现方式,营造了几乎同样的空间感受,而不同点在于古根海姆美术馆更大胆地将螺旋形式外露,并引入了自然光线。在莫里斯礼品商店中,均匀的照明实际上也是对自然光线的模仿。相互嵌套的球形灯具组合成阵列的图案纹理,也是对平面形态的不断复制。室内的陈设和家具全部都与平面的圆形要素相契合。环绕坡道的墙体限定了主要和次要的展陈空间,墙体上有大小的圆孔,是“可以看透的窗”。从次空间望向中庭,有类似东方园林的流动观感,也有一种由室内空间向明亮而自然的“室外”空间看去的模糊的内外关系。早在1906年,赖特就受邀访问日本,而在此之前他也早已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兴趣。日本文化中对无意义的东西进行消解,并借以营造某种氛围的手法,让莫里斯礼品商店的几何逻辑得以简化,并间接反映在很多细部设计中。

地址:

旧金山联合广场片区

建筑类型:

螺旋流线原型、砖砌体结构

△中庭顶部照明灯具

△莫里斯礼品商店平面图

旧金山联邦大厦

SAN FRANCISCO FEDERAL BUILDING

建筑设计:

墨菲西斯

(Morphosis)

建设年份:

2007年

△联邦大厦剖面图

墨菲西斯的作品——旧金山联邦大厦位于主城西南的行政区,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事务所承接项目的规模增大、类型变多后的代表作之一。墨菲西斯在联邦大厦设计中的优异表现,成为事务所设计“政府类项目”的起点;而连续承接系列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使得墨菲西斯的多元思考也有机会付诸实现。

联邦大厦延续了墨菲西斯炫酷的造型风格,暴露的骨架和片段式的要素,以“解构”的方式制造形态上的矛盾与“混乱”,但这种拼贴的形象正是多向思维交织的结果。1972年,梅恩以加州为主要发展地点,在圣·莫尼卡与迈克·罗汤蒂组建了墨菲西斯事务所。事务所组建之初,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涉及社会学、图像设计、科学理论等。战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建筑师很难再向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致敬,为适应性和复杂性激发的研究态度成为新的解决问题方案。

梅恩曾说过“今日建筑的课题是,建筑师能否摆脱内在于我们环境的,腐蚀我们自主性、自我意识,甚至个人心智的心理和社会的势力而独立行动”。在格网式的城市环境中,传统关注建筑本体的建筑学面对街区布局,往往采用内向型的建筑体量,通过庭院或中庭营造内部空间以满足建筑本身独立的和谐感。而在相同的条件设定下,联邦大厦采用了“一字形”板楼的布局方式,最大化地利用地形的长边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将大部分基地留给城市,作为“连接建筑(Building)和社区(Community)的桥梁”,并在广场中设置了供人休憩的咖啡馆。

地址:

旧金山西南主城片区

建筑类型:

整合建筑学、拼贴解构、多向思维

△联邦大厦遮阳幕墙展开图

△北侧外立面幕墙遮阳系统

△清水混凝土山墙面在城市中格外醒目

对板楼体量的分解与离散,造成面与面之间非常规的结合,通过这种偶然的空间创造“非理性”的建筑形体。大厦板楼中贯穿11至13层的空中庭院正是这样产生的,作为休息、交流和眺望的场所。立面上相对封闭的竖向部分是电梯所在的位置,由于跳停式(skip-stop)电梯系统,即电梯每三层停靠一次,造成了室内“不期而遇”的公共交往空间。这种方式曾在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中应用过,梅恩也在多伦多大学研究生公寓、库伯联盟大楼、欧洲中心银行等项目中尝试用类似方法组织垂直交通,借此组织室内混合的交往空间。

除了形式之外,在建筑的材料运用和节能上,联邦大厦做出了很多实验性的尝试。建筑立面采用金属挂板,并采用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双层表皮系统。外层是不锈钢穿孔板,在营造建筑内部柔和的光线效果的同时,达到隔热和防止眩光的目的。为实现各层的自然通风,北侧山墙面上配置狭长的通风竖井,保证每层的风循环。因此,墨菲西斯在联邦大厦中的“整合建筑学”(Systems-integrated Architecture)设计痕迹非常明显,这也是墨菲西斯长期坚持探索的在多系统整合思维指导下进行创作设计策略的体现。

△南侧解构主义的立面形象

圣玛丽亚大教堂

THE CATHEDRAL OF SAINT MARY OF THE AS-SUMPTION

建筑设计:

皮埃尔·奈尔维

(Pier Luigi Nervi)

建设年份:

1971年

圣玛利亚教堂坐落在旧金山的教堂山(Cathedral Hill)上,在此处可以一览城市美景。教堂由跨地域的建筑师联合设计,团队中最为知名的要数将结构与建筑形式完美结合的建筑大师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和时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的皮耶德罗·佩鲁奇(Pietro Belluschi)。其中,奈尔维具有把工程结构转化为美丽的建筑形式的卓越本领,他的作品使人认识了钢筋混凝土在创造新形状和空间量度方面的潜力,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常以探索新的结构方案而形成他的构思;他还擅长用现浇或现场预制钢筋混凝土建造大跨度结构,是运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和工程大师,他的作品形式优美且富有逻辑,具有诗一般非凡的表现力。

地址:

旧金山西北山地片区

建筑类型:

混凝土巨构建筑形式

宗教建筑形式解读方法

该建筑的立意形式明显受到了1964年完工的东京圣母教堂的影响,这个教堂是由日本现代主义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但与丹下健三一贯的恢宏大气手笔不同,旧金山的圣玛利亚教堂在形式与结构的处理上更显统一整体、柔和适度。建筑总高57.9米,顶部由八片混凝土肋架双曲抛物面拼接并支撑于底部四个异形混凝土柱子上,八片混凝土曲面在顶部汇聚形成巨型十字架。当人仰望天空时,光线从十字架形的天窗缝隙中洒下来,教堂犹如一个宗教的通道,在人间与天堂上帝之间建立了感知的联系。这八片混凝土曲面由1680个三角形肋架单元组成,这些数量惊人的三角形单元可以细分为128种不同的形状单元,正是这1680个三角形肋架单元的整体结构在支撑了巨大的跨度结构的同时,还为顶部留出的十字形天窗创造出可能性。为了唤起参观者和教徒对城区区域历史的回忆与尊崇,建筑师在铺地材质上选择了红砖作为主材料,与粗犷现代的混凝土形成了新与旧的对比,参观者的感知在现代与古典中交换,产生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交织。巨型混凝土结构支撑在四个角部的六边形柱子上,每个柱子设计承载5000吨的荷载重量并有埋入地下30米的桩基。得益于这四个六边形巨柱的结构作用,教堂的外墙面被充分解放,基座的四个转角处因而设置大尺度落地玻璃,将城市景色纳入教堂内部,使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宗教信仰的纯净并置在空间之中。

△教堂平面图

△教堂分解轴测分析图

△四个角部的巨型混凝土柱支撑起八片混凝土屋顶

△从被解放出来的角窗望山下旧金山城市景色

德扬博物馆

M.H.DE YOUNG MUSEUM

建筑设计:

赫尔佐格、德梅隆

(Herzog&de Meuron)

建设年份:

2005年

△博物馆锈蚀铜板塑造的外立面形态

地址:

旧金山金门公园内

建筑类型:

现代粗犷建筑风格、嵌入外部空间

△博物馆轴测分析图

德扬博物馆是旧金山最早和最大的博物馆,初建于1895年,是为1894年在金门公园举行的加州世博会而建造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筑最早是埃及复兴式风格。在1916年到1955年期间,改建成了六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建筑群,1989年博物馆毁于大地震。

震后的博物馆重建给旧金山政府带来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修复成原来的建筑风格,还是以全新的形象替代,这个选择困扰了政府和市民多年。直到2000年才正式决定拆除已经无法修复的老馆,重建一座全新的博物馆。

1999年通过国际竞赛的形式,由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和本地建筑师冯陈建筑事务所组成的设计联合团队,击败了一系列包括安藤忠雄、库哈斯等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最终获得了德扬博物馆的设计权。由卢瑟福—切基尼工程事务所(Rutherford &Chekene)和奥雅娜工程事务所(ARUP)提供结构机电的设计配合。

△博物馆与加州科学馆在金门公园内相对而立

德扬博物馆

M.H.DE YOUNG MUSEUM

建筑设计:

赫尔佐格、德梅隆

(Herzog&de Meuron)

建设年份:

2005年

△博物馆平面图手绘分析

当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发布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的博物馆设计方案时,在旧金山公众和媒体中引发了巨大争议,反对势力主要将矛头指向新馆的建筑风格,他们认为不能在充满古典和折中风格的金门公园里放置一个如此现代粗犷的新建筑,称新馆形似仓库或汽车旅馆。但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师坚定地站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一边,耐心说服民众,抽丝剥茧似的讲述设计方案的形成理由,最终促成设计方案的推进落地。

建筑师将博物馆分成三个长条形体量,并在体量之间撕开,嵌入一系列庭院空间,将自然与光线带入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之中。展览空间内部各区域相对独立,没有固定的参观路径,参观者可自行选择参观顺序,游走于来自各大洲的文化展品之间。博物馆身处金门公园的绿地植被之中,建筑师选择了他们驾轻就熟的锈蚀铜板作为建筑立面材料,并简化了立面及造型处理,谦逊地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博物馆东侧设置了一座44米的塔楼,塔楼平面逐层旋转,据说旋转角度与旧金山的城市格局、路网结构有关,单就其高度与形式就已成为金门公园的标志物。而且,在塔楼顶端的瞭望层可俯瞰整个湾区山海相接的美景。

△博物馆中庭空间

地址:

旧金山金门公园内

建筑类型:

现代粗犷建筑风格、嵌入外部空间

△从博物馆塔楼观光层望旧金山城市美景

△博物馆入口处嵌入的菱形绿化庭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