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十城记:探索建筑中真实生活的记录

美国十城记:探索建筑中真实生活的记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纽约建筑地图NEW YORK ARCHITECTURE MAP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区域介绍REGIONAL INTRODUCTION纽约位于美国大西洋的东北海岸,共有曼哈顿区、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布朗克斯区和斯塔滕岛五个行政区。纽约客们喜欢具有认知度和真实感的社区。标志性建筑、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以及自然区域,可

美国十城记:探索建筑中真实生活的记录

纽约因为各种各样的地标被大家所熟知,这里也成为众多背包客踏上美国土地的必到之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充斥着这座城市,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跟你说话的人带有什么样的口音。文化的多变也带来了纽约各个区域风格的差异性,人们对于纽约这样一座城市的理解因此也必将不同。

纽约建筑地图

NEW YORK ARCHITECTURE MAP

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作为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纽约是全球经济金融政治、媒体、教育、娱乐与时尚的聚集地。在20世纪初期,对外来移民来说,纽约是个崭新的天地,遍地是机会,因此被昵称为“大苹果”,有“好看,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的意思。曼哈顿是纽约五个行政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区,主要由一个岛组成,并被东河、哈德逊河和哈莱姆河包围,其间高楼林立,是纽约的中心区域,也是纽约乃至全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重点推荐建筑:

1.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

2.布鲁克林大桥公园Brooklyn Bridge Park

3.“9·11”纪念公园“9·11”Memorial Park

4.新世贸中New World Trade Center

5.世界贸易中心车站PATH Terminal(World Trade Center)

6.纽约市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Main Branch

7.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

8.林肯表演艺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9.赫斯特大楼Hearst Tower

10.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11.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12.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

13.联合国总部大楼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14.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15.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曼哈顿岛南侧天际线|Manhattan Skyline in the south part

△从泽西城观曼哈顿天际线|Manhattan Skyline from Jersey City

现在的纽约已经变得不那么“美国”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你可以走在时尚的街区看着各种不同装束的人们,到了夜间钻进地下小酒吧与别人侃着自己的理想;你也可以在联合广场或是布莱恩特公园的集市中找到自己心爱的玩物,或是在密集的街区中找到各式各样的美食。纽约有着它的活力,有着它的美好,同时也有着它的冷漠,有着它的落寞。带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认知,你都能在纽约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会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中一起“癫狂”,一起行摄纽约,欣赏城市特殊的设计感与生活体验。在阳光明媚的哈德逊河畔漫步,在中央公园的树荫下晨跑,在金融区的高楼间穿行,在吵闹的地铁中等待,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迷失自己。纽约就是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快节奏地方,我们将从真正的生活中去体验这座城市的特色,去感受在强有力的规划下所形成的这个超级都市的魅力。

区域介绍

REGIONAL INTRODUCTION

纽约位于美国大西洋的东北海岸,共有曼哈顿区、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布朗克斯区和斯塔滕岛五个行政区。虽然不同的区划中的社区风格与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但各个区域都有着许多被人们所熟知的地标性建筑。

曼哈顿区:曼哈顿区是纽约5个行政区中人口最密集的区,主要由一个岛组成,被东河、哈德逊河和哈莱姆河包围,还包括邻近的一些小岛屿。曼哈顿拥有纽约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与最丰富的文化集合体。

布鲁克林区:布鲁克林区由布鲁克林大桥、曼哈顿大桥等与曼哈顿区相连,成为曼哈顿岛东部的一大人口聚集区。其中,布鲁克林植物园、展望公园、康尼岛等公园绿地设施都在这个区。

皇后区:皇后区是五个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该区域以住宅群为主,同时拥有拉瓜迪亚机场和肯尼迪国际机场,是纽约的航空交通中心。

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区是纽约最北面的一个区,拥有最多的公园用地,这里的居民主要以非洲和拉丁美洲后裔为主。这里地铁交通发达,在纽约地铁连接此区到曼哈顿区之后,这里的常住人口急速上升。

斯塔滕岛:斯塔滕岛通过斯塔滕岛渡轮与曼哈顿区相连,通过维拉扎诺海峡大桥与布鲁克林区相连,通过各种跨海交通设施使岛上居民与纽约各区居民的交流更加方便。

△纽约市行政区划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时代华纳中心,哥伦布圆环|Time Warner Center, Columbus Circle

△从泽西城观曼哈顿天际线|Manhattan Skyline from Jersey City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纽约市使用各类政策以及城市区划法来改善城市规则,使得每一位纽约客都能够获得经济适用住房,优质的开放空间,以及其他重要的邻里服务。整个城市的规划通过鼓励设计更多的供公众使用的场所,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开放性,以确保私人拥有的公共空间和滨水景观都对民众视觉或空间开放。1916年纽约市的第一个区划法确立,用以保障城市中光线与空气的可达性,这个核心理念对于曼哈顿的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交织而形成这种从整体性感觉到安全感和舒适感。纽约的城市设计不仅仅赋予了社区边界与形状,更反映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促进了包容性和舒适性,这使得纽约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变得更加适宜人和吸引人。

纽约市良好的城市设计跨越多个尺度,从长椅的配置、路边的种植到大规模的规划和政策举措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随着城市设计的远见和引领,一条废弃的铁路线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公园,一个破旧的街景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社区。纽约客们喜欢具有认知度和真实感的社区。优秀的城市设计融合并发扬社区的历史,不仅仅是成为“家”的文化,更在改变完善着周边的环境和自然系统。标志性建筑、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以及自然区域,可以形成强大而独特的空间感。在纽约,城市设计的元素——不同类型的建筑和秩序顺畅的街道共同创造了一个多样而温馨的城市环境。

无数的日常维护与更新,每日都在重塑着纽约的形象;然而很多更新改动都在长期的使用中才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还是不够理想的。如何利用设计思维、合理的社区规划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社会相适应,使城市的生态可能性得到最大化,成了现在的纽约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无论是街道、公园广场、滨水空间、私有及公共空间或是基础设施,都在为城市中的建筑、建筑群提供多样的高质量空间。

纽约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城市,在这里人口的多元化十分显著,而城市规划与设计如何能够帮助强化城市本身的历史性,同时很好地将各大人口群体融入这个巨大的城市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建设未来纽约的核心点在于,对纽约各居住区的居住可能性的关注度以及如何利用城市设计的可能性来提升各区域的品质

20世纪20年代初期,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区。大萧条后的复苏,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纽约再次站在了世界经济的顶端,同时政治与艺术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导致的大规模建设逐渐形成了曼哈顿布满摩天大楼的天际线。纽约的建筑设计风格十分多样化,从褐石排屋的住宅区到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从早期的木制建筑到后期的石材质建筑,都有着不同的质地与风格。纽约总是与“摩天大楼”这个词同时出现,整个城市在历史上从低层街区慢慢发展成高层商业和住宅用房。

△曼哈顿1807年地图|Manhattan Map from 1807

△曼哈顿1970年地图|Manhattan Map from 1970

图片来源:Norman's Simplified Maps of New York City.Mid-town,Manhattan in Detail.Street Map of Manhattan.Subway System of New York. Financial District in Detail.

纽约市的高层建筑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曼哈顿的中城与下城区,它们分别有着不同而独特的天际线。曼哈顿中城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央商务区,著名的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都矗立在此。曼哈顿下城区是美国第三大的中央商务区(仅次于曼哈顿中城和芝加哥环线区),下城区主要由世贸中心区域主导,形成了多个商业金融区的密集街区,在新的世贸中心重建后更是增加了城市广场的设计与城市景观环境的更新改造。21世纪的前10年,许多著名建筑师及建筑事务所开始在曼哈顿下城区开展新锐的建筑实践,包括卡拉特拉瓦的PATH车站设计、弗兰克盖里的住宅楼设计等,都对城市的更新、创新与生活环境质量提升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作用。

布鲁克林区的高层建筑主要沿纽约的地铁线分布,布鲁克林的中心城区现在也经历着一次大规模的建设改造。沿纽约东河一带,一直蔓延到区域中心,都在进行或是旧建筑改造,或是新建住宅等不同形式的建设发展。

皇后区在建设中还是延续了历史上住宅区的主要体系,在建设了沿东河河岸的住区(景观体系和内部区域的以城镇中心路向两侧发展的商业)街区体系之后,逐渐也拥有了自己的不同生活区块。

城市网格街道

URBAN GRID SYSTEM

随着纽约市的不断扩大与人口的增多,城市对于住房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本是农场等开阔空间的曼哈顿上城、布朗克斯、皇后区、布鲁克林以及斯塔滕岛等地区,都逐渐被开发建设成了以公寓住宅为主的新型社区;而这样的社区活力与人口密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区域与曼哈顿这个纽约的集中商圈的连接性。因此,这些区域的发展也与新的桥梁建设和公共交通开通有很大的关系。纽约市在1811年确定的行政首长计划(Commissioner’s Plan),通过单一的网格系统覆盖了曼哈顿14街以北的区域,由从东到西12条大道和从南到北155条横向街道组成了这个有效的城市策略。通过双向的数字街道命名标准,也极大地方便了曼哈顿区的整体城市定位

高线公园

HIGH LLINE PAPK

建筑设计:

詹姆斯·科纳场域运作事务所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建设年份:

2006年开始建设

预计2018年完工

△高线公园北段|Northern High Line Park

高线公园位于曼哈顿西侧,是一个利用以前纽约中央铁路西区线高架桥建设而成的一个空中带状公园。公园总体长度约2.33千米,自曼哈顿甘斯沃特街(Gansevoort St)至北侧34街为止,形成了一条风景多变的高空景观步道。高线公园分三个阶段施工:一期工程在2009年完工,二期工程在2011年完工,三期工程在2014年完工。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公园的景观绿植也在经历着不同的组合与变化。位于高线公园最北端的哈德逊城市广场现正在施工建设中,2018年起将逐步完工,并与高线公园紧密相连,形成商业、住宅与景观的一体化城市设计风格。

公园整体景观设计由詹姆斯·科纳场域运作事务所完成,从2009年开放至今,高线公园已经成为曼哈顿城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标性公园。这条废旧铁路线的再利用,给切尔西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后期这里铁路线的破败景象一去不复返,现在不仅形成了一条吸引人气的景观步道,更吸引了大量的开发商入驻高线公园周边,带来了周边区域的大量建设。从2009年开始,许多的商业中心开始在高线公园沿线建设,高档住宅、私人美术馆等住宅类、艺术类空间也在这里不断涌现,切尔西、肉库区等周边区域的地价直线上升,西城区的活力也在稳步提升。

高线公园设计的出现正像一剂催化剂,给处于停滞期的纽约市带来了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新活力。公园本身通过特殊铺装的设计、合理的植被配植、积极的后期维护以及配以精彩的灯光设计,创造了十分适合散步观景的城市公共空间,拥有着非常好的现场体验。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West Gansevoort St(南端)

至West 34th St(北端)

建筑类型:

城市、景观设计、公园

高架桥、城市更新改造

△高线公园区位地图|Regional Map of High Line Park

图片来源:高线公园官方网站

布鲁克林大桥公园

BROOKLYN BRIDGE PARK

建筑设计:

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建设年份:

2008年开始建设

持续建设中

△傍晚的布鲁克林大桥公园|Brooklyn Bridge Park at Dusk

布鲁克林大桥于1883年完工,横跨纽约东河,在南部连接了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大桥给两地带来极其方便的交通,大大减少了往来的通达时间,同时促进了沿桥区域建设的大量发展。

大桥在布鲁克林的终点处向沿河的两侧延伸,建设形成沿河景观公园带。虽然公园至今仍然在持续建设中,但是公园给城市带来的这种“河岸—城市”生态系统以及提供的高质量滨水休闲空间,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提升空间品质的效应。布鲁克林大桥公园由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该设计的最初目的饱含雄心又十分简单:保留原有滨水工业基地的特殊体验和纪念特质;同时引入自我修复的可持续生态系统;创造更多的城市娱乐和社交空间的可能性。

原地沿河工业厂区由于线性布置的特异性,公园通过引入“城市节点”(Urban Junctions)的概念,在不同区域设计了不同的公园入口,形成了周边的次级社区公园,结合景观与互动设施的设计,合理地将周边地区的人流持续地引入主公园内部。这样不断的引流体系形成了一个城市文化流动性很强的、充满生机的,而且十分安全的沿河生态体系。

公园的六个主码头改造形成了六个完全不同的娱乐休闲系统,并通过一条沿河景观步道以及步道周围的绿地和各类设施串联起来,完善了公园的整体性,完成了布鲁克林高地西侧的一个丰富的、完整的娱乐生态圈。公园设计不忘考虑城市道路的因素,在公园东侧的城市快速路会持续产生噪声,公园通过建设挡音坡地并种植绿植来减少噪声的穿透效果[1]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West Gansevoort St(南端)

至West 34th St(北端)

建筑类型:

城市、景观设计、公园

高架桥、城市更新改造

△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区位地图设计稿|Proposed Regional Map of Brooklyn Bridge Park

图片来源: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官方网站

“9·11”纪念公园

9·11 Memorial Park

设计团队:

建筑:迈克·阿拉德(Michael Arad)

园林:彼得·沃克(Peter Walker)

建设年份:

2011年9月纪念馆对外开放

2014年5月博物馆对外开放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180 Greenwich St

建筑类型:

城市、纪念公园

城市公共空间、下城核心区

△新世贸中心区域规划|New Regional Planning at World Trade Center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剖面图|“9·11”Memorial Museum Section

图片来源:“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官方网站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是纪念2001年9月11日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和1993年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中的6名被害人的纪念馆和博物馆。纪念馆位于世界贸易中心双塔的遗址上,由以色列建筑师迈克·阿拉德设计。阿拉德与彼得·沃克事务所合作设计了场地景观和双塔旧址上的两个方形水池

2003年,曼哈顿下城区发展公司发起了世界贸易中心纪念馆设计竞赛,该竞赛旨在为纪念馆进行设计以纪念“9·11”遇难者,世界各地的个人和团体递交了方案。2004年1月6日,迈克·阿拉德和彼得·沃克设计的“倒映虚空”(Reflecting Absence)方案从来自63个国家的5201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该方案包括一片树林围绕着的两个大型下沉水池,即世贸双塔遗址的位置,纪念公园与纽约街道位于同一层面,纪念博物馆位于地面以下。

2006年3月,纪念广场的两个主水池开始建设。这两个占地400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成为美国最大的跌落型水幕,用以纪念逝去的生命和城市中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空白。流水的声音试图使城市的繁杂声音变得安静,让整个场地更加肃静。

新世贸中心

NEW WORLD TRADE CENTER

建筑设计:

多家事务所联合设计

建设年份:

2006年起逐步开放

新世贸中心(2001—至今)是纽约市较大的一个在建城市工程之一,项目在“9·11”事件中被破坏的旧址上重建,形成了新的五座摩天楼、一个纪念博物馆和一个下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场站的体系。

由SOM(史基摩欧文美尔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设计的美国纽约新建的新世贸中心一号楼(One World Trade Center),在历经8年建造时间后,于2014年11月3日正式对外营业。原世贸双塔在“9·11”恐怖袭击中倒塌,世贸中心新建筑群在世贸中心遗址上建造。其中,一号楼是主建筑,主体高度为1776英尺(541米),104层楼高,耗资39亿美元。它不只是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纪念性地标建筑,重新填补了纽约天际线的残缺;而且作为全美及西半球的最高建筑物,其建筑形式的简洁性和明晰性将历久弥新

新世贸中心一号大楼建筑物由SOM设计,而最初由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构想。圆形尖顶的造型与纽约“自由女神像”手中高擎的那只火炬外形相似。建筑的设计高度是1776英尺(541米),数字寓意纪念美国1776年签署通过的《独立宣言》。

△新世贸中心区域整体规划总平面图|Site Plan of the New World Trade Center

图片来源:SOM官方网站

△新世贸中心一号楼平面图

1号楼 SOM/Daniel Libeskind 2014.7

2号楼 Foster+Partners Est.2021

3号楼 Rogers Stirk Harbou Est.2018

4号楼 Maki and Associates 2013.11

5号楼 Kohn Pedersen Fox

PATH车站 Santiago Calatrava 2016.3

7号楼 SOM 2006.5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世贸中心商业区

建筑类型:

城市、下城核心区

办公建筑、商业建筑

图片来源:新世贸中心官方网站 https://www.wtc.com

随着大楼从方形基底逐渐攀升,其平面的四角也被相应削减,平面的变化进而在立面上呈现出8个两侧等边的三角形。在大厦中部,平面呈正八边形,在顶部则以玻璃女儿墙终结,其平面又变回正方形,较之基底旋转了45°。大楼外观整体效果,就像晶体一般不断展现着光线折射的变化。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动,或是观赏者在大厦周围位置的改变,表面恰如一个万花筒而变幻多端。

为了防止大楼再次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世贸中心一号楼的设计团队称其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建筑”。底层建筑是用太空等级的材料——防爆材料打造而成。大楼所有电梯、灭火装置和电路管线,都被一个约6米厚的空心混凝土装置保护起来,并特意增加了一个楼梯通道,保证救援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从容进入大楼。除此之外,该建筑和纽约西街的距离加宽,从此前的8米扩大到20至27米,这样可以预防恐怖分子通过汽车炸弹对大楼进行袭击。

4号楼由桢文彦总合计画事务所(Maki and Assoc-iates)设计,在世贸中心的东南角,高977英尺(298米),72层。最初设计是80多层,但计划没有变化快,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前几年潜在租户变少,致使比原定设计低了几层。

3号楼由罗杰斯建筑事务所(Rogers Stirk Harbou +Partners)设计,在4号楼的北边,两楼好比是比肩楼,中间相隔咫尺。目前3号楼正在封顶。2号楼由诺曼福斯特事务所(Foster+Partners)设计,在中心东北角,基本都在图纸上或地下,还没发芽。除这四幢楼外,还有一个7号楼,其实7号楼不在世贸中心方块区内,在北边过Vesey Street街道。原47层的高楼在“9·11”事件中也被殃及倒塌,2003年初开始重建,2006年建成,总共52层,仍沿用世贸7号的名字,和1号楼距离伸手可及(主楼右后边的就是7号楼)。

世界贸易中心车站

PATH TERMINAL

(WORLD TRADE CENDER)

建筑设计: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巴利斯

(Santiago Calatrava Valls)

建设年份:

2016年3月开放

△PATH车站内部大厅|Inner Lobby of the PATH Terminal

世界贸易中心车站是PATH车站在纽约与新泽西港口事务管理局的官方站名。车站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Valls)设计,整个车站在地下与世界贸易中心各楼相连,形成了世贸片区完整的地下通行链。整体建筑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张开的鸟翼骨架形状,位于世贸2号楼与3号楼之间;地面之下由夹层与底层空间组成,并与“9·11”国家纪念博物馆相邻。

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巴利斯将车站核心区的“Oculus”描述成从儿童手中放飞的鸟儿,其建筑在地面部分张开的鸟翼正反映了这一象征,这样的屋顶设计是为了增加下层封闭室内的采光与通风。进入Oculus内部,整个人仿佛处于鸟类的体腔内,透亮的顶部配合骨骼似的结构空间给人带来很强的震撼。整体建筑内部不同方向连接着不同的商业空间、纽约地铁车站、新泽西PATH车站及其他时髦建筑群等设施与建筑,每部分采用并不完全相同、但形式类似的结构设计手法,在保证了整体风格一致性的同时,体现了建筑设计形式上的多变性特点。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世贸中心商业区

建筑类型:

城市、下城核心区、车站、交通空间、商业建筑

PATH车站不仅是连接新泽西与纽约的中转站,更是纽约在曼哈顿区十分重要的地铁换乘站,连接了从曼哈顿上城到布鲁克林区及皇后区腹地的2、3、4、5和A、C、E、J、N、R、W、Z等线路并都经过该站;同时,地下有通道连接至曼哈顿西岸的购物中心,有地面大道连接至曼哈顿南端的南港等,是一个下城区十足的大型交通枢纽中心。

△PATH车站内景

△PATH车站外景

纽约市公共图书馆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MAIN BRANCH

建筑设计:

约翰·肖·毕林斯(John Shaw Billings)

托马斯·黑斯廷斯(Thomas Hastings)

建设年份:

1911年5月开放

△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总馆平面图|Floor Plans of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Main Branch

苏世民大楼(Stephen A. Schwarzman Building)通称为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总部(New York Public Library Main Branch),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第五大道上,该建筑在1965年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建筑。图书馆最著名的玫瑰大厅阅览室,宽24米,长91米,高16米,数以万计的藏书被存放在多层的开放书架上,整个大厅被周围许多的高窗和室内的灯具照亮,环境清静而优雅[2]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中城

476 5th Ave

建筑类型:

城市、布莱恩特公园

图书馆、文化建筑(www.xing528.com)

中央车站

GRAND CENTRAL

TERMINAL

建筑设计:

范德比尔特

(Cornelius Vanderbilt)

建设年份:

1913年完工

△中央车站设计稿剖面图|Design Drafts of Grand Central Terminal

中央车站是曼哈顿的一座学院派建筑,与宾夕法尼亚车站同为纽约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美国最繁忙的铁路车站之一。自从车站落成后,车站附近的公园大道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许多饭店、豪宅和办公大楼等建筑,也因此使这里成为全曼哈顿岛地价最高的地区。

车站大厅里的星空穹庐原画于1912年,由法国艺术家保罗·塞萨尔·埃勒(Paul César Hellieu)创作,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因脱落而重新绘制。星空图所绘的天空是反向的,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后人解释说,这是从上帝的视角俯瞰星空,所以和人类的视角相反,从星空以外的世界看星空。另外,星空位置也和真实位置不一样,原因是其根据中世纪时期的星空图描绘的。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中城

89 E 42nd St

建筑类型:

城市、车站、交通空间

林肯表演艺术中心

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建筑设计:迪勒·斯科菲迪奥·伦弗罗建筑事务所

(Diller Scofidio Renfro)、彼得罗·贝鲁奇(Pietro Belluschi)、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建设年份:

开始于1955年,

持续更新改建中

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建于20世纪60年代,由罗伯·摩斯(Robert Moses)所主导的都市更新计划时期,在约翰·洛克菲勒三世(John D.Rockefeller III)的资助下开始兴建。

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主要以环绕喷泉广场的3栋剧院为主——包括纽约州立剧院(New York State Theater)、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艾弗里·费雪厅(Avery Fisher Hall)等。东面有纽约表演艺术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艾莉丝·塔利厅(Alice Tully Hall),以及世界上最顶尖的表演艺术学校之一的茱莉亚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

位于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由戈登·邦夏设计,与蒙特剧院(Vivian Beaumont)处于同一座大厦中。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入口采用巨大的方形混凝土立柱支撑,在剧院结构的核心筒周围形成围绕式柱廊;剧院采取神庙式设计,俯瞰一池碧水,池边树立着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雕塑像。

图片来源:迪勒·斯科菲迪奥·伦弗罗建筑事务所官方网站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上西区

10 Lincoln Center Plaza

建筑类型:

城市、艺术空间

城市广场、更新改造

△茱莉亚学院剖面图|Section of the Juilliard School

△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改造新设计剖面|Section of New Design of the Lincoln Cente

Hypar馆坐落于赫斯特广场与六十五街旁,馆内包括林肯中心电影协会、意大利餐厅以及一片屋顶公共草坪。由Diller Scofidio+Renfro与FXFowle这两家事务所联合设计,该馆设计了一个抛物线形的屋顶。设计师伊丽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说:“当我们试图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区设计一个不需要占用公共空间的高级餐馆时,产生了这个想法,设计一个扭曲的草坪屋顶,采用玻璃墙面来控制侧面的通透性,将屋顶作为连接公众与私人区域的新界面”。

赫斯特大楼

HERAST TOWER

建筑设计:

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Norman Foster)

建设年份:

旧楼于1928年落成

新楼于2006年10月开放

△赫斯特大楼区位|Site of Hearst Tower

图片来源: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官方网站

赫斯特大楼新塔高出既有建筑44层,外部通过曲折形式的玻璃幕墙包裹,以一种轻盈的姿态“浮动”在既有建筑之上。在底座建筑中,最重要的就是占用了整个老建筑底层的大厅空间,连通了六层的大型空间,形状十分精彩;而且还连接了电梯大厅、员工咖啡厅、小剧院、中间的夹层通向会议与特殊活动区域,通过这个空间可以通往建筑中的各个区域。

大楼中心的电扶梯是盖在三层楼高的冰瀑(Icefall)上,其实就是几千块玻璃板构成的水瀑布,能有效冷却大厅的空气;背景是21.3米高的壁画Riverlines,由艺术家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创作。

赫斯特大楼同时也是个LEED金牌认证的环保项目,整个建筑85%使用了回收钢材,楼体中建有导热石灰岩中心体,聚乙烯管铺设其中,可以用持续循环水冷却大楼空气,节省空调费用。水源是下雨天收集的地下室存储的雨水,比纽约其他大楼减少25%的能源消耗[3]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地狱厨房区(Hell's Kitchen)

300 W 57th St

建筑类型:

城市、更新改造、办公建筑

△赫斯特大楼立面、剖面|Elevation and Section of Hearst Tower

图片来源: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官方网站

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建筑设计:

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设年份:

2007年

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1977年成立,专门收藏当代艺术作品。该馆在地下室提供了媒体艺术特展室(Media Lounge),是专门展出艺术展的特别展览空间,每年会有六个主要的当代艺术展(包括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主题)和五个主要的媒体艺术展在这里展出。

博物馆由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共同设计。采用了6座矩形盒子结构叠加的形式,使大厦外形就像随便叠上去的积木,每一座盒子都有不同的楼层面积和天花板高度,这是为了营造更加开放、灵活的展览空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城市的新地标,又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吸引着全球观众。当游客步入建筑内部就能发现窗户被巧妙地安排在每一层盒子的外轮廓线上。建筑显示的概念是:用简单的重复移位,从外部建筑可以看出建筑师的意图,自上而下自然光这样的形式,使得设计语言有了说服力。

为了在曼哈顿天际线中形成一个明快和干净的建筑,它的材料和外观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建筑的外表材料使用了阳极氧化铝网状层,博物馆用这种材料作为所有垂直表面的皮肤,能够反射光线,同时把办公室门窗和阳台栏杆模糊并隐藏在后面。材料的白色表面优雅而轻盈,形成了建筑物半透明的衣服。在夜间,由于博物馆的人工照明,通过窗户等开口,从外面可以看见博物馆的内部。这样设计,强化了体量之间的错动感,使得这个大体量的建筑显得婀娜多姿。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诺丽塔区(NoLIta District)

235 Bowery

建筑类型:

城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建筑

△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剖面|Section of the New Museum

现代艺术博物馆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建筑设计:

谷口吉生

(Taniguichi Yoshio)

建设年份:

2002年

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MoMA)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中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品收藏馆之一。MoMA进行了多次整修改造,1997年,日本建筑师谷口吉生从众多国际建筑师中脱颖而出,得到了重新设计该馆的机会,最终在2002年5月21日由谷口吉生主导设计的改造后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关于博物馆的设计理念,谷口吉生说:“作为博物馆而言的建筑物,它不应与艺术品争辉,在好的艺术品面前,建筑本身应该消失。”“建筑物就像是一个容器,如果没有艺术品和欣赏它们的人进来,这建筑就不算完整。”“博物馆就像一只茶杯,它不会炫耀自己,但当你为它注入绿茶时,它就会显现出双方的美好”。虽然在基于现实和成本的考量后,谷口吉生有少量的设计必须更动,不如之前预期,但当他看着完工后的MoMA,仍然高兴地说:“它已几近完美!”

在博物馆整体的建筑中,通过不同的玻璃幕墙引入了大量的自然光,将公共展厅区域照亮,使整个空间显得极其通透。不同的展厅空间设置有不同的展示模式,用白墙与可动隔板分隔,在室内划分出各个区域风格不一样的布展空间。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空间在整个建筑中被安排得十分紧致而不失协调,展品在空间内也显得十分匹配。

透过落地窗,便可欣赏到建在新旧馆之间的艾比·艾德瑞其·洛克菲勒雕塑花园(The Abby AldrichRockefeller Sculpture Garden)。谷口吉生将这一著名的花园保持原来大小形状,同时更注重建筑与花园视线上的相互延伸,使过往行人也可在户外欣赏艺术的美。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

11 West 53rd Street

建筑类型:

城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建筑

图片来源:MoMA展览 Yoshio Taniguchi:Nine Museums(November 20,2004-January 31,2005)

首席设计师/Architect In Charge: Yoshio Taniguchi

执行设计师/Executive Architects: Kohn Pedersen Fox

1984年改建设计师/Architects, 1984Expansion:Cesar Pelli and Associates

1964年改建设计师/Architect, 1964 Addition:Philip Johnson

1953年改建设计师/Architect, 1953 Sculpture Garden: Philip Johnson

1939年改建设计师/Architects, 1939 Building Philip Goodwin, Edward Durell Stone

帝国大厦

EMORIRE STATE BULLDING

建筑设计:

史莱夫、兰布&哈蒙公司(Shreve,Lamb & Harmon)

威廉·F.兰博

建设年份:

1931年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350号、西33街与西34街之间,是一座竣工于1931年4月11日的高层建筑物,也是纽约的雄伟地标建筑物之一。

帝国大厦最初建至102层,高381米,后增建了61.9米高的尖塔,总高度达到了443米左右。建筑中拥有85层的商业、办公空间,面积达到了200500平方米;在建筑的86层有室内和室外两个瞭望塔,瞭望塔上部的16层外部呈现出装饰主义风格。

帝国大厦是第一座拥有100多个楼层的大楼,它有6500个窗户和73部电梯。建筑的装饰主义风格是纽约典型的二战前建筑所具有的特质。建筑底层大厅有三层楼高,装饰有象征摩天大楼的铝制浮雕。直到20世纪60年代,顶部被天花板铺装和室内灯饰覆盖之前,大厅的天花板都有一个闪亮的装饰艺术壁画,灵感来自于天空和机械时代。作为曼哈顿的地标性建筑,行人无论是走在中城的街道,还是在对岸的皇后区闲游,或是在新泽西州居住,都能清晰地望见帝国大厦矗立在众多的高楼大厦之中。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

350 5th Ave, New York

建筑类型:

城市、办公建筑、装饰主义风格

图片来源:帝国大厦官方网站http://www.esbnyc.com

△建造时的帝国大厦与纽约|Empire States Building Under Construction

联合国总部大楼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

建筑设计:

华莱士·K.哈里森

(Wallace K Harrison)

建设年份:

1952年

联合国总部大楼(亦称联合国大厦)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东侧,属于国际领土,因此只要是会员国国民持有护照就可以进入,包括与美国无邦交的联合国会员国公民。从联合国总部大楼可以俯瞰东河区域。

设计师团队由美国建筑师华莱士·K.哈里森为首席建筑师兼策划人,以及联合国诸成员国任命的设计顾问组成,成员包括D.N.Bassov(前苏联)、Gaston Brunfaut(比利时)、欧内斯·特科米尔(加拿大)、勒·柯布西耶(法国)、梁思成(中国)、奥斯卡·尼迈耶(巴西)、霍华德·罗伯特森(英国)、G.A.Soilleux(澳大利亚)、Julio Vilamajó(乌拉圭)等人。因为毗邻东河快车道和东河的缘故,有必要将之建成高层建筑。为此,建筑团队在50个提案中选出尼迈耶的32号提案以及柯布西耶的23号提案,最后二人共同提交了23-32号计划,其设计如今日我们所见。其中,前者将分别用于联合国大会和秘书处的分为两座的建筑,而后者则包括一个囊括一切机构的建筑。

联合国总部大楼始建于1947年,1949年10月24日奠基,1952年落成。大厅内墙为曲面,屋顶为悬索结构,上覆穹顶。南面为高153.9米、楼高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楼,是早期板式高层建筑之一,也是最早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前后立面都采用铝合金框格的暗绿色吸热玻璃幕墙,钢框架挑出90厘米,两端山墙用白大理石贴面。大楼体形简洁,色彩明快,质感对比强烈。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

东河沿岸

建筑类型:

城市、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总部大楼、曼哈顿东河沿岸天际线|United Nations-East River Sky Line

△联合国总部大楼平面图与设计草图|United Nations-Plan and Design Drafts

图片来源 Archdaily-AD Classics:United Nations/Wallace K.Harrison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建筑设计:

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

(Renzo Piano Architects)

建设年份:

2007年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沿街立面|Elevation of Whitney Museum

图片来源:Wikipedia.com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由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位于高线公园和哈德逊河之间。博物馆在肉库区的建筑大大增加了馆内的展览和其他功能空间,提供了最广泛的现代和当代美国艺术作品展示。

博物馆建筑包括大约50,000平方英尺(4645平方米)的室内画廊和13,000平方英尺(1208平方米)的户外展览空间以及面向高线公园的露台。特别展览的扩展画廊面积约为18,000平方英尺(1672平方米),是纽约市最大的无柱博物馆空间;其他展览空间包括一个大厅画廊、两层永久收藏展馆,另外还有一个顶层的特别展厅。

著名建筑师皮亚诺评论新博物馆的设计说:“新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对惠特尼博物馆需求的仔细研究以及对这个重要的场地的回应。我们想借鉴其活力,同时增强其丰富的个体特性。我们设计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悬臂入口,将入口外的区域转变成一个大型的、提供遮蔽的公共空间。在高线下的这个聚会场所,游客将通过博物馆入口和西侧看向窗外景色。在这里,您可以立刻看到滨水景观、沿河公园、强大的工业结构和各种各样的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这栋新建筑和带来的艺术体验在这里相会”。

博物馆在甘斯沃特大街上的大面积悬臂入口处设有一个8500平方英尺(790平方米)的室外广场,这是一个从南入口直到高线公园的公共聚集空间。建筑还包括一个教育中心,提供最先进的教室;一个多用途剧院,用于与相邻的室外画廊进行电影、视频放映和表演互动;还有一座拥有170个座位的剧院,也能观赏到哈德逊河的美丽景色;同时,纸质研究中心、保护实验室、图书馆和阅览室,也都是博物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楼的零售店铺给该地区繁忙的街道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其中,一楼的餐厅和顶层咖啡厅由著名的餐馆老板丹尼·梅耶(Danny Meyer)和他的联合广场酒店集团(Union Square Hospitality Group)经营。

伦佐·皮亚诺的设计采用了不对称的形式,对相邻的阁楼建筑物和架空铁路的工业特性做出回应,同时保持了一种当代雕塑的姿态。从博物馆的上层可以俯瞰西侧的哈德逊河。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诺丽塔

235 Bowery

建筑类型:

城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建筑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平面及剖面|Floor Plan and Section of Whitney Museum

图片来源: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官方网站

古根海姆博物馆

THE 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

建筑设计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建设年份:

1959年

古根海姆博物馆与曼哈顿网格式的布局不同,采用了曲线、弧形等元素,在城市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游客,都难以抗拒这个博物馆的魅力。博物馆的外观是一个呈堆叠状的白色圆筒,用钢筋混凝土作为材料向上旋转升起。外部的这种设计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的室内空间,内部的曲线与楼梯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楼层连续的空间”,赖特的这种流动性理念十分成功地运用在了这里。

走进博物馆,沿着入口的巨大中庭两侧的连续坡道向上绕行。赖特的设计摆脱了传统的博物馆布置方式,游客通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房间被引导,当向上逐步上行时,可以体验到沿着墙壁展示的艺术品。博物馆行程的这个连续空间同时增强了不同层之间人们的互动性,让艺术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密切。

在2005—2008年期间,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了外部装修,从原始表面铲除了11层油漆,由于气候原因,建筑表面发现了许多裂缝,这也引发了对潜在修复材料的测试以及外部修复的广泛研究和探讨。

尽管建筑评论家们各持不同的意见,但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毫无疑问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空间自由。

地址:

纽约市曼哈顿上东区

1071 5th Ave

建筑类型:

城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建筑

△古根海姆博物馆剖面及平面图|Floor Plan and Section of Guggenheim Museum

图片来源:古根海姆博物馆官方网站文章THE FRANK LLOYD WRIGHT BUILDING

[1]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官方网站http://www.mvvainc.com

[2]“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1967年1月11日:http://www.neighborhoodpreservationcenter.org

[3]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官方网站: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