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十城记:文化之都的思想雕塑

美国十城记:文化之都的思想雕塑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被誉为美国学术与文化重镇——波士顿地区的建筑历史与城市发展。大波士顿地区建筑地图GREATER BOSTON AREA ARCHITECTURE MAP本章主题“波士顿”,是指“大波士顿地区”,而非狭义的波士顿市。可以说,波士顿市和剑桥市是构成“大波士顿地区”这个城市群的核心力量。波士顿市是美国“建国发祥地,也是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源头”。在这3座山中,灯塔山是最大的一座。这次填地是最大的一次工程,使波士顿市的面积扩大了两倍。

美国十城记:文化之都的思想雕塑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被誉为美国学术与文化重镇——波士顿地区的建筑历史与城市发展。这里有一座座具有划时代标志性的城市建设项目及其知名建筑,其中有许多有趣的建筑设计和历史故事,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内涵。

不管你可曾到访过美国,波士顿的历史和名校想必耳熟能详。正是因为这样的熟悉与亲切感,很多朋友都对波士顿有很多误解。比如误以为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主校园坐落在历史名城波士顿市。事实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校园在与波士顿市隔河相对的剑桥市,剑桥市和波士顿市都在“大波士顿地区”。也有朋友以为作为发起独立战争的城市,波士顿是美国最老的城市;然而离波士顿不远的普利茅斯(Plymouth),于1620年创立,才是新英格兰地区最早的城市。欧洲人第一次在美国建立定居点,是于1564年在美国东南的佛罗里达州。这些广为人知的“误解”正恰恰说明了波士顿的神秘。

大波士顿地区建筑地图

GREATER BOSTON AREA ARCHITECTURE MAP

本章主题“波士顿”,是指“大波士顿地区”,而非狭义的波士顿市。“大波士顿地区”是由麻省省会波士顿市和围绕其附近的8个城市(Cambridge,Framingham, Nashua, Newton, Peabody, Quincy, Waltham,and Cape Cod)组成的。由这9个城市组成的大波士顿地区还可以分为三大片,即波士顿市、剑桥市、牛顿[1]。因为历史渊源和城市发展的原因,大波士顿地区的波士顿市和剑桥市人口最集中,大型学术组织与商业机构都聚集在这里,也是历史遗迹和现代重要建筑最集中的地区,亦是本章叙述的重点(当本章中特别讨论或强调波士顿市本身的时候,将标注“波士顿市”;其他时候或讨论整体大波士顿地区的时候,则标注“波士顿”)。

波士顿市和剑桥市都是文化与学术重镇,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坐落在查理斯河两岸,相依成长和发展。可以说,波士顿市和剑桥市是构成“大波士顿地区”这个城市群的核心力量。波士顿市是美国“建国发祥地,也是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源头”。了解美国历史,永远绕不过波士顿。至今还回想起小时候在加州上七年级时,学校特意组织小朋友们从西海岸飞到“革命圣地波士顿”,一起走访华盛顿将军的练兵场和探访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小巷。虽然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校园并非坐落在波士顿市,但是其附属研究机构仍然活跃于此,并且哈佛大学正在考虑在波士顿扩建校舍。更重要的是,作为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的发祥地和20余所大学的所在地,波士顿市亦是全美知名学府林立的市区,而大波士顿地区更是30多所美国高校的根据地。正因为波士顿在美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积淀了优良的文化教育传统,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美国的雅典”。

重点推荐建筑: 1.保罗·雷维尔之家Paul Revere House 2.老州议会大厦Old State House 3.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New State House 4.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 5.波士顿老图书馆Boston Athenaeum 6.波士顿老市政厅Old Boston City Hall

7.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

8.哈佛大学纪念馆Harvard University Memorial Hall

9.老南教堂New Old South Church

10.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

11.波士顿市政厅Boston City Hall

12.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13.哈佛艺术博物馆The Harvard Art Museums

14.当代艺术博物馆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15.约翰·汉考克大厦John Hancock Tower

16.麻省理工学院小教堂MIT Chapel

17.Tozzer人类学大楼Tozzer Anthropology Building

18.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冈德大楼GSD Gund Hall

19.史塔特科技中心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从“三山小镇”到“大博士

FROM“THREE HILL TOWN”TO“GREATER BOSTON AREA”

当漫步在230平方千米的波士顿市,我们很难想象波士顿市最原始的模样。一个曾经仅有3平方千米的小山丘遍布的小岛,也称波士顿半岛,早期的定居者虽然只有最原始的工具,但他们勤勤恳恳,用了100年时间彻底改变了小岛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波士顿市和周围城镇的规模,即大波士顿地区,今天的发展雏形。像香港一样,波士顿市区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填海、填沼泽形成的。

△大波士顿地区填海造陆历史演变地图

老波士顿市的所在地,即波士顿半岛,唯一的地标就是3座小山:①科波山(Copps Hill),也就是今天的北点(North End)社区所在地;②堡垒山(Fort Hill),今天的金融区所在地;③灯塔山(Beacon Hill),今天的文化社区和一度是波士顿上流人士社区的灯塔山。在这3座山中,灯塔山是最大的一座。灯塔山及簇拥着它的两座比邻小山弗农山(Mt.Vernon)和彭伯顿山(Pemberton Hill),被统称为“三山(Trimountain/Tremont)”,这里便是“三山小镇”波士顿的发祥地。弗农山早在19世纪初期就被移平,移山的土用来填地建设了今天在查理斯街道(Charles Street)附近的河滨地带建筑。后来,灯塔山和科波山也被移平用来填海造地,一锹一镐,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此次的移山工程历时21年(1807—1828)之久。之后,波士顿市又在1857年清污与填地工程中填充完成了今天的湾区(Bay Area),历时25年(1857—1882)。当时,不放过任何可利用的土壤和填充物完成填海、填沼泽的大业,就连在几乎烧毁了多半个城市的1872年波士顿大火中的残石破砖也用了起来。这次填地是最大的一次工程,使波士顿市的面积扩大了两倍。移山填地,统筹规划,建新社区,尤其通过建设城市公园,完成城市扩建任务,并且将新老社区融合在一起,使后湾区(Back Bay)的建设成为城市系统性工程的典范。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整个一个世纪,波士顿完成了大量填地工程,原先的地标小山都已夷为平地,波士顿城市面积翻了一番,新城市也簇拥着不断扩张的波士顿市区拔地而起,整个大波士顿地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波士顿市以及大波士顿地区的美丽版图。

下面让我们以时间为节点,以城市发展的需求以及那个时代最主要的建筑所承载的功能性价值与每个时代所盛行的建筑风格为线索,简要梳理大波士顿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和建筑的风格特点。

波士顿城市发展与建筑史概括表

表格绘制:鲍泓慧

波士顿市

BOSTON

波士顿市由23个街区组成,其中知名建筑最为集中的街区当数围绕在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和科普利广场(Copley Square)附近的历史文化社区、现代核心商业区及其毗邻的街区。

17—18世纪的波士顿老建筑,主要散落在以波士顿公园为中心的老城区。波士顿公园是美国最老的城市街心公园,建于1634年。虽然看似只是一处普通的绿地,它一直是连接附近不同街区的纽带,包括地处港口贸易、政府部门、最老的交易市场以及第一个重要居民区灯塔山相汇的中心地带。沿着波士顿公园坐落着能够见证波士顿地区和整个新英格兰发展的重要政治、商业和宗教建筑。这里一直都是波士顿的商贸中心与政治中心,著名的自由之路及其众多的名胜古迹也大都遍布于波士顿公园一带。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波士顿早期的商业活动与政治生活几乎全都集中在环绕波士顿公园的上述社区。但是,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填地工程促成了后湾新贵社区的建立,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期间的大量经典建筑也都在科普利广场附近现身。科普利广场是老城区和填地后建立的新区的连接纽带,也是后湾的核心商业社区。所以,在科普利广场,我们能看到比早前更宏伟的教堂、那个时代最壮观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店铺和社区等。今天的科普利广场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核心区,新老办公楼和商业地产林立,是波士顿重要的购物和休闲中心。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园系统,将以上社区为主体的20多个波士顿市小社区完美地连接到了一起。20世纪中叶,以波士顿公园和科普利广场为代表的老社区,经历了城市再改造工程中新式建筑对老街区的冲击。二战之后,美国社会的中产阶层和不少城市里的富裕家庭选择靠近城市外围的大房子居住,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移居市郊社区的浪潮,那里宽敞漂亮、独门独院的新房子,对建立新家庭的中产者来说,比城里的老房子更有吸引力,而且开车上班也很方便,好学区、商业设施和办公场所也陆续在市郊新社区里扎根发芽。在这一逃离城市浪潮的冲击下,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波士顿市的发展停步不前,城市成了空壳,更多人流和资源被新社区吸走。沧桑的波士顿政府方面开始对城市的定位和规划进行重新思索与实践,但遭到的更多是挫折与争议。一些经典建筑惨遭拆除至今令人惋惜,不少今天看起来颇有争议的,或在老波士顿人眼里违和感颇强的奇葩建筑,如“水泥块”和“狂野大楼”,也是在20世纪中期生硬地植入到这些老社区中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和美国工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潮中,波士顿的传统产业和经济结构也面临严峻挑战,并造成波士顿市区的没落冷清。但是,即使是面临着经济的萧条以及城市建设中的失败教训和惨痛挫折,都无法阻挡波士顿人对这座城市的执着。为了再次振兴波士顿,把其建设成更受青睐的国际化城市,当地政府吸引来不少当时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及其前沿的规划设计理念。今天,波士顿的新老建筑交相呼应,映射着波士顿人心中对自己城市历史的自豪感和对追求未来美好生活永不气馁的精神。

△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

△波士顿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

△知名建筑最为集中的街区: 波士顿公园和科普利广场附近的历史文化社区、现代核心商业区及其毗邻的政治中心

△波士顿天际线(Boston Skyline)

剑桥市

CAMBRIDGE

△从查尔斯河对岸瞭望剑桥市的沿岸风光

位于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北岸的剑桥市,与波士顿市的喧嚣气氛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她安静地走着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自1636年哈佛大学创建伊始,可以说剑桥市的核心是围绕着科教发展的,被建设成一座典型的大学城。拍摄《哈利·波特》的大礼堂、落成不久的前卫高科技实验室,和谐有致地坐落在同一街区;历经沧桑的老建筑和摩登迥异的现代建筑毗邻而立,任由到访者穿越古今。这些建筑设计新颖前卫,并且功能性极强,是剑桥市的一大亮点。

△哈佛广场|Harvard Yard

塞勒姆

SALEM

塞勒姆市位于波士顿市的东北方向,驱车不到30千米即可到达。因为1692年镇上闹鬼和审批女巫的故事,塞勒姆市充满了传奇色彩,由此女巫镇成为该市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塞勒姆市有着光辉的航海与商贸历史,也是运作旅游资源的高手,它的发展与财富相对于波士顿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独立战争之前和独立战争之后的几十年中,塞勒姆市是早期美国与远东贸易的重要港口。远东的茶叶、香料、瓷器和许多奢侈品大都是通过这里来到美国的,所以不难想象曾经的塞勒姆市经济贸易的繁荣和辉煌景象。19世纪的塞勒姆市是美国人均收入最高的、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当年那些从事海运贸易的商贾修建了气派的商业、别墅等建筑,形成了规划有致的社区,这些历史建筑至今遍布整个城市。

△塞勒姆女巫博物馆历史照片1910年|Salem Witch Museum

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印刷品与影像分部

△塞勒姆女巫博物馆门前的巫师雕塑

摄影:郝媛

保罗·雷维尔之家

PAUL REVERE HOUSE

建筑设计风格:

中世纪风格(Post Medieval)

建设年份:

1620—1720年

(17世纪)

17世纪的后中世纪风格的商业或公共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的,由于18世纪的城市火灾、岁月的蚕食以及翻盖更结实房屋的需要,留存至今的后中世纪风格建筑已经很少了。但幸运的是,在波士顿还能看得到这种风格的民居,那就是坐落在那条著名的古迹林立的自由之路上的纪念独立战争英雄保罗·雷维尔之家。以保罗·雷维尔之家为代表后中世纪风格的房屋,通常为一层或两层,有着简单的结构和设计风格。这些房屋的内部和外部构造与装饰都很简单,内部由没有刷漆的木质柱梁支撑,外部色调深沉,窗户呈菱形,门上点缀着带钉子的装饰物。这幢民居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属于乡村风格。

△保罗·雷维尔之家门和窗户

摄影:陈天琦

△保罗·雷维尔之家

老州议会大厦

OLLD STATE HOUSE

建筑设计风格:

英式乔治风格(Georgian)

建设年份:

1700—1790年

(18世纪)

△老州议会大厦外观

在英殖民时期的波士顿,像老州议会大厦所代表的英式乔治风格设计多出现于政府建筑或大人物的官邸和当时的奢华商铺。这些红砖房通常结构对称,长方形大玻璃窗、木门装饰细节讲究、木头格子装饰、镶嵌玻璃、配有漂亮的门把手,门框的装饰也颇有特色。门框、窗户框和外墙上的墙线或沿屋檐的装饰线通常是白色调或是与房子主体颜色反差较大,但又没有违和感。1713年建造的老州议会大厦(Old State House),直接采用英国的设计风格,生活实物都渗透着英伦风范,因为当时的美国人是非常推崇英国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在美国独立之前,这里是英皇派遣到新英格兰的最高殖民长官的办公官邸。老州议会大厦主要有三个重要功能,这里是最高长官的办公室,也是当地商人和社区领袖议政与座谈协商的场所,还是大型交易市场和审批听证的厅室,代表了当时英国对马萨诸塞州殖民地从政治到商贸全方位的管理。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这里成为美国民众敌视的殖民统治的象征。独立战争之后,这里一度是新政府的办公地点,直到西面隔街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New State House)的建立。1798年,州长和州议会决定将老州议会大厦及其他政府机要部门迁至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老州议会大厦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在1830—1841年间,人们将老州议会大厦当作一个单独的市政厅(City Hall)使用,除了驻扎市政府的办公室和机构外,还充当着协商与聚会的功能,类似于中国的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随后,老州议会大厦转为纯商用性质,里面的建筑格局也被各种改动,直到1879年,波士顿政府将这个见证美国建国历史的老建筑作为博物馆保存。

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

NEW STATE HOUSE

建筑设计风格:

美式联邦风格(Federal Style)

建设年份:

1780—1830年

(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

美式联邦风格受英式建筑的影响,在英式乔治风格的基础上演绎而来,可以说它是一种更欢快、更细腻、运用更多细节元素的变化版英式乔治风格。美式联邦风格的建筑与英式乔治风格相比显得更为沉稳老成、颜色明快,比如颜色稍浅的砖红色外墙。这样的格调很恰当地诉说了当时刚刚建立的新兴国家的喜悦与其寻找自己的设计与艺术表现的大胆尝试。查尔斯·布芬奇(Charles Bulfinch)是美式联邦风格的代表性设计师,1798年建造完毕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是他的经典之作。布芬奇借鉴了当时英国的两个知名建筑和古希腊的圆顶经典建筑,在此之上进行混合与创新,设计了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具有古典诗意的金屋顶和庄严肃穆的建筑主体,很好地表达了新国家的政治理想,将建筑之美与建筑实用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具有古典诗意的金屋顶

△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西立面

欧式复古建筑

REVIVAL STYLE ARCHITECEURE

建筑设计风格:

欧式复古风格(Revival Style)

建设年份:

1830—1920年

(19世纪)

“古典”“浪漫”是欧式复古建筑的代名词。复古主义是指以欧洲古典建筑和上古建筑设计元素为灵感的设计与造型。当然,建造的技术和功能性设计都是与所处的那个时代与时俱进的,只是审美取向和设计理念方面是复古的,富有历史情怀的浪漫与诗意。19世纪大波士顿地区的复古建筑主要分为以下5个主题:

①希腊复古式。

②意大利复古式。

法兰西第二帝国复古式。

罗马复古式。

⑤中世纪哥特复古式。

希腊复古式是指以古希腊建筑元素为灵感的设计风格。虽然在以查尔斯·布芬奇为代表的美式联邦风格建筑中借鉴了不少古希腊建筑元素,如柱子和外立面浮雕细节,但是这个风格也借鉴了其他有别于希腊复古式境界的门派。希腊复古式要比美式联邦风格的设计简单、古朴一些,但建筑体量更加宏大、厚重一些。这类建筑有更多的古希腊细节的展示,如更突出古希腊的柱子设计,特别是偏爱多立克支柱,大理石和花岗石的运用颇多,屋檐下的三角形斜面多有体现和强调,还会有拱顶的运用,建筑外围大量使用白色主旋律,包括一些木质房屋也会涂成白色,仿照古希腊小神殿的样子。19世纪初到中叶期间,波士顿希腊复古情怀与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美国联邦政府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政治存在体。波士顿是这场战争的起源地和决定战争格局的地方,更是对这个新国家的发展充满无限愿景的地方,很多人希望这个年轻的国家能向古希腊那样民主。如果把美国民主与希腊民主及其文化盛世做比较,波士顿人更想通过土木工程建设骄傲地隐喻自己就是古希腊的雅典。所以,这种风格多用于公共场所、交易场所的建造中。当我们在 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品尝美食的时候,请注意一下该市场主楼的外部风格,因为昆西市场是这一时期不可错过的代表性建筑。

意大利复古式多用于当时的办公楼建筑、私人会所和豪宅的建造中。与希腊复古式的质朴和对称向反,意大利复古式更显华丽,并采用大胆的不对称元素。意大利复古式在波士顿的出现要比希腊复古式的出现晚大概20年。和中规中矩的希腊复古式不同,意大利复古式建筑的外立面有很多拱形、半圆形的装饰线。还有凸出来的小阳台、小交楼。檐口有突出的装饰性支架,还有加深的、突出的边角线元素。从高度和体积上来说,不少意大利复古式的建筑要比希腊复古式高出一两层,以及相对大一些的体积。此类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波士顿老图书馆(Boston Athenaeum),该图书馆建于1849年,是波士顿最老的私人与独立图书馆。

△昆西市场建筑(希腊复古式)带有多立克支柱的立面

△波士顿老图书馆(意大利复古式)沿街立面

摄影:陈天琦

随着波士顿在港口贸易和造船业方面的快速发展,更多元的建筑设计和更复杂的设计装潢在这个城市层出不穷,如借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波士顿很多这样风格的建筑兴建于19世纪中晚期。法兰西第二帝国复古式是指拿破仑和拿破仑三世时期法国所流行的,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及巴洛克式风格为基础的法式建筑设计风格。这一风格的特色是高大豪华,有很多装饰性细节的大楼和宽阔整洁的街道与其相匹配;同时,这种风格的大型项目通常还会带有一些小花园或中央小庭院景观。外观上,此类风格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有阁楼以及绿色、蓝色等冷色调的顶部,建筑顶部偏梯形,或有小阁楼、凸出来的小窗户及装饰感强的元素,尤其热衷于圆形、拱形元素的使用。另外还有圆形元素的窗户或门洞,还有部分建筑主体本身为圆弧形。另外,突出的屋檐装饰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性和典雅庄严的视觉感。很多这种风格的建筑都集中在19世纪波士顿的新社区,以及后湾和与之相邻的南点(South End)社区。此外,南点社区还保存了很多的维多利亚复古式建筑。当然,英式维多利亚式走的也是装饰颇多的设计路线,外加使用不复杂或多边的几何元素来制造惊艳或有些不寻常的外观,有些异国情调。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华贵与大都会风尚。老波士顿市政厅(Old Boston City Hall),是法兰西第二帝国复古式的经典代表,也是第一批采用该建筑风格的美国建筑。它的成功,使大波士顿地区和东部城市相继借鉴这种风格,出现了更多这种风格的公共建筑。

庄严厚重的罗马复古式大多用于教堂、火车站、法院、警察局的建筑中,还有大型交易中心的建设中。罗马复古式的特点包括拱形窗户、门洞和拱形装饰等,其基本形状方正,三角形和圆形搭配和谐。除三角形和圆形元素频繁使用外,还运用罗马柱子和圆柱形设计建立层次感;通常采用暖色调砖头建造,再以反差大的颜色点缀窗户和装饰线。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波士顿的哥特式风格多见于教堂、学校、大学的建筑物中。这种建筑有中世纪元素、印花玻璃、小怪兽的石雕和装饰,有尖尖的支柱和屋顶,还有古堡感觉的色调搭配等。哥特式建筑以宗教性和仪式感著名,被很恰当地运用到以哈佛大学纪念堂(Harvard University Memorial Hall)和老南教堂(New Old South Church)为代表的建筑中。

△波士顿老市政厅Old Boston City Hall

摄影:陈天琦

△三一教堂

摄影:陈天琦

△哈佛大学纪念馆

△老南教堂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BOSTON PUBLIC LIBRARY

建筑设计风格:

美术艺术古典主义

(Beaux Arts Classicism)

建设年份:

1885—1930年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

艺术古典主义代表了美国繁荣富强、经济高速发展,并且超越欧洲的一个黄金年代。建筑的里里外外都富丽堂皇,充满想象力和古典浪漫情怀。美术艺术古典主义来自法国,曾风靡欧洲,对美国建筑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美术艺术古典主义将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古典元素以及其他一些复古主义的元素,如法兰西第二帝国复古式和哥特式,与法国学院派的装饰艺术理念相结合,既复古又有现代感,还隐约有些戏剧或惊艳的设计。美国美术艺术古典主义最受尊重的大师当属查尔斯·麦金(Charles McKim),他带领着自己的公司麦金、米德和怀特事务所(McKim, Mead &White)设计了大量的纽约和波士顿地区的图书馆、学校、私人会所和博物馆等。其中,最著名的设计就是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以其为例,这种类型的建筑外观大多是平屋顶、拱形,或是有棱角、有装饰的门;内部墙面和地面多选用大理石,或花岗石;许多装饰设计有对称性;外围和室内都有运用浮雕或雕像;巧妙地运用台阶、阶梯制造空间层次感。当你进入该图书馆,先是一个入口接待大厅,然后是台阶;这个台阶的功能就是营造界限感,让你觉得通过它进入一个更“神秘”或排外的空间。美术艺术古典主义的设计,表现为室内的很多雕刻细节和浮雕彩绘元素,都很精巧。

△浏览藏书大厅

△中庭喷泉空间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面向科普利广场的立面

翡翠项链

EMERALD NECKLACE

景观设计:

奥姆斯特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

建成时间:19世纪60年代

提到波士顿市,不得不提到它的公园系统。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大都会中,波士顿的城市公园系统当属最完善、占地面积最大的。波士顿公园系统的建设,得益于园林大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的设计。1878—1896年,奥姆斯特德一手策划并实现了19世纪美国规模最宏大的城市公园系统:翡翠项链——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

奥姆斯特德(1822—1903)是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者,他将自然主义融入设计实践中。当我们漫步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街心公园时,奥姆斯特德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美国城市公园之父。出生在富裕商贾家庭的奥姆斯特德,在他父亲的市郊豪宅里度过了童年,这样的成长培养了他对自然的热爱。青年的奥姆斯特德,涉猎广泛,他乐于钻研“科学农民”的理念,通过经营自己的农庄收获到更多的设计心得,还有在工程管理与运营农场方面的经验,都对他日后的设计事业有着极大的帮助。

1857—1872年,奥姆斯特德与他的合伙人卡尔弗特·沃(Calvert Vaux),规划设计了美国当时的地标性公园和城市绿化景观,主要有:大师的成名之作,至今仍是经典案例的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Central Park,Manhattan);纽约的其他城市公园,如布鲁克林展望公园(Prospect Park,Brooklyn);纽约州的布法罗市公园系统(Buffalo City Parks)等。他们首创的城市公园规划理念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和城市公园系统及其连接绿化带和公园的小路(以两人合作的布法罗公园系统和后来奥姆斯特德独立主导的波士顿公园系统、翡翠项链等为代表),被美国各大城市争相效仿,成为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界的样板。

城市公园的大受欢迎与当时美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在美国东海岸港口城市疯狂的工业化浪潮下,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居住环境恶劣,人们与自然和田园渐行渐远。以纽约和波士顿为首的东海岸港口城市为例,快速的工业发展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欧洲新移民的涌入,城市脏乱差,疾病肆虐成为让人头痛的城市顽疾,多数民众生活在拥挤不堪的廉价出租屋里。如果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港口城市,除非是拥有自己花园别墅的少数富人,工薪大众的生活品质无从谈起,他们除了憋屈地挤在自己那乱糟糟的街区里,再没有其他地方能去,也没有与家人朋友一起享受休闲的时间。

△从波士顿公园到富兰克林公园的翡翠项链平面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奥姆斯特德的公园设计,无疑是应对上述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剂解救良药。以中央公园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中的后湾沼泽公园(Back Bay Fens)为例,奥姆斯特德将城市中被人嫌弃的沼泽地、城郊荒地、受垃圾污染困扰的废地,还有排泄生活废水和淤泥堆积的泥潭,变成人人向往的公园与绿地,彻底改变了一些街区的狼藉之相和坏名声。

奥姆斯特德的公园设计,美观与实用相互共济。他对公园的思考不仅仅是设计的美观,而是如何通过公园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性问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后湾沼泽公园的设计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波士顿城市排污系统的清理和再规划的难题。美丽的新公园及其配套系统,还有实用的排洪泄洪功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

后湾沼泽公园项目完工后,奥姆斯特德继续规划和开发波士顿公园系统,通过绿化带、树阵、灌木丛、人造河流小溪、公园小路,还有像路灯和长椅这样的基础设施元素,将新建的后湾沼泽公园,与17世纪英国殖民时代的美国第一个街心公园——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美国的第一个公立城市植物园公共花园(The Public Garden)、哈佛大学世界一流的科研植物园——阿诺德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物种多样的大池塘——牙买加池塘(Jamaica Pond)、小桥流水风格的奥姆斯特德公园(Olmsted Park)、风格质朴的乡村主题公园——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还有专门为小朋友和大人打造的小球场、运动场和露天小剧场,像穿连宝石般那样,精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些公园环绕贯穿了大半个当时的波士顿(现今建筑史档案和规划图上的“波士顿老城”),恰似一条名副其实的翡翠项链。

不管是纽约中央公园,还是波士顿翡翠项链,奥姆斯特德对公园的一草一木,都是经过刻意设计的,而且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自然至极”。奥姆斯特德的设计魔法,成功地“欺骗”了很多市民和游客。今天,就连很多地道的纽约客与年轻一代的波士顿本地人,仍误以为中央公园和后湾沼泽公园是保留了他们城市开城之前当地印第安部落时期的原始自然风光。当他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些“浑然天成”的“绿野仙境”全是人造的!

虽然奥姆斯特德并没有设计翡翠项链中的所有公园,而只是挖掘和打磨了他所构想的项链里面缺失的、之前并不存在的宝石。但是,像一名顶级珠宝设计师一样,他的这些靓丽的新宝石必须和已有的宝石巧妙结合,才能打造出一条完美的项链。奥姆斯特德不仅保护了原有景观、当地植被和生态环境,而且将它们特有的美景进行升华以最大限度地展示。

翡翠项链是一条全长11.3千米、包含9个公园、绿化面积超过4.5平方千米、环绕波士顿半岛的公园系统。以后湾沼泽公园为起点,东段后湾沼泽公园—公共花园—波士顿公园与查尔斯河的婉转曲线平行,突出了河滨景致之美;西段后湾沼泽公园—奥姆斯特德公园[2]—牙买加池塘—阿诺德植物园—富兰克林公园[3],将不断发展扩张的波士顿新城区与开阜时期建立的老城区巧妙地衔接,并融合一体。富兰克林公园的规划中包括了更多的公众娱乐和运动场地,这样的设计特点也再次体现了奥姆斯特德对实用性和公众体验的重视。波士顿公园系统的建成也了却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遗愿,他希望能为波士顿居民提供户外活动和享受兴趣爱好的场所。

奥姆斯特德的公园设计,对其所在社区的未来发展与规划贡献卓越。翡翠项链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佳作,更是一个以公园为题材的系统性城市改造工程。修建公园系统是19世纪波士顿最大,也是对该市影响最深远的市政工程之一。它的成功,重新定位了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波士顿市政厅

BOSTON CITY HALL(www.xing528.com)

建筑设计:

格哈德·卡尔曼

(Kallmann McKinnell & Knowles)

建成时间:1968年

建筑风格:新粗野主义

(New Brutalism)

当你从北点(North End)码头步行回到城区,路过现代手法设计的沿岸绿化带,穿过摩天大楼林立的金融区,就会一不小心闯入这个骄傲而霸气的新粗野主义建筑的地盘。作为1960年代表这座城市渴望扼住时代的咽喉、努力进取的市政建筑,出乎意料的巨大体量和赤裸的混凝土(预制和就地浇筑比是1∶1),像是从周围红砖广场(与市政厅一起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重点复兴城市的建设项目)下破土而出,长出宽大的羽翼欲挣脱大地,与其周围“正常”的邻居们格格不入。

在最严肃的政治领地,野兽派建筑师的想象力超乎寻常。对于这个出格的建筑,负面的评论声音在这个现代思潮涌动的时代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甚至被称作是最丑的建筑,丑得应该被摧毁。然而,在1976年一场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举办的,包括建筑师、历史学家、评论家在内的投票评选中,波士顿市政厅、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赖特的流水别墅被评为美国建国前两百年历史中十大最值得骄傲的建筑[4]

△波士顿市政厅墙体细节

△波士顿市政厅内部天井

△在红砖广场上看波士顿市政厅

△位于意大利的坎波广场(虚线部分)

△波士顿市政厅与红砖广场(虚线部分)

当初从256份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是建筑师挑战传统设计手法的勇气和才能。他们运用了纯几何造型的混凝土外层和光滑的幕墙为基本材质的铰接和悬臂结构,想要通过这个嶙峋奇特的造型将建筑内部功能外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之所以得到青睐,是因为当时政府方面希望通过这个建筑传达出开放的心态和接纳公众监督的从政理念;同时,政府机构中有的复杂关系如各种市政、管理功能空间,在这个不平整的庞然大物上表达得如此清楚而淋漓尽致。尤其是建筑的中部(如果分成上中下三个垂直层次),作为市长及市议会成员的办公空间,过大的建造尺度和向外突出而非深深埋藏的透明内部空间,将公共事务的执行透明化展示于路人,这种视觉上的感觉也是设计寓意的体现。

同时,巨大的建筑尺度充满了纪念性,且坐落于波士顿历史市区(Government Center),无疑是那个年代关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刚劲宣言。还有顶部规则的窗户和间隔开窗户的混凝土片,都表达了官僚机构的标准化行事方式以及作为政府从混乱中建立人为秩序的能力。格哈德·卡尔曼在思考设计方案时找准了方向,要做一个充满纪念性的公共建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参考了柯布西耶的圣玛丽德拉图莱特修道院(Couvent 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城镇大厅和市政广场空间。这些项目的尺度和空间组织手法给了他灵感,尤其雅典卫城给了他“山顶之城”的灵感,使他设计的市政厅成为从“砖山”上长出的混凝土建筑;而意大利的坎波广场,Piazza del Campo)则是红砖广场(City Hall Plaza)的演绎原本,设计概念都是对市政厅建筑体的半包围大型开放空间。不少人觉得,这片红砖地也太大了,以致行走体验并不舒适,而且与当今的绿色建筑理念相悖。尽管如此,3.2公顷的红砖广场是波士顿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经常有游行、集会、示威和庆典等活动,甚至演唱会都在这里举行;最热闹的时候,广场上全部是人。想起来很有趣,在楼里或许正为公务忙得焦头烂额而缄默不语的公务员们,与震耳的演唱会立体声及狂欢热烈的人群,共处于同一个空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有时,那些久负盛名的波士顿明星球队,如波士顿红袜棒球队(Boston Red Sox),也在红砖广场上被宴请或招待。

如今,这个不年轻的建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科技时代的安保、供暖、照明以及节能环保的要求,吸引了新的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和工程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士,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改造。想必这不是一般的改造,这其中掺杂的政治、商业的博弈自然不在话下。人们并不想抹去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创造的属于大众的、具有纪念性建筑的美好初衷,尽管新的改造必须进行,以使得这只“野兽”可以在新时代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并融入周围的城市环境中。

当我们评论一个建筑时,可以回到它被建成的历史时代来看待。那是城市复兴运动进行的热烈年代,因为当时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建造怀有很高的期待和标准。为此,卡尔曼曾说:“一个真正好的建筑,不仅仅是令人舒服的。一个伟大的建筑,就应该能时刻提醒你那些古老的历史。这不是一个百货公司,也不是一个办公楼。”

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

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建筑设计: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建成时间:1963年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Modernism)

作为美国境内唯一一个柯布西耶设计的建筑,项目委员会原本已指定要由美国本土设计师来设计。后来,由于当时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泽西·路易斯·泽特(José Luis Sert)坚持力推他的朋友勒·柯布西耶,才有了今天传统建筑林立的哈佛广场(Harvard Yard)后面隔着昆西大街,那个与众不同的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然而,勒·柯布西耶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他自己的这个杰作。因为大楼建成时,他身体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长途旅行。在1963年的建筑设计语境下,这个建筑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从建筑三楼延伸出来的S形坡道,将这个紧凑的(因为场地较小)圆柱形体一分为二。该混凝土坡道是悬空结构,由几根桩子支撑,没有用整个的承重墙体。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体南面普雷斯科特街(Prescott Street)突出而悬空的结构上被再次运用。这些替代立面承重的支柱以及混凝土、倾角调光窗板(angled brise soleils)、水平排窗(ondulatoires)等,共同构成了柯布西耶早期的建筑设计语言,在那个时代是新的美学。而在美学之外,这条坡道更意在连接室内艺术空间——工作室、展厅以及更广阔的公共室外空间,与周边的哈佛校园、形形色色的校园活动遥相呼应。这样开放的空间,通过诸如艺术作品展示和研讨会,或者影视放映,滋养着年轻艺术家的成长。

由于剑桥市所处的气候带有着漫长寒冷冬季的缘故,柯布西耶精心设计的屋顶花园,使用得并不多。有些人觉得这个建筑除了透明落地窗里四季变换的艺术展览,本身是个死气沉沉的混凝土雕塑。然而,不就是这样突兀的存在,表现出与周围传统红砖建筑的不一样,才更是一个追求多元美学的高等艺术学院的自我表达。如果是晴天,当你走上坡道,同柯布西耶编排的光影一起游戏,就会体验到温暖的惬意。

△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平面图

△S形坡道

△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

△大水平排窗、落地窗

哈佛艺术博物馆

THE HARVAED ART MUSEUMS

建筑设计:

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建成时间:2014年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Modernism)

△透明天顶

△下层的经典大理石拱廊和上层的钢玻璃

△天顶结构细节

对的,你没有看错,这个建筑体的名字就是“The Harvard Art Museums”,复数的使用是故意的。由于种种原因,哈佛大学没有办法分开安放三个博物馆,而是必须要三合一地安置在同一个空间,而原有空间又不够大,因此才有了这个扩建项目。

第一次看到这个建筑,就会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新旧复合体。材质和设计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分,从外面看仿佛没有直接联系,而仅仅是靠得近的两个建筑体。这个建筑有些奇怪,也有些特别,吸引着人们想进去探索一番。

在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改造前,这个新翼原本只是原博物馆的庭院平地。这片平地曾是哈佛大学几个博物馆共享的公共社交场所。现在,它成了一个有着透明屋顶,结构中通且中央照明,三楼以上都是玻璃拱廊的现代博物馆建筑。最大化采光的设计方式,与隔壁柯布西耶光影对比强烈的实体建筑形成对比,仿佛是为了还原给那一撮原本在庭院上方飘荡的空气自由自在呼吸的空间。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对这个建筑的评价:“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这个建筑,和它展览的艺术品一样优美,和在其中学习和工作的人们一样有思想。它会扩展我们在学术上运用艺术和艺术创造的方式,以及成为邀请我们的邻居和来客们观赏我们大学无与伦比的珍品的平台。”

1927年建造的福格博物馆(Fogg Museum)是新翼对接的对象。作为传统的清一色红砖建筑,福格博物馆早已成为哈佛大学多年来精心维护的建筑。与此不同的是,伦佐·皮亚诺运用了混凝土、结构钢筋、木质百叶窗等现代建材建造新翼。两个部分完全不一致的材质和设计,是某些建筑批评家对这个新翼攻击的对象。新旧强烈的对比以及招致的各种批评,不免让人想起贝聿铭在卢浮宫前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其实,若是你仔细观察一下它和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建筑师还是在独具匠心地维持精巧的平衡关系。例如,采光上不遮挡邻居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而从传统红砖林立的哈佛广场看过来并不会看到新翼炫酷的玻璃天顶;在室内,下层的经典大理石拱廊结构和上层的钢玻璃结构优美地过渡连接,也在表达建筑师对新旧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当代艺术博物馆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建筑设计:

迪勒·斯科菲迪奥、兰弗洛

(Diller Scofidio,Renfro)

建成时间:2006年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Modernism)

从波士顿市区(Downtown)穿过伊夫林·莫克利大桥(Evelyn Moakley Bridge),就会看见坐落于南波士顿(South Boston)港口的当代艺术博物馆I(CA)。如果是在一天中尚早的时候,会有不少时间,可以先在博物馆东北方向的休憩台阶上找个比较高、可以望见大片港湾的地方,与朋友坐着聊聊天,或者发发呆,清除了扰乱内心的烦恼,再进到室内一睹艺术的奥妙。

在迪勒·斯科菲迪奥、兰弗洛事务所设计新馆之前,这里从1936年以来就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分支——波士顿现代艺术博物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包括视觉艺术、建筑、表演、电影、文学等,都在这里展出过。其中,有不少知名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如毕加索、赖特、柯布西耶的作品都曾在这里流动展出过。说是流动,是因为2000年前,这个博物馆没有自己的藏品,它提供的是大量流动、变化的世界级展览空间。现在主要的馆藏都是女性艺术家的油画、摄影、雕塑以及装饰艺术作品。博物馆有个规定,就是每一年在专用展览空间桑德拉和杰拉德·贝尔贝格艺术墙(Sandra and Gerald Fineberg Art Wall),会展出不同女性艺术家作品,一次展一年。

ICA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面向港口巨大的折叠悬臂结构。悬臂上挑高的落地窗给人饱满的波士顿港口视觉观赏体验,而引入的充足自然光线则是这种体验的保障。这无疑是严肃思考艺术和生活的好地方。然而,作为一个坐落于开放码头的艺术馆,这个建筑也是一个举办各种大型社会活动的场所,建筑师很好地平衡了这两个看起来相对的设计目标。不仅如此,室内有大量不被承重支柱打断的连续展览空间,这是尤其难得的。

这里还有个很好玩的地方,叫作POSS家庭媒体中心(Poss Family Mediatheque),是悬臂结构下方凸出来的那个大型落地窗观景台。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玻璃墙面不是垂直的,而是以一定的倾角倾向海面。你若是站在那里,一定要待上一段时间,除了美景,这里还有博物馆的计算机资源中心,大量关于艺术家、艺术品、展览等信息,在这里都可以轻松地浏览到。

△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陈天琦

△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北方向的休憩台

摄影:陈天琦

△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立面

摄影:陈天琦

约翰·汉考克大厦

JOHN HANCOCK TOWER

建筑设计:

贝聿铭

(I.M.Pei)

建成时间:1976年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Modernism)

约翰·汉考克大厦是一座有着60个楼层、高240米的现代摩天大楼。在波士顿地区,它曾保持自建成之日起30年内最高建筑的记录。笔者第一次看到它的全貌,是身处高228米的保诚大厦(Prudential Tower)的天际环形观景台(Skywalk Observatory)。那时候,正是波士顿12月隆冬时节的黄昏,夕阳的晖线拖得很长,汉考克大厦高大的玻璃幕墙像一面被擦拭得锃亮的方镜,映射出流动晚霞下的波士顿天际线,红光点点的车流、初上黄昏的华灯,映射出大楼融入周围的都市景观,本身的体量似乎存在,又似乎轻盈地不存在。在不同的季节或天气观望它,都可以看见天空中和大地上相应的动态和美感,不仅没有给临近的三一教堂投射大量的建筑阴影,反而给那古老的教堂反射了充足的天光。

△汉考克大厦

摄影:陈天琦

从平面上看,汉考克大厦呈平行四边形,两个短边上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凹槽,这个细节是非常具有现代风格的。从建筑的高度和尺度来说,贝聿铭和著名建筑设计师亨利·科布(Henry N.Cobb)联合设计的这个大面积玻璃幕墙浑然一体,是它最大的特色。灰蓝色的双层反光玻璃,在晴天时就是天空的一部分。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在那个玻璃幕墙技术还不成熟的年代,曾遇到过挑战。大楼建设初期,据说在波士顿被强风袭击的季节里有过玻璃脱落的情况。尽管因此有反对的声音,要求替换为较小块的玻璃,而不是这种巨大的易脱落的玻璃,是亨利·科布的极力反对,坚持要求整个建筑立面的简洁和完整性,才有了今天汉考克大厦的景观。然而为了捍卫自己的设计愿景,设计师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重新计算导致了工程延误,引入的大量稳固钢结构使得建设费翻倍,以及建成后高层用户因晃感而起诉等,这使得贝聿铭和亨利·科布心力交瘁,连续好几年名誉受损,接不到美国方面的建筑项目。地基在建设的时候撞坏了周围的众多水管,甚至毁坏了三一教堂,使其出现了结构裂痕。教堂方面曾起诉汉考克大厦,获得了1160万美元的赔偿金。尽管如此,贝聿铭和亨利·科布的伙伴关系并没有受到影响。或许正是因为对设计相似的执着追求,让两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背弃对方,反而更加亲密地合作。

大楼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美国革命家、政治家约翰·汉考克。他出生于1737年,17岁就从哈佛大学毕业。早年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利用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影响力赞助美国的独立运动。他对革命和美国的独立很有激情。在《美国独立宣言》最初的文本上,只有他一个人的签名,其他人都是追随他补加上去的。据说他的书写体字号很大,还很漂亮。由于这个缘故,英文里“John Hancock”成了“亲笔签名”的代名词。美国人没有忘记他,在很多地方都用他的名字命名,比如十个州都有“汉考克郡。”

或许因为它巨大的镜面给人以轻盈的失重感,人们总觉得大楼在摇晃或在逐渐塌陷。它坐落于科普利广场这个波士顿古建筑最集中的城市中心,由于设计师的极简主义、干净低调的设计,致使它的存在引发了各种争议,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然而它也的确给了这片历史城区足够的尊重。如果你很喜欢三一教堂,可以尝试着在汉考克大厦上拍出它在现代语境下不一样的优雅。

麻省理工学院小教堂

MIT CHAPEL

建筑设计:

埃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

建成时间:1955年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Modernism)

△教堂室内中央的祭坛和光瀑布雕塑

△教堂平面图

△教堂外围的环形水渠

发现这个教堂,是一个美好的意外。这个无宗派教堂被一圈英国梧桐及一环浅浅的水渠包围着,对所有人都敞开怀抱。它处于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科技理工校园里,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气息。从外面看,麻省理工学院小教堂是个在混凝土浅水渠包围下的没有窗户的圆柱体,直径仅15米,高度也就一层楼高(9.1米)。建筑设计师故意选择了粗糙而不平整的红砖来构筑,以赋予教堂一些质朴的纹理。几个大大小小的拱形结构支撑着红砖立面的底部。英国梧桐和水渠的环绕将教堂与周围的喧嚣隔离开来,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当你走进教堂时,一定会被亲密的空间尺度和空灵的设计所震撼。小教堂的墙体像流动的砖筑波浪,光瀑布一样的金属雕塑下垂至朴素的银灰色大理石的祭坛,美得让人禁不住停下脚步凝望。在光瀑布上面是一个圆形的小天窗,自然光线伴随着环形水渠流动的水波而荡漾。这一柱天光与室内柔和的黄色光相融到一起,安静而神秘。凑近看那光瀑布一样的雕塑,像极了神态各异要飞向高空的鸟儿们。这个美妙的空间,在祭坛相对的位置还摆放着一架768管的大型风琴,为来此举行婚礼的新人们奏响爱的祝福。除了偶尔这样热闹的婚礼庆祝、洗礼仪式与追悼仪式,大部分时候,这里也是麻省理工学院社区冥思和做礼拜的地方。凹凸涌动的墙体除了营造良好的声学效果以外,更是加强这种回归内在、独立于外在喧嚣的空间效果。虽曾有人批评这个建筑连窗户都没有,但建筑师沙里宁则回应说,这是为了暗示当人们处于这个空间的时候,要返回自己内心的感受[5]

Tozzer人类学大楼

TOZZER ANTHROPOIOGY BUILDING

建筑设计:

KVA建筑设计公司

(Kennedy & Violich Architecture)

建成时间:2014年

建筑风格:现代主义

(Modernism)

哈佛大学的Tozzer人类学大楼是由KVA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是在原有场地上1971年建成的Tozzer图书馆进行改造建立而来的。在这个改造项目中,最大的设计挑战莫过于在利用原有老楼的基础上,融入21世纪人类学学科潜能的设计理念,同时又必须与本身校园的基础设施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系统相连接。最后的建成效果是加高了两层楼,并设计有一个巨大的铜质屋顶。透明屋顶的结构在一天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旋转,因此保证了每一个时刻的良好采光,对于在室内进行的各类活动来说,无疑是很有益的。这种旋转采光的透明屋顶,似乎把这栋大楼打开成一个半开放空间,或者说,像一个巨大的亭子而不是实体建筑。如果你研究一下Tozzer大楼和周围邻居们的关系,就会发现,Tozzer大楼在这片皮博迪庭院(Peabody Courtyard)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几乎是哈佛大学历史研究区域的中心。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和民族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标本馆等把Tozzer大楼围在了这个院落的中央。Tozzer大楼开放后,其位于神邸大街(Divinity Avenue)上的入口几乎就成了探索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腹地的始端。就笔者这样一个人类学爱好者看来,这个建筑的神奇之处在于第一眼看到它,就觉得这个建筑的大门有种古埃及石洞陵墓入口的气质,而那些长长的落地窗微微从立面上凸起,像极了某种神秘洞穴外壁上好奇的张望口。不论是砖或是铜板的红色粗糙肌理,都让人想起各种各样的考古遗址中挖掘出土的红色陶土制品。新的Tozzer大楼在入口处设计了一种数字化排列砖块的建造细节,这和整个建筑的几何造型相呼应。这些砖块都是从原有的大楼表面保留下来的,从而与红砖立面遍布的校园和谐共融,像这种在现当代设计中运用了旧时的材料又不乏自己独特的设计表达,不得不说是建筑师的独具匠心。

△Tozzer人类学大楼入口

△Tozzer人类学大楼二楼室内空间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冈德大楼

GSD GUND HALL

建筑设计:

约翰·安德鲁斯

(John Andrews)

建成时间:1972年

建筑风格:粗野主义

(Brutalism)

不少学设计的小伙伴们来到波士顿后,总心心念念要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的大楼看一看。笔者在不同的季节去过两三次,有时候可以在一楼欣赏到不错的展览,有时候可以聆听设计界大牛的讲座或是研讨会。

冈德大楼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除了一楼以外,二楼以上的空间几乎是一个开放的平面整体。从侧面看,是一个巨大的五层台阶,被称作“大抽屉(The trays)”。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筑系、景观建筑系和城市设计系共用这个空间。不同学科的工作空间交互在一起,模糊了学科间的界限,增进了近500名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创作讨论。这样公开透明的学习空间,非常符合美国社会所推崇的标准,要求人们在团队中应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与交流能力。正如GSD系主任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所说,这样的空间是为了营造一种集体感。比起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的更多单独的学习教学环境,教学、创作小间与对设计师自我挖掘和塑造的理念,不得不说冈德大楼这样一个教学环境的设计更为开放。正是这样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心态和创作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和提升,培养出了一代代优秀的设计师。他们有能力在嘈杂高压的环境下对较大而复杂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后积极开展创作,有勇气和他人相比较而直面自己的不足,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进行自我提高。

冈德大楼的设计师是澳大利亚籍设计学院校友约翰·安德鲁斯,是国际知名的澳大利亚建筑大师。他的建筑设计风格能表现出慷慨、乐观(实体上和寓意上),以及善用混凝土来进行表达。冈德大楼的风格从赤裸的混凝土和较大的体量来看,应属于粗野主义建筑。整个建筑体的五层台阶是由细细的圆形支柱撑起来的,功能空间包括了演讲厅、研讨室、工作室、暗室、视听中心、计算机设施、用餐区、投影室、吹笛者P(iper)礼堂大厅和弗朗西斯·勒布图书馆(Frances Loeb Library)。建筑配有的小院子可用于篮球、排球等运动,也可以用作野餐、展览,甚至是毕业典礼的场所。建筑戏剧性的立面和大量的玻璃墙面都能自信地表达出这栋楼里的人们卓越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的创造力。

△冈德大楼外观

△冈德大楼一楼入口处的圆形支柱

△室内二楼以上的空间几乎是一个整体,呈台阶状划分工作空间

史塔特科技中心

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建筑设计:

法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建成时间:2004年

建筑风格: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vism)

人们习惯以门牌号来指称麻省理工学院里的各种建筑,而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史塔特科技中心则以其大名被大众所熟知,这个建筑是你来到波士顿必须得看的。有人说这是个像是原本长得规规矩矩的,却被哥斯拉狠狠地揍了一顿,变成了这团乱七八糟的建筑盒子。建筑随心所欲的曲线和折线、变换多端的材质组合(砖、镜面钢、拉丝铝、彩色油漆、波纹金属)、倾斜的大幅度角度,呈现一副醉醺醺站不稳还想要即兴演出的样子。

这个仿佛来自某个科幻未来世界里的建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骄傲。那些最著名的科系和研究室,如电气工程和机科学系、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情报与决策系统实验室(LIDS)、语言学系和哲学系以及众多学术界大牛们都置身于这些堆叠起来的不规则空间。

史塔特科技中心的前身是MIT传奇的20号大楼,它是二战时期临时建的一个木框架结构建筑,曾是战争时期军用雷达技术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在二战中为美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原计划是战争结束后就将它摧毁,没想到直至1955年才得以实施。一个临时性建筑之所以可以保留这么久,不是因为它的使用者所喜爱而不舍得摧毁,却是因为它“临时”的特点。它简易的搭建方式使得使用者们可以根据项目或研究想法的需要,随时重新组织功能的空间,使用者们可以自由地敲碎一面不需要的墙,或者是在天花板上悬挂奇怪的东西,抑或改变电线的铺设方式。使用者们这些“临时”“放肆”的行为,都不需要经过漫长磨人的官方审批途径,从而形成了这片院落自己独特的一种灵活文化、民主的实践主义精神,同时又充满了偶发性和创造力。

△史塔特科技中心外观

摄影:陈天琦

△史塔特科技中心外观

摄影:郝媛

弗兰克·盖里将20号大楼的这种文化特色带进了新的史塔特科技中心,他的设计理念是要重新定义研究者们(及其学科)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使用空间的方式。研究者们传统的习惯是各干各的,某个学科的研究者就只在自己的院系办公空间里移动,通常是同一层楼里的那几间房间。盖里想要打破这种习惯,通过缩小一个楼层的空间(从史塔特科技中心都是竖直状窄窄的空间中可以看出),从而促进人们在建筑里的垂直移动,即增加不同楼层、不同领域研究者们的对话交流。

建筑师的愿景很理想,现实却很骨感。波士顿地处寒冷的冻融气候带,过度复杂的设计导致到了春季建筑多处发生漏水、砖石裂痕、霉菌生长、排水故障、冰块坠落以及碎屑堵塞紧急出口等各种问题,使得MIT在2007年秋天毫不留情地起诉了盖里和Skanska建筑公司,最终获得高达1500万美元的项目赔偿费。尽管如此,盖里仍然自信地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建筑。

[1]美国大都会地区和城市圈中的“市”似乎更像中国城市圈里的“区”。

[2]奥姆斯特德公园(Olmsted Park)是后人为纪念奥姆斯特德而更名为现在的名字,这个公园与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的住所和办公室街区毗邻。

[3]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是为纪念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而命名。

[4]维基百科:波士顿市政厅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ston_City_Hall#cite_note-7

[5]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生活网http://studentlife.mit.edu/cac/event-services-spaces/event-spaces/mit-chapel Kennedy & Violich Architecture设计事务所网站http://www.kvarch.net/projects/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