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十城记:传统与狂热的建筑之旅

美国十城记:传统与狂热的建筑之旅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芝加哥学派强调建筑艺术应体现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这些由芝加哥学派所孕育出的矩阵形高层建筑,开始尝试通过不同的建筑结构、建筑外形降低风荷载。作为摩天大楼的发源地,芝加哥人对其建筑遗产非常自豪。芝加哥建筑地图CHICAGO ARCHITE MAP芝加哥交通管理局营运着美国第二大公共交通系统——一个区域交通系统服务面包括芝加哥城及周围40个社区。

美国十城记:传统与狂热的建筑之旅

“这是一座让人拥有力量,也让人平静的城市。”——这里出了个奥巴马;这里是波音公司、花花公子公司总部所在地;这里有过92位诺贝尔奖得主;这里还出过一个乔丹,还有他的那支芝加哥公牛队;这里是第一届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举办地;这里是“美国母亲路”66号路的起点;这里的SOM[1]设计了汉考克大厦、威利斯大厦(原西尔斯大厦)和目前世界最高的哈利法塔;这里有36座跨河开合桥梁、570多座公园、26英里(42千米)长的城市湖滨岸线……谁也未曾想过,近两百年前的一次大火把这座城市毁了三分之一。这就是有风城之称的芝加哥。

大火之后重建中的城市,建筑设计师们在大火后反思,并致力于设计耐火抗压、立面简洁的高层建筑。1883—1893年之间,芝加哥的建筑师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也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芝加哥学派强调建筑艺术应体现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来自密歇根湖的强风吹向这些高层建筑,产生了强大的风荷载,使建筑物横向偏离中心线1—2米。这些由芝加哥学派所孕育出的矩阵形高层建筑,开始尝试通过不同的建筑结构、建筑外形降低风荷载。

《芝加哥论坛报》建筑评论家布莱尔·卡明(Blair Kamin)称:“芝加哥经常被称为美国的第一座城市,它是创造摩天大楼的地方,也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实践的地方。正如芝加哥领导人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所说,这里有着百年大计,就是重造出一个美国城市。”作为摩天大楼的发源地,芝加哥人对其建筑遗产非常自豪。在其后的城市发展中,芝加哥新建的摩天大楼改变了建筑的很多设计,如厚厚的承重墙面砖被替换掉,取而代之的是薄壁玻璃墙,挂在钢筋框架上。这样可以让建筑物“生长”,在这个意义上它很轻,透明的结构让内部和周围的城市互通有无。

在这个章节,从遥望现代主义风格的城市天际线到俯瞰充满当代艺术气息的城市规划;我们再把时间回拨一点,去寻觅几位现代主义大师的杰出作品。

芝加哥建筑地图

CHICAGO ARCHITE MAP

芝加哥交通管理局(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 简称CTA)营运着美国第二大公共交通系统——一个区域交通系统服务面包括芝加哥城及周围40个社区。CTA一个工作日平均提供1700万次乘坐(到2008年11月止),相当于六县和芝加哥大都会区超过80%的乘坐量。

详情参阅 www.transitchicago.com/guide/zh/

重点推荐建筑:

1.瓦克大道南311号 311 S.Wacker Dr.

2.威利斯大厦Willis Tower

3.约翰·汉考克中心John Hancock Center

4.水纹公寓Aqua

5.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

6.美琪·戴利公园Maggie Daley Park

7.杰·普利兹克露天音乐厅Jay Pritzker Pavilion

8.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

9.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

10.芝加哥诗歌协会基金大楼Poetry Foundation

11.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现代之翼 The Modern Wing

12.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cago

13.赖特的家及工作室Frank Lloyd Wright Home and Studio

14.联合庙堂Unity Temple

15.罗比住宅Robie House

16.曼索托图书馆Mansueto Library

城市建筑天际线

CICAGO SKYLINE

20世纪初,诗人卡尔·桑德博格(Carl Sandburg)把芝加哥比喻为“男人肩膀上的城市”,站在阿德勒天文馆(Adler Planetarium)外堤岸回望芝加哥,你就能欣赏到这个世界上最为现代的城市建筑天际线。这里不仅拥有多幢世界著名的摩天大楼,而且大胆超前的建筑设计远远抛离了美国东海岸那种平庸繁复的欧陆风格建筑;这里曲落有致延绵伸展的市容与纽约曼哈顿那拥挤不堪的景象完全是两个世界,各类现代风格的建筑数不胜数,无疑成为全球建筑师和建筑爱好者的朝圣地。

芝加哥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推荐的参观方式是报名参加乘坐游轮,沿着芝加哥河进行游览。

推荐参观:

芝加哥证券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美国国家洲际集团大楼CNA Plaza

大通大厦Chase Tower

会堂大厦Auditorium Building

碳合金工业工会大楼Carbide & Carbon Building

中部洲际大厦Mid-Continental Plaza

戴利中心Daley Center

芝加哥土地信托公司大楼Chicago Title Land Trust

皮茨菲尔德大厦Pittsfield Building

李奥·贝纳大厦Leo Burnett Building

遗产大楼The Heritage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大厦IBM Plaza

联邦中心Federal Center

特朗普大楼The Trump World Tower

马里纳城Marina City

慎行广场一号大厦One Prudential Plaza

怡安中心Aon Center

十字蓝盾大厦Blue Cross & Blue Shield Tower

帕克大道340号340 on the Park

奥林匹亚中心Olympia Center

水塔大楼Water Tower Place

海港大厦Harbor Point

北部码头公寓North Pier Apartment

湖畔公寓Lake Point Tower

密斯·范·德·罗湖滨大道公寓860-880 N. Lake Shore Dr

斯珀特斯研究所Spertus Institute

马里纳城

美国国家洲际集团大楼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湖畔公寓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特朗普大楼

海港大厦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联邦中心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斯珀特斯研究所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密斯·凡·德·罗湖滨大道公寓

戴利中心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瓦克大道南311号

311 S.WACKER DR.

建筑设计:

KPF建筑事务所

(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HKS)

建设年份:

1990年

瓦克大道南311号最吸引人的是一楼那温室花园的大厅。该大厅连通地下地上两层楼,总高度26米(85英尺)。大厅内有棕榈树与喷泉,在入口处放置了艺术家伟文·伽基(Raymond Kaskey)设计的巨型铜制雕塑作品“湖之宝石(Gem of the Lakes)”。大厅下层与芝加哥河对岸的联合车站地下人行道相通。在建筑顶部,是一个高32米(105英尺)的半透明圆柱体,另在半透明圆柱体周围的四个方位建有小圆柱体,整体屋顶设计参考了芝加哥论坛报大厦的顶部。屋顶的5个圆柱体装置有1852个日光灯,在晚上会点亮,使大厦顶部在夜晚如闪亮的王冠一般。这座摩天大楼,共65层,建筑风格为后现代主义,高度为293米(961英尺)。该建筑是芝加哥第7高的摩天大楼、美国第19高的摩天大楼。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威利斯大厦

WILLIS TOWER

建筑设计:

史基摩欧文美尔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Skidmore,Owings & Merrill LLP)

建设年份:

1974年

威利斯大厦原名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由建筑师布鲁斯·格雷厄姆(Bruce Graham)和结构工程师法兹勒·汗(Fazlur Khan)所设计。在1974年建成时,该大楼超越了当时纽约的世贸中心成为世界最高建筑,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此头衔。

“建筑的结构应借由其外部轮廓自然地体现出来”,这一设计理念通过这幢110层高的大厦得到了充分证明和阐释。大厦的结构由9个方管组成,每个方管依靠自身来固定,内部没有支撑物。在1—50楼层,方管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正方形,然后随着楼层高度的变化而渐收,构成一个多层结构。钢结构框架分为几个部分,预先进行组装,而后在现场用螺栓固定到位。轻量级建筑外层、黑色铝材和青铜色防眩光玻璃充当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之间的隔热层,使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框架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就结构而论,该大楼率先采用了束筒式建筑方案。大厦由坐落在直抵基岩钢筋混凝土沉箱上的九个结构束筒组成,沉箱由一层钢筋混凝土基垫绑定为一体。客户对空间的需求直接导致了这一标志性的退界型设计,因而对设计师的要求是,开发的大厦不但要能够容纳该公司运营所必需的超大办公楼层,而且还要包括向需要更小建筑面积的租户提供的各种小型楼层。

为本塔楼计划开发的基础结构包括九个位于基座上的75英尺(23米)×75英尺(23米)无柱方形筒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蜂窝式的筒体结构。通过在不同楼层按75英尺(23米)×75英尺(23米)的增量减少建筑面积,逐步缩小楼层尺寸。这座大厦总建筑面积达450万平方英尺(0.4平方千米),自落成以来一直是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 & Co.,)的总部所在地,直至1995年这家商贸公司将总部迁至芝加哥郊区。凭借出色的设计、灵活的楼层平面布局和标志性外观,该大厦成为众多芝加哥公司的办公首选之地。至今,大厦维护状况良好,依然是芝加哥卢普区(Loop)的活动中心。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大厦结构工程师是1929年出生于达卡的美籍建筑师法兹勒·汗。他为解决像威利斯大厦这样的高层建筑的关键性抗风结构问题,提出了束筒结构体系的概念并付诸实践。整幢大厦被当作一个悬挑的束筒空间结构,离地面越远剪力越小,大厦顶部由风压引起的振动也明显减轻。顶部设计风压为305千克力/平方米,设计允许位移(振动时允许产生的振幅)为建筑总高度的1/500,即900毫米,建成后在最大风速时实测位移为460毫米。

2009年,在威利斯大厦412米处的高空观景台西侧多出了一个长1.3米、厚12.7厘米、承重5吨的玻璃槽(Ledge)。使威利斯大厦成为人类用胆识与智慧创造的新参照物

水纹公寓

AQUA

建筑设计:

珍妮·甘(Jenny Gang)

建设年份:

2009年

Aqua的意思是水,水纹公寓形如其名,俨然是一座水波涟漪的巨型雕塑。其设计是利用混凝土板材的独特效果和玻璃热能“封套”包裹住12种样式单元,借助其特殊的横向、伸出、渐变的造型,来控制建筑外轮廓的竖向体系。建筑外部空间的波浪形露台为每个公寓或酒店房间提供了独特的户外空间。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这幢外表呈波浪形的建筑物,带来了摩天楼设计的新方式。室外平台的使用将大厦与室外紧密连接,同时大厦的立面和外部空间被居住者直接使用。这种处理产生了远近不同的效果:近处仰视有种强烈的雕塑感,远处观看仍然保持细长的矩形量体。大厦强有力的形体犹如裸露的石灰岩层,体现了那种塑造大湖区域的地质力量。阳台从玻璃幕墙伸出,可达3.7米远。这样的处理也有调节环境的作用:在夏天这些悬挂在外的阳台为公寓房间提供遮阳,还可以保护大楼减弱风速的影响——这是摩天大楼工程最重要的一项挑战。由阳台形成的高低起伏的楼房表面给习惯于在芝加哥肆虐的大风造成了阻碍,风流很难找到一条清晰的通路,因此在通过大楼表面的时候被消耗、分流,这样就不需要设置“调质阻尼器”(一块悬挂在楼内数百吨重的物质,用以调谐大楼产生的振动,使其平稳)。使用曲面减小风速影响还给予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每层楼外面都设置阳台了。通常公寓楼到六七十层就不会设置阳台了,因为那里风太大,何况这里还是著名的风城芝加哥。这座高层公寓拥有87层楼,位于芝加哥中心区最佳路段,东有密歇根湖,北有芝加哥河,南望千禧公园。

水纹公寓除了流体轮廓的外观,其内部也是极简的当代室内设计。表面处理包括玻璃平铺后挡板、乙烯基板地板、落地窗、瓷砖入口、带现代木橱柜的全花岗石厨房不锈钢GE家用电器和家庭洗衣房。居民可以享受公寓俱乐部的独家使用权,其中包括芝加哥最大的户外休闲顶楼露台在内的两层总共11.5万平方英尺(10684平方米)的休闲设施“东湖滨公园”。

芝加哥是像密斯·凡·德·罗等建筑师将针对结构问题的实用主义方案提升为艺术作品的试验地,而水纹公寓也遵循了这一传统,把美学工程学融合其中,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聪明的、低成本的方法,将普通的玻璃公寓楼建成一件激动人心的艺术品

约翰·汉考克中心

JOHN H CENTER

建筑设计:

史基摩欧文美尔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Skidmore,Owings & Merrill LLP)

建设年份:

1969年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为使这座3亿8千4百万磅(17.4万吨)重的庞然大物能高举1127英尺(344米),SOM特别设计了芝加哥从未有过的直抵基岩的巨大沉箱地基,其中一个就入地191英尺(约58米),建造商专门为此准备了全美最强大的钻井设备。于是,这座1969年完工的高457.2米的“大约翰(Big John)”成为当时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楼。这座钢结构外罩黑色铝板及古铜色防炫光玻璃的怪异梯子形状建筑,在结构工程师法兹勒·汗(Fazlur Khan)的设计下,成就了建筑力学与都市生活的新高度。SOM当初设计时曾考虑过45层的公寓楼与70层办公楼分开,但这样楼座占用的基地面积过大,而且两部分之间的私密性与采光都会受到影响。于是,将两者二合为一之后成为今天的样子——一至五层为高级时装店,六层往上是商用办公室,四十四层是全美最高的室内游泳池,往上便是公寓,九十四层为无敌观景台,九十五层是米其林两星餐厅,九十六层为鸡尾酒吧。

颇为幽默的是,在最高处的九十六层酒吧,设计师仅在女洗手间设计安装了落地的玻璃窗,让芝加哥璀璨无边的夜景化作半掩门隙中绅士们的好奇窥探与女士们的洋洋得意。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参观指引:私人住宅,可联系大楼租赁中介以看房名义参观内部。

湖滨+景观+生态+公共空间

WATERFRONT/LANDSCSCAPE/EAOLOGY/PUBLIC SPACE

芝加哥是著名的风城,畔依一旁的是浩瀚的密歇根湖。芝加哥市在其地理条件下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以指导城市在未来成长和发展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芝加哥中心区规划(Chicago Central Area Plan)的主要目的,在于城市核心区中增加开发密度、鼓励综合功能开发和加强交通连接,并更着重扩建既有城区以建成能容纳超过五万新居民的高密度综合功能社区。通过这种方式,规划将节省近500平方英里(1295平方千米)的地区性开放空间和农业用地;规划还建议建设1个新的多模式交通换乘中心,它将通过专用公共汽车地铁站与通勤和城际铁路衔接。

千禧公园

MILLENNIUM PARK

地址

201 E Randolph St, Chicago

建设年份:

2004年

如果你看过导演“卖拷贝”(Michael Bay)的电影变形金刚》,那里面屡次成为背景的地标景点便是芝加哥千禧公园。可你永远不会想到,这个2009年获得鲁迪·布鲁纳城市卓越奖(Rudy Bruner Award for Urban Excellence)的千禧公园,在若干年前还是一片城中的工业荒地。时光倒退到19世纪50年代,千禧公园所在土地一直由伊利诺斯中央铁路公司控制着。当时的芝加哥领导人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认为,铁路公司对该地区的控制是毫无前途的。于是,他在1909年做出“芝加哥计划”,围绕着这片荒地开发出了格兰特公园。即便如此,在20世纪的芝加哥湖畔,这个覆盖着难看的铁轨和露天停车场的地区仍然很萧条。

如今的千禧公园是在1997年底首次设想的,由2000年新纪元的概念得名,具有迎接新的千年的历史意义。芝加哥市长理查德·达利(Richard M.Daley)的愿景是将该地区变成芝加哥市民活动的新公共空间,原计划是在格兰特公园的传统风格下延伸出一个16英亩(64750平方米)的公园和户外音乐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SOM的参与与承诺下,加入了世界知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设计,这个公共空间的项目一下子演变成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涵盖了世界顶级的当代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千禧公园的中心步道、大草坪和雄伟的石灰石周柱廊仍旧保留着学院派(Beaux Arts)风格的公共空间设计,而且整体的规划无处不是艺术品。例如,盖里的不锈钢贝形“杰·普利兹克露天音乐厅(Jay Pritzker Pavilion)”、乌梅·普兰萨(Jaume Plensa)的互动式视频装置“人脸喷泉(Crown Fountain)”以及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的千禧大豆子“云门(Cloud Gate)”雕塑,只要身临其境,必然让人为之震撼,流连忘返。

千禧公园的总体规划由SOM于2002年完成,并解决了不少现实的问题——如在大草坪下方新建了两层停车场,增设了公共汽车站点,并翻新和扩建了Armtrack铁路站点。这三套交通系统汇聚成一个高效的多模式换乘中心。公园占地24.5英亩(99148平方米),2004年正式对公众开放,使曾经破败不堪的下城地区重新焕发活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顶花园,并标志着伯纳姆对该区域所制定的百年愿景的达成。

图片来源:Millennium Park

参观指引:千禧公园、美琪·戴利公园、杰·普利兹克露天音乐厅、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等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可步行游览

美琪·戴利公园

MAGGIE DALEY PARK

建筑设计:

迈克尔·范·沃肯堡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ssociates,Inc.)

建设年份:

2014年

同样建在属于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那片工业废地之上,2014年底落成的美琪·戴利公园如今成为芝加哥城市最为独特的景观之一。公园由著名的景观设计师迈克尔·范·沃肯堡(Michael Van Valkenburgh)主持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城市的舒适性和娱乐性。仍是利用车库上面空地而建的美琪·戴利公园大面积使用了轻质地毯泡沫为地表材料,从而不使车库有过度负重。曲道、丘陵和山谷交替的空间变换组成了独特的景观,还可以让游客免受火辣辣的太阳暴晒,避开交通的噪声,漫步在公园的林荫道上。另外还有一条环形的0.25英里(402米)长的滑冰道(冬季溜冰)、一个主题游乐区和一堵40英尺(12米)高的攀岩墙,成为孩子们的玩耍天堂。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图片来源:Maggie Daley Park

杰·普利兹克

露天音乐厅

JAY PRITZKER PAVILION

建筑设计: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建设年份:

2004年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盖里曾说:“在我的所有建筑设计里面,总有15%的自由去做我的艺术。当代建筑存在太多没有情感的冷冷的外观,一点都不人性化”。

盖里执笔设计的杰·普利兹克露天音乐厅位于千禧公园北端,是芝加哥首屈一指的户外露天剧场,没有之一,而是唯一。“你如何让每个人——不只是坐在座位上的人,而是坐在草坪上四百英尺(122米)开外的人们——在这里能好好地听音乐?答案是,你把所有人带进来。把前台做得更大,建构网格分布式音响系统,让人们身临其中成为一分子”。露天音乐厅处处显露着盖里特有的设计风格——开放舞台的圆顶形状,由不锈钢面板的圆柱形混凝土塔支撑,外部覆盖着不同规格的不锈钢曲面板,座席外的草坪露天区域罩着交错的弯曲钢架网格。整个剧场的容量为11000人——观众座位分为两个区域,前部区域有固定座位,可容纳多达4000人,后部草坪区域则可容纳额外的7000人。

音乐厅舞台内设有一系列便携式升降机,可容纳多达120名音乐家的管弦乐队,另还有一个合唱露台,可容纳多达150名团员的合唱团。舞台与座席间可开合的巨大玻璃门可营造内部空间,在冬季也能举行宴会、招待会或讲座。

在音乐厅东侧是一座盖里设计的跨越哥伦布大道的人行不锈钢桥(BP Bridge),连接着新落成的美琪·戴利公园。

芝加哥艺术学院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作为一名建筑师,芝加哥这个充满创造力的城市一直如神话般影响着我的成长。年轻时我到处旅行,芝加哥是我的神往之地。当我接到这个扩建设计项目时想都没想就说,很好,我要做这项目。”于是,2009年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实现了他的神话,这个26.4万平方英尺(24526平方米)的扩建项目——现代之翼(The Modern Wing)——使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成为美国第二大艺术博物馆,并被广泛评为继1970年约翰·汉考克大厦(John Hancock Tower)之后芝加哥的最佳建筑;更是其设计的继1986年休斯敦的梅尼尔艺术馆(The Menil Collection)、2003年达拉斯的纳舍尔雕塑中心及美术馆(Nasher Sculpture Center and Art Museum), 2005年亚特兰大的高级艺术美术馆(High Museum of Art)以及2008年洛杉矶郡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之后,在美国艺术博物馆设计中的又一杰作。(www.xing528.com)

芝加哥艺术学院

美术馆:现代之翼

THE MODERN WING

建筑设计: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建设年份:

2009年

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拥有世界知名的现代欧洲绘画雕塑、当代艺术、建筑、设计以及摄影作品。如何把这些藏品比以往更全面地展现出来,简单地说,艺术学院需要一个更大的地方展示其瑰宝。最初,项目要求在现有的博物馆南侧建一个新馆。但是五年前,老馆的北部一处绿洲俨然“生长”了出来,这就是千禧公园,一个占地24英亩(97125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空间,是艺术和建筑的结合体。皮亚诺和博物馆官员意识到,他们的新建筑物将成为这个宏伟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于是在新的计划中包含了一个直接的连接,就是一座长达620英尺(189米)的步行天桥——尼克拉斯桥(Nichols Bridgeway),把千禧公园核心地带的游客径直引到博物馆屋顶露台。该桥梁与其他桥梁的作用一样,“它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而使它们能够分享彼此的体验”,逐步其上的人们可欣赏到芝加哥壮观的天际线,也可眺望无际的密歇根湖。屋顶平台上的雕塑花园是现代之翼的空中广场,免费对公众开放。从这里人们可乘电梯下到一层贯穿南北的格里芬大厅(Griffin Court),大厅的主入口在梦露大街(Monroe Stree)一侧,面向千禧公园。大厅将人们引向现代之翼的各处,可直入老馆腹地。

图片来源:Renzo Piano/SALC

建于1893年的芝加哥艺术学院有一栋鲍扎(Beaux-Arts)风格的建筑,是当年闻名于世的哥伦比亚世博会的一部分。其东侧的1988年扩建部分与老馆之间隔了火车轨道,由跨越铁道上空的画廊将两馆连接起来。艺术学院西侧是繁华的密歇根大道和高楼林立的芝加哥中心区,东侧隔哥伦比亚大道(Columbus Drive)是格兰特公园,沿湖滨大道到密歇根湖;北侧是千禧公园。在这样一种环境与历史条件下,艺术学院的扩建注定不仅仅是“另一栋建筑”,而是人们期待中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是城市肌理中致密而凸现的新公共场所。皮亚诺自然深知此理:“通过现代之翼,我认为它主要应该表达可到达性、清晰感、简洁感以及开放性。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梦,也许有一点儿意大利梦——即建筑不应该是独立的,而应该与街道紧密联系,是城市的一部分”。

参观指引: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位于芝加哥市中心,老馆入口靠近地铁环线Adam站。详细信息请参阅官网www.artic.edu

现代之翼有着优雅古典的比例,简洁精致的细部,堪称一绝的天光设计,当代而不前卫,温和却自成一格,非常符合博物馆董事会成员的口味。芝加哥艺术学院前院长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说:“看到梅尼尔艺术馆以及他所设计的其他一些博物馆后,我们知道皮亚诺能够为艺术创造出伟大的空间。而且他也是一名超越个体建筑的好规划师。现代之翼需要将艺术学院编织到城市的核心。”现代之翼将艺术博物馆的面积扩大了超过百分之三十,使其成为美国第二大艺术博物馆,仅次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一层包括教育中心、特展展厅、普利兹花园(Pritzker Garden)等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采用大面积透明玻璃,将室内空间的活力展示给城市。二层及三层是现代、当代艺术展厅。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梅尼尔艺术馆开始建设,皮亚诺便不断完善博物馆采光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天窗采光系统。建筑评论家布莱尔·卡明(Blair Kamin)评价说:“这座新建筑是一座光的殿堂,皮亚诺的设计成功地打破了城市的丰富遗产”。皮亚诺认为,艺术馆的作用是将参观者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形而上的超越物质的世界。人们会有失去场所、空间与时间感的错觉。这同一件艺术品脱离现实世界一样,处于一种超现实状态,让参观者忘记身处何处。天光的引入有助于创造这样一个超越物质的空间。现代之翼的玻璃屋面由优雅的钢架系统支撑,漂浮在其上的是由三维曲线的铝合金百叶组成的“飞毯”,调节自然光线使其更适合于艺术展览的需要。“飞毯”亦延伸到其东侧的普利兹花园上空,投射下精致的阴影。由此,现代之翼理性的外壳下潜藏着对其文脉环境的直觉回应,形成了一个几乎非物质性的空间场所,让人们在其中感知艺术的魅力。

图片来源:Renzo Piano/SALC

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CAGO

建筑设计:

约瑟夫·保罗·克莱苏斯

(Josef Paul Kleihues)

建设年份:

1991年

除了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博物馆之外,在芝加哥市中心偏北的水塔广场附近还有一座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是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CA)。该博物馆成立于196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这里有数以千计的二战后的当代艺术藏品。

“简单、开放和平静,以及透明度和一致性的相互作用”——这些是MCA设计的标志。克莱苏斯设计的MCA,不仅尊重其功能,还尊重其在芝加哥建筑史上的独特位置和地位。博物馆位于密歇根大道和密歇根湖之间的城市公园地带的走廊中间,是国民警卫队军械库的前身。周围建筑的高耸墙壁代表了芝加哥建筑历史的横截面,克莱苏斯基于芝加哥城市规划的方格网格尺寸,将这个网格视为立面和平面图。在建筑内部,其设计把展厅空间扩大了,建筑布局也以艺术的展示为优先。克莱苏斯的设计将大部分展览空间集中在建筑物的中心,他希望博物馆4.5万平方英尺(4181平方米)的展览空间能给予参观者更直接的艺术体验,而不是与作品竞争。展厅空间灵活,运用可移动墙壁可以为每个展览要求定制不同的空间。

博物馆举办过几次著名的展览,包括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的第一个美国展和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第一次个人展。到目前为止,参展人数最多的是2015年大卫·鲍伊展览,破晓以前的人数超过193,000人。其收藏包括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晚期超现实主义、流行艺术、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的历史样本;著名的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绘画、雕塑、摄影、视频、装置和跨媒体。博物馆还提供舞蹈、戏剧、音乐和多学科行为艺术。

图片来源:Peter Wikimedia.org

图片来源:MCA

参观指引: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220号芝加哥大道(220 East Chicago Ave),地铁环线(红色线)Chicago Ave站。详细信息请参阅官网www.mcachicago.org

现代主义

MODERNISM

说到现代主义建筑,在芝加哥,密斯·凡·德·罗的神作比比皆是。

“密斯一生实际建成的建筑物不多,他发表的言论也很少,但是正像他的‘少即是多’的原则一样,对现代建筑师的影响很大,他的贡献在于长年专注于探索框架结构和玻璃这两种现代建筑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尤其注重于发挥这两种材料在建筑艺术造型中的特性和表现力。他的作品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类型。看上去平实朴素,但越看越好看,因为他有自己强烈的诉求,作品就不仅仅是个建筑,而是一个固化的哲学作品了。”——王受之

范斯沃斯住宅

FARNSWORT HOUSE

建筑设计:

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

建设年份:

1958年

“1951年,65岁的密斯在芝加哥市郊的布莱诺完成了他现代主义理想下史诗般的作品。这座钢结构建筑表面完全被玻璃覆盖,让住户与周围田园诗般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件作品也被人当作一件惊世名作来崇拜。”这个是广为流传的一段故事。简单地说,“范斯沃斯住宅可能不是一个生活的好地方。”住宅的主人——伊迪斯·范斯沃斯医生曾试图起诉这位建筑师。而更鲜为人知的是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苦涩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或将拍成电影。

回到建筑本身——乍一看,范斯沃斯住宅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玻璃长方体,是一件体现全面空间的作品,平面构成极为简约,由大小两个矩形构成,其中小矩形是一个入口平台,由六根工字钢架起。长方体周围树木茂密,种类繁多,不远处的福克斯河安静地流淌着,南侧有一颗大枫树,在大理石露台上方舒展着枝丫。另一侧是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坪。建筑与恬静的自然融为一体,分离的白色钢结构与透明的玻璃幕墙使得整个建筑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0世纪初,密斯提出的“流动空间”是个超级前卫的概念。在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设计之后,密斯在设计杜根哈特住宅时再次成功地贯彻了他的“流动空间”的理念。在范斯沃斯住宅中,这个“流动空间”的概念更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由此衍生出一个新的空间定义——“全面空间”,或称为“通用空间”“匀质空间”。在“流动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如德国馆、杜根哈特住宅),如果把其中的隔墙移走,留下来的将是一大片整体空间(如范斯沃斯住宅)。这片空间可以随意分割布置,或将其改造成任何形式,这就进化成了一个完全开放、只有一个核心筒的封闭整体——“全面空间”。其相比“流动空间”更加纯粹,更加完美,也是密斯“少即是多”的追求。

如今,作为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范斯沃斯住宅已经被美国国家信托公司买下,并由专门的公司管理,面向公众开放。

图片来源: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图片来源:Wikmedia.org

参观指引:范斯沃斯住宅位于芝加哥市西南58英里(93千米)外的布莱诺(Plano)镇。建议租车自驾抵达。详细信息请参阅官网farnsworthhouse.org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IIT

建筑设计:

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

建设年份:

1958年

△赫曼楼Hermann Hall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原名阿尔莫理工学院,密斯从1938年开始担任其建筑系主任至1958年。在1940年,阿尔莫理工学院与刘易斯学院合并成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刚上任没多久的他把整个大学校园重新规划了一遍。密斯在整个校园的规划中放弃了美国大学以四方形石灰岩建筑为基础,围合出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均质的网格式规划,所以在芝加哥城南的主校区也成为“密斯校区(Mies Campus)”。在建筑材料上,密斯大量运用了芝加哥南部厂房建筑上的常用建材,使之在形态及质感上完全异于美国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整个校区的规划建立在240英尺(73米)×240英尺(73米)的网格之上,校园建筑被错动地布置在网格之上,以网格为基础的规划策略,颠覆了基于特定空间形式的规划模式。这样的尺寸,是基于基本的教育空间的大小,由房间的尺寸决定整栋建筑的尺寸,目的是满足三种预期的功能——教室、制图室和实验室。如今,IIT的校园可谓是密斯在全球最大的设计作品收藏地。建筑学院因其在高层建筑和注重环保意识方面的优势而闻名于世,学院倡导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指导下将实验室的工作应用于实践之中。

图片来源:IIT

地址:

3300 S Federal St,Chicago

克朗楼

Crown Hall

密斯·凡·德·罗,1958年

密斯曾使用“几乎无物”来形容克朗楼,其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他哲学思想的作品。不同于校园中其他建筑所使用的1.8米×1.8米的模数,克朗楼的设计使用了1.5米×1.5米的模数,建筑的外轮廓线大于原本规划图样中的大小。该楼与范斯沃斯住宅一样,也是一个玻璃盒子,面积是120英尺(37米)×220英尺(67米),室内高18英尺(5米),由四对柱子支撑,完全敞开,不同的仅仅是采用了黑色的钢铁构架以及黑色的玻璃幕墙而已。继范斯沃斯住宅之后,克朗楼更清晰地将密斯理想中的“全面空间”呈现出来。在整个由水磨石作为地面、开放无柱的室内空间中,仅由3组高1.8米的橡木饰面的墙界定出了展示厅、门厅以及两组大的教学空间,在界定空间功能的同时更强化了整个空间开敞的感觉,而两组扁长的管道井则是唯一接触到室内天花板的建筑元素。

△克朗楼 Crown Hall

图片来源:IIT

麦考密克论坛报校园中心

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OMA,2003年

IIT主校区位于芝加哥南卢普区(South Loop),绿线地铁和城郊轻铁(Green Line,俗称L)从高架的铁路上方穿过,来回运行的列车所带来的噪声打破了校园原有的宁静。

密斯·凡·德·罗在20世纪50年代规划的中心校园把每个功能元素安排在一个密集的单一平面上,以实现相对独立的网格布局。到了当代,这种模式反而局限了多层建筑中的堆叠活动,同时铁路改道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7年,OMA进行了一项研究,基于校园里学生日常活动路线,用数据采集绘制了学生自行车流量的线路流向图。流向图表明,这些相互交错的日常路径在校园中心内部,通过内部街道、广场和街区的院系大楼连接着多种活动。

库哈斯以此为设计重点,他将学生们的穿越路径作为轴线,以此为基础在平面上画出交叉的网络,并提出在这个基础平面上的核心不是建筑体,而是一系列连接东西两侧建筑物、相互交织形成的路径。于是,建筑物上方横穿校园的铁轨,被库哈斯用形体简洁、长达160米的不锈钢圆筒包裹了起来(被人们称为管子)。褶状的不锈钢材料具有隔音减噪的作用,在结构上还起到了一定的减震作用,缓解了列车运行的振动对下方建筑屋面的影响。

参观指引:IIT主校园位于芝加哥市南部30—35街之间,可乘坐地铁绿线IIT站抵达。

芝加哥诗歌协会基金大楼

POETRY FOUNDETION

建筑设计:

约翰·罗南

(John Ronan Architects)

建设年份:

2011年

图片来源:John Ronan Architects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图片来源:Poetry Foundation

罗南在阐述他设计诗歌协会基金大楼的理念时说:“随着人们在层之间的移动,空间会像叙述一样慢慢展开。低调朴实的建筑材料以某种方式使它们变得不同,正如诗人用质朴的词句来表达美妙的诗篇。”

在透明与不透明之间,低调的诗歌协会基金大楼提供了一个既连通外部又能在里面安静学习的地方。建筑师约翰·罗南(John Ronan)在接到这个项目之后,抛开了诗歌协会内部对于大楼设计的争议,从最根本的“什么是诗歌建筑”这个问题来构思大楼的设计,因为“这种建筑没有范例”。

这座22000平方英尺(2044平方米)的新建筑,在向基金会提供使用场地时,也履行着其使命——给诗人们一个可以自由追逐创作诗歌艺术的空间,同时也让公众一目了然。这座诗歌协会基金大楼由一栋建筑物与一座花园组成,罗南的设计巧妙地抹去了地块的L形的痕迹。花园的空间在形式上与建筑物紧密相连,被视为大楼的另一个“房间”,而大楼渐次展开的空间与诗歌的逐行显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由花园进入建筑物,花园在这里扮演了城市避难所的角色,协调着街道与封闭建筑的关系。进入花园后,映入眼帘的是双层挑高的图书馆空间,犹如迈进了一所文学殿堂。在里面,展馆将图书馆与表演大厅连接起来,观众可以在表演大厅欣赏诗人以花园为背景朗诵自己作品的情景。

地址:

61 W Superior St, Chicago

表演大厅、展馆与图书馆等具有公共功能的空间均位于建筑的一层,办公区域在二楼。经过设计,在建筑的各个角落都能欣赏到整个花园的景致。穿过由金属屏幕和表演空间的玻璃前面形成的狭窄走廊可以到达花园;通过双层窗户,可以看到图书馆内满满两层色彩鲜艳的书脊。

波罗的海桦木板通过架子和镶板来包围内部。建筑简单地运用着锌板、玻璃和木材,压缩后分开以创造不同的空间。在花园里,锌板影壁使花园更加私密化,使即将进入花园的来访者产生一种遁世之感。罗南创造的诗歌协会基金大楼既考虑了艺术的形式,又是一个庄重且有约束力的建筑,正如一首好诗,字与句的运用恰到好处,言简意赅。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图片来源:Poetry Foundation

参观指引:

地铁红线、褐线、紫线到芝加哥大道站,详细信息请参阅官网poetryfoundation.org

如诗的城市

A CITY AS POEM

众多大师们在芝加哥留下的灿烂,使之被誉为美国现代摩天大楼的发源地,凭借芝加哥河畔7英里(11千米)华丽的天际线下密集的摩天大楼——这些代表着芝加哥(建筑)学派的杰作。然而,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建筑师,却并非出自芝加哥学派,这些摩天大楼竟然没有一座经他之手设计,但是其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却对20世纪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此人就是美国最伟大没有之一的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丰盛即美”,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这句诗是对赖特92年人生的最好诠释。

芝加哥西郊的橡树园区(Oak Park,亦译奥克帕克),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建筑城区。这里一共坐落着25幢建于1889年至1913年之间赖特设计的建筑。在这里,赖特开发并完善了他著名的草原风格建筑,强调内部层高较低,出檐较大,却又突破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很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他的设计改变了20世纪建筑设计的过程。在Oak Park和River Forest许多的赖特房屋和建筑都被登记在国家历史地标上。

图片来源:Phil Thompson

参观指引:地铁蓝线、绿线的Oak Park站均可抵达。

可报名参加当地旅行团。详情参阅 www.flwright.org

赖特的家及工作室

FRANK LLOYD WRIGHT HOME AND STUDIO

地址:

428 Forest Ave.,Oak Park,Illinois

建设年份:

1889年

橡树园区的芝加哥大道951号便是赖特的家及工作室。从1889年到1909年,在他职业生涯的头二十年,他把这里作为一个实验室,第一次萌发出他的设计理念与建筑哲学的种子。在这里,他和同事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草原风格。

但是,作为自宅,这个家产生于草原风格之前,外部看来没有太多的“草原”痕迹。房子是分几期盖起来的,自宅部分始建于1889年,只有一层。九年后,他加建了二楼,又在旁边扩建了设计工作室。从住宅正门进去,赖特的风格迎面而来——从低矮的门廊进去,往左是空间抬高的客厅,之间没有间隔。客厅当中是一个如神龛的壁炉,往右通向饭厅也是开放的过渡空间,没有间隔也没有门——这种设计是几百年维多利亚式住宅想都不敢想的设计。饭厅由于太小,后来被改成了书房。书房一角还有一棵树从地面伸出来又从天花冲出去直到户外。从门廊的楼梯可以盘旋走上二楼。二楼有两间小卧室和一间育婴室。赖特取消了通常的阁楼格局,三角形的阁楼被用上,往上凹进一大块梯形空间,使原本令人压抑的楼道一下子宽敞起来。此外,赖特给自家设计了一个浴室,在保持隐私的同时又有自然光通过而不必挂窗帘,他做了个凸出去很长的窗台,将其转了90度朝向自家卧室的方向。

在1932年(萨伏伊别墅建成一年之后)出版的赖特自传中,他提出了“有机建筑”的五项原则,作为对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五项原则的回击。其中第五项就是“有机的装饰”:“它(装饰)是如此古老却又渴望体现新的价值。有机的装饰,就是在建筑中体现自然的图案……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要素,以至于现代建筑师们似乎是最无法理解它的人,并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对它怒目相向,仿佛它生来就一无是处”。

图片来源:Wekiamedia.org

图片来源:Frank Lloyd Wright

图片来源:Chicago House Museum

联合庙堂

UNITY TEMPIE

地址:

875 Lake Street Oak Park,Illinois

建设年份:

1905—1908年

图片来源:Wekiamedia.org

图片来源:Frank Lloyd Wright

在橡树园区的联合庙堂(Unity Temple)建成于1908年,属于唯一神教派世界观教堂(Unitarian Universalist Church),由早先植根于基督教的两支教派:一神论教派(Unitiarianism)与普世教派(Universalism)合并而成。

从南面看其正面,联合庙堂有一个巨大的在整体式混凝土庇护下的立方体平屋顶。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整体现浇混凝土的建筑之一,它不是一个粗糙简陋的土盒子。外墙上精巧浇灌而成的线脚、布道大厅天窗上镶嵌无数的彩色玻璃,恰到好处地与建筑整体质朴的混凝土气质取得平衡。这座建筑的内省性,部分原因是它位于繁忙的大道旁的街角处。它没有一个入口是显而易见的,整栋建筑看起来是无法穿透的,除了一排在装饰性桥墩后面被檐下的屋檐遮蔽的高高的窗户。

联合庙堂的入口是一个低矮的大厅。大厅门的上方有一青铜题字,上面写着:“为神的崇拜和人的服务。”这又是赖特有意的惯用设计,他称之为“回廊”——压缩进入主要空间前的通道,使得在一阵短暂的压抑后在你面前释放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这个流光倾泻的空间包括一个中央大厅,侧面所连接的另外一部分是隶属于教会的学校,与主要的庙堂部分类似,但较庙堂部分矮,比回廊又高一些。

就像赖特的住宅建筑一样,这所庙堂的大厅以壁炉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这个空间作为建筑物的心脏,在光明和空间中巧妙地组合。它优雅的清晰度和暖色与灰色的混凝土外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明显的宗教肖像,它以精确的几何比例宣告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庙堂内的彩色镶嵌玻璃无不显露着赖特的装饰情结。庙堂的至圣之处便在于光的通透。赖特标志性的铅玻璃的一扇连续的窗户环绕在公寓的天花板上。赖特说,在混凝土网格中设置的是25平方英寸(0.02平方米)的琥珀色铅玻璃,其效果是“让人感觉一种万里无云的日子进入房间……日光在交叉的混凝土梁之间进行过滤,过滤着琥珀色的玻璃天花板。”因此,无论晴雨,光都有阳光的温暖。

赖特在其自传里“有机的装饰”一章,借用了一段据说是先知穆罕默德留下的箴言:“如果你有一块面包,你要切开一半来换几朵水仙花。须知,面包喂养了你的身躯,而鲜花会滋养你的灵魂。”

图片来源:Wekiamedia.org

图片来源:Frank Lloyd Wright

罗比住宅

ROBE HOUSE

地址:

5757 South Woodlawn Avenue,Chicago,Cook County,Illinois

建设年份:

1909年

于1909年在芝加哥海德公园区建成的罗比住宅,可以说是赖特“草原风格”的经典之作。这里便要提到赖特的“装饰情结”更深层的根源,即他的凯尔特(Celtic)文化背景。赖特的父亲是英格兰裔,而他母亲的家族来自威尔士。威尔士人与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同为凯尔特人的支系。从恺撒统治罗马的时代,凯尔特人就生活在不列颠群岛,他们信奉包括巨石崇拜、树木崇拜等自然神崇拜的多神教。以此为根基,古代凯尔特人培育出一种活泼自然、绮丽多彩的文化。除了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凯尔特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大量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而凯尔特手工艺又以丰富的装饰纹样著称。赖特在罗比住宅的设计中大量地使用彩色镶嵌玻璃窗——各种大小各异的三角形,不同的组合构成窗上精美的几何图案,在室内温馨的家庭氛围与室外的花草林荫之间形成一道自然的衔接。

图片来源:Wekiamedia.org

图片来源:Wekiamedia.org

曼索托图书馆

MANSUE TO LIBRARY

建筑设计:

赫尔穆特·贾恩

建设年份:

2011年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曼索托图书馆位于芝加哥南边的海德公园区,这里也是芝加哥大学所在地。我第一次参观这个图书馆的时候,还是在2010年去芝加哥大学参加活动,当时图书馆的建筑雏形已经显露,而正式开放时间是2011年。这个图书馆位于芝加哥大学的校园内,周围环绕着风格迥异的各种建筑,其南面是哥特式,东面是野兽派图书馆建筑,北面是纪念碑和学生宿舍,西面是一座即将被取代的科学大楼。图书馆外形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隆顶,这种独特的设计可以在减少光热量的同时,保证引入大量自然光照。学生们可以沐浴在阳光下学习,同时全方位地欣赏周围校园景观。

曼索托图书馆于2011年在芝加哥大学校园的核心地带开放。它拥有一个高耸的椭圆形玻璃圆顶,覆盖了一个拥有180个座位的阅览室、最先进的保护和数字化实验室。除了颜值高,曼索托图书馆强大的检索借阅功能像是科幻电影里才能看到的一样——迷宫式的地下储藏和检索系统可以高效管理350万册藏书,其中80%的书籍都有电子版。借阅者可以通过检索系统锁定图书,而地下书库的机器臂可以帮助借阅者三分钟内找到目标并送到手中。

为了能够实现储藏那么海量的图书并建立自动储存和检索系统,还要尽可能少占用公共空间,把更多空间留给阅读室,建筑师赫尔穆特·贾恩(Helmut Jahn)想到把图书存储的空间放置在地表以下。凶为地下的环境可以更容易地被控制,以达到必要的60华氏度(16摄氏度)和30%相对湿度。图书馆的公共活动区在地表上,被包裹在一个简约的椭圆形玻璃顶下面,它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氛围,营造出了现代气息。这个短、长轴分别为120英尺(37米)、240英尺(73米)的贝壳形绝缘玻璃顶拥有非常精密和智能的系统,用于外部条件变化和内部舒适度的控制。在图书馆内部,照明、空气对流和欧洲白橡木家具之间装有一个无缝集成系统。

图片来源:Helmut Jahn

参观须知: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系统堪称是世界上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其中又以曼索托图书馆最富有特色。

地址:

1100 E 57th St,Chicago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参观指引:自驾、打车或乘坐轻轨到海德公园的55—56街站,详情参阅www.lib.uchicago.edu/mansueto

[1]SOM——Skidmore,Owings & Merrill LLP史基摩欧文美尔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