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城市建设的政治博弈游戏游戏结果

美国城市建设的政治博弈游戏游戏结果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盛顿在行政上隶属于美国国会直辖的联邦地区,不属于美国任何一个州。华盛顿位于弗吉尼亚州与马里兰州的交界处,一条波多马克河贯穿全区,为其天然的西南边界。由于当地居民担心黑人奴隶制度在特区将受限制,因此一直反对被脱离弗吉尼亚州。

美国城市建设的政治博弈游戏游戏结果

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C.)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命名的,简称华盛顿,或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其中,“哥伦比亚”取自于美国独立战争后一个经常在诗歌中出现的名字——“哥伦布”。华盛顿在行政上隶属于美国国会直辖的联邦地区,不属于美国任何一个州。华盛顿位于弗吉尼亚州与马里兰州的交界处,一条波多马克河贯穿全区,为其天然的西南边界。作为美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华盛顿不仅是大量美国联邦政府办公机构以及176个国家驻美大使馆的所在地,也是不少国际机构与组织总部的所在地,区域内公共文化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林立,并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庞大博物馆体系;仅在国家广场及周边的区域,步行范围之内就有十几个国立大型博物馆。大型的地铁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和周边区域,其交通枢纽建筑也多以冷峻内敛的外观彰显着这个美国政治核心区的形象。华盛顿的城市建设,从建城之初到现今,一直都是多方力量角逐的缩影。尤其是联邦政权与地方政治之间的相互扶持与较量,如同一双隐形的手,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背后推波助澜,搅弄风云,无时无刻不在华盛顿这个城市舞台上演着一出云谲波诡的《纸牌屋》。

华盛顿建筑地图

Washington Dc architecture map

摩天大楼在美国从19世纪起便开始蓬勃发展。尽管华盛顿在1894年建成全城第一栋高楼(14层高的开罗酒店)后,这个城市随之也开始了向高处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整座城市的建筑高度受《建筑高度法》的严格控制,相比纽约芝加哥这些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如今华盛顿的整体建筑高度依然保持着低矮的特色,除了华盛顿纪念碑(地标构筑物),特区里基本看不到一栋真正意义上的高楼。最初的《建筑高度法》是在1899年由国会通过的,原《建筑高度法》限定整个华盛顿区域所有的办公建筑不得高过110英尺(34米),所有的居住建筑不得超过90英尺(27米)。1910年第61届国会会议制定了新的《建筑高度法》,把建筑限高放宽到130英尺(40米)的同时,限定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其所在街道的宽度加20英尺(6米)。也就是说,一栋位于27米宽的双向六车道马路边上的建筑最高不能超过34米,相当于11层楼高。这个法案一直沿用至今,也难怪这个城市的天际线直到今天还是低矮错落的样子。

重点推荐建筑:

1.华盛顿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

2.美国国会大厦US Capitol

3.白宫White House

4.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5.联邦三角Federal Triangle

6.艺术及工业大楼Arts and Industries Building(AIB)

7.旧专利局大楼The Old Patent Office Building

8.美国国家艺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9.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10.国家建筑博物馆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11.美国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12.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

13.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14.林肯纪念馆Lincoln Memorial

15.杰斐逊纪念馆Jefferson Memorial

16.二战纪念碑World War II Memorial

17.议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18.马丁·路德·金图书馆MLK Library

19.卡耐基图书馆Carnegie Library

20.联合车站Union Station

978-7-111-58919-8-Chapter01-1.jpg

978-7-111-58919-8-Chapter01-2.jpg

城市形态

URBAN DESIGN FORM

城市格局的开端:从朗方规划说起

1790年,总统乔治·华盛顿被授权为美国新的国家首都进行选址,他最终把首都位置定在了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交界的沼泽地上,由两州各贡献一部分土地划为首都(当时称“联邦城”)。1791年,华盛顿总统任命来自法国的工程师皮埃尔·朗方[1]一为美国的新首都规划第一张蓝图,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朗方规划。朗方被授命为新首都选择合适的范围以建设城池和重要基础设施,如总统大楼和国会大厦,他最终敲定一块面积100平方英里(259平方千米),边长10英里×10英里(16千米×16千米)的方形地块为首都城市版图,方形的四条对角线分别准确地指向地理方位上的正东西南北。当时弗吉尼亚州著名的亚历山大县(大量依赖黑人奴隶作为劳动力的城镇)也包括在这块方形版图内。

版图确定后,朗方开始着手为城市制定规划蓝图。他首先规划了城市的主轴线,把国会大厦设在位于城市东西主轴线上一座25米高的詹金斯山上(今天的国会山),让这栋建筑可以傲然俯瞰西面的波多马克河;而总统大楼(后来的白宫)则被安放在城市南北主轴线上的小缓坡上,从那里可以远眺波多马克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两河交汇。在确定了城市主轴线后,朗方又规划了一系列贯穿全城的放射状斜线作为林荫大道,连接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建筑和地标。在这个基础上,朗方开始布置更小尺度的直线方格网街道体系,来连接城市主轴线和放射状林荫大道,并在所有斜线大街交汇处设小型公园、圆形广场、景观节点等作为城市街道的视觉焦点。早年在法国卢浮宫皇家学院进修艺术的经历,让朗方对巴黎凡尔赛宫强调中央集权的巴洛克式规划印象深刻,而他为华盛顿所规划的总图也有很深的巴洛克印记——强有力的城市轴线、放射状的斜线与方格网直线交汇于城市的重要节点和政府重要建筑,象征国家权力的集中和重要性,由此奠定了美国首都城市格局的基础。

正方形的城市版图直到1847年被彻底打破,原因来自于当时贡献出阿灵顿县和亚历山大县给首都地盘的弗吉尼亚[2]。由于当地居民担心黑人奴隶制度在特区将受限制,因此一直反对被脱离弗吉尼亚州。在居民多次请愿后,弗吉尼亚州通过了一项决议,以波多马克河为界,把西南岸的亚历山大县连同河西岸的土地向国会要回去了,于是完美的正方形缺了一个大角,成了华盛顿特区在今天地图上的样子。

978-7-111-58919-8-Chapter01-3.jpg

△1791年朗方版规划(NCPC内部资料)

978-7-111-58919-8-Chapter01-4.jpg

△1901年麦克·米伦版规划(NCPC内部资料)

978-7-111-58919-8-Chapter01-5.jpg

△1997年城市遗产规划(NCPC内部资料)

978-7-111-58919-8-Chapter01-6.jpg

△2001年2M规划(NCPC内部资料)

片来源:美国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资料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NCPC)[3]

978-7-111-58919-8-Chapter01-7.jpg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城市规划结构(NCPC内部资料)

图片来源:美罔罔家首都规划委员会资料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iSion (NCPC)

城市格局的基本形成:麦克·米伦规划——现今

随着“联邦城”的逐步发展和政府办公设施的扩张,首都特区迫切需要一版新的规划蓝图来调整城市布局,制定新的城市发展策略,于是麦克·米伦规划应运而生。受当时席卷欧美的城市美化运动影响,1901年提出的麦克·米伦版规划,被认为是奠定今天华盛顿城市总格局最著名的规划蓝图,对于华盛顿重要的政府办公区(如著名的联邦三角)、城市公共建筑区、核心纪念区,以及被誉为“美国国家大前院”的华盛顿国家广场,这几大重要区域的建成,几乎起了引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麦克·米伦版规划还被认为是极大程度地保留并完善了朗方规划的精髓与理念的一版规划。该规划在发布后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的进化而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并按照当初的建议一一落实。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当初朗方的部分构想与麦克·米伦规划的诸多理念都在逐步实现,这两版规划也成为留给这个城市最宝贵的遗产。

978-7-111-58919-8-Chapter01-8.jpg

△首都华盛顿城市遗产规划中的国家广场轴线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资料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iSion (NCPC)

978-7-111-58919-8-Chapter01-9.jpg

△国家广场中轴线(从国会大厦方向看)

城市中心的形成和演化:国家广场

国家广场这一设想,最初来自于朗方规划。他在城市东西主轴线上规划了一条南北400英尺(122米)宽、东西纵横1英里(1.6千米)长的“大型林荫道”,这就是国家广场的原型。到了麦克·米伦规划,开始正式提议把国家广场变成整个城市的核心,并建议在已有的城市东西主轴线上,西至波多马克河,东至国会山,开拓出一片大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这个大型开放空间位于城市的心脏,由几片开阔的绿地组成,国会山位于这个大广场东西轴线上的最东端,为东西轴线上最瞩目的视觉焦点;白宫则位于广场南北轴线的最北端;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垂直相交呈“十字形”,交点处的华盛顿纪念碑是整个广场上最高的地标。该规划还建议,沿国家广场十字形轴线的西段和南段两侧建设大量的纪念性建筑,而沿东西轴线的南北两侧则各建一排低矮的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和文化馆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风格各异的博物馆和纪念性建筑被陆续添加到国家广场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国家大草坪”在华盛顿的核心地位。如今,国家广场已是美国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游览胜地之一,每年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多达2500万人次[4]

城市建设背后的势力

作为一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华盛顿各时期的风貌和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在联邦政府与地方政治机构等各方势力的影响和主导下的产物。每一项城市发展决策提出与执行的背后,是多方势力较量后结果的体现。如当初麦克·米伦规划提出的时候,就因为遭到当时众议院议长约瑟夫·卡农(Joseph G Cannon)的强烈反对没有被通过,而一度成为尴尬的“非官方规划”。这是因为最初在设立制定麦克·米伦规划的执行机构时,参议院直接绕过了众议院,这让卡农议长十分生气,尽管国会和公众有不少人支持该规划,但由于卡农议长的极力反对和阻挠,使得著名的麦克·米伦规划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被国会通过。

然而随着麦克·米伦规划的提出,国会在1924年设立了国家首都公园委员会,作为联邦规划的执行机构,职能是保护特区范围内的林区和自然风景区,并为所有国家公园制定规划总图。到了1952年,《首都规划法》把这个机构正式更名为今天的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NCPC),其职能包括:制定和发展首都区域总图规划、审核联邦及本地开发项目、保护区域内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以及发展重要的规划项目。随后几十年里,NCPC一直风光无限。然而在1973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哥伦比亚住房管理法案,给予了本地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上更多的话事权,并指派华盛顿的市长为华盛顿城市的主规划师。结果NCPC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更多不同的特区规划机构开始参与并负责华盛顿的经济发展、住房建设、交通规划以及城市分区管理规定。由于NCPC仍然负责审核和指导本地的开发项目及相关规划,因此它的“老大哥”地位仍然得以保持;而华盛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从此背后就多了好几双手,有联邦的手,也有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手,两手紧握的同时也偶尔相互较劲,时刻上演着一出没有硝烟、委婉且温和的“权力的游戏”。

978-7-111-58919-8-Chapter01-10.jpg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城市鸟瞰(白宫区域)

美国国会大厦

US CAPITOL

建筑设计

威廉·桑顿(William Thornton)

本杰明·拉特罗布(Benjamin Latrobe)

建设年份:

1793—1863年

美国国会大厦[5]美国政府立法机构办公的地方,该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因此国会大厦最初的设计就是根据国会两议院的立法结构,把它设计成一个带两翼的H形平面大厦,平面中央是一个圆形大厅,大厅上方为穹顶。

国会大厦的选址是朗方定的,他把该建筑放在詹金斯山上,认为“它(詹金斯山)如同一个天然的基座”,正等待着一座宏伟建筑加冕于其上。由于占据了全城地势的最高点,同时也是城市东西、南北两条主轴线的交点,因此整个华盛顿区域街道名字的编号无论字母还是数字,都以国会大厦为基准点统一进行编号。

1792年,当时还是国务卿的托马斯·杰斐逊(就是那位当了总统的建筑师)任命建筑师威廉·桑顿设计国会大厦。桑顿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两栋著名的建筑——巴黎卢浮宫和罗马万神庙。他的设计为国会大厦奠定了基调:宏伟壮丽、简洁美观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国会大厦的建设于1793年正式开始,然而由于建成不久的国会大厦在1814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中被英军火烧毁,于是不得不找了有军事背景的工程师来重新设计,重建工程于1819年完成[6]

978-7-111-58919-8-Chapter01-11.jpg

△国会大厦办公主入口立面(东立面)

978-7-111-58919-8-Chapter01-12.jpg

△国会大厦面向国家广场的正面(西立面)

地址

North and East Capitol Streets

访客中心建筑设计:

亚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RTKL

2000—2008年

访客中心景观设计

佐佐木设计有限公司 Sasaki

2000—2008年

978-7-111-58919-8-Chapter01-13.jpg

△国会大厦二层平面布局示意图

978-7-111-58919-8-Chapter01-14.jpg

△国会大厦穹顶天花

978-7-111-58919-8-Chapter01-15.jpg

△国会大厦室内装饰

到了1850年,随着国家立法机构的日渐庞大,加上不断有新的州加入到美国版图,国会里的议员席位也相应不断增多,于是建筑师托马斯·沃特(Thomas Walter)被任命为国会大厦进行扩建,增加新的南北两翼作为两院各自的办公会议楼。这项扩建工程把国会大厦的总体长度增加了一倍,却也使中央圆形大厅上的老穹顶显得更加矮小。为了让穹顶与扩建后的大厦体量比例更加和谐,沃特设计了一个比原木构架穹顶高三倍的新铸铁结构穹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国会穹顶。新穹顶是双层穹结构(内外两层穹),内穹(180英尺高,约54.8米)顶部中央敞开一个圆形的“洞”,洞口上方与外穹结构相连的地方有一层直径19.5米(与内穹开洞尺寸相当)的壳面,壳面面向室内天花的一面上是一幅名为“华盛顿众神”的油画,由画家康斯坦丁·布伦米迪(Constantino Brumidi)所作。国会大厦的大穹顶是华盛顿城市天际线上最突出和引人注目的地标之一,穹顶高288英尺(88米),顶部矗立着一尊6米高的青铜自由女神雕像,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铸铁穹顶。

现今前来国会大厦参观的游客主要通过一个地下三层的访客中心进入国会大厦内部进行参观。访客中心于2008年建成,建筑主体由跨国建筑公司RTKL负责设计,包括一个大空间的入口登记与安检大厅,以及剧场、展览区、餐饮区和其他基础设施,能同时容纳4000多名参观者,并为两院提供会议用房和开会用的大礼堂。整个中心面积约60万平方英尺(5.57万平方米),几乎是国会大厦整体面积的两倍,这么大的体量如果放在地面,对国会大厦建筑本身会造成很严重的视觉遮挡,考虑到安保因素和不同人员的分流,设计团队把整个访客中心下沉到国会大厦的地下,丝毫没有对原来的地面建筑在视觉上造成任何影响,同时在入口大厅顶部设置两面大型天窗,透过天窗引入大量自然光,而来访者透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地面上的国会大厦穹顶,提醒他们已经身处国会大厦内部;而天窗在地面上则处理成两面光滑的倒影池,景观处理毫不突兀的同时,还利用池水散热作用带走部分由于引入直射光而产生的热量,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访客中心的建成使国会大厦接待访客的容量和能力迅速上升,如今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近300万人次。

白宫

WHITE HOUSE

建筑设计:

詹姆斯·霍本(James Hoban)

本杰明·拉特罗布(Benjamin Latrobe)

建设年份:

1800—1829年

白宫是历任美国总统在职期间居住和办公的大楼,也是美国国家领导人和政府行政机构的办公大楼。白宫的选址同样是朗方确定的,他在国家广场北面为白宫选取了一块地势稍高的缓坡,让建筑向南能看到波多马克河的景观。朗方在白宫和国会大厦的选址上是有讲究的,他希望白宫和国会之间是既分离又互相联系的关系,两者通过一条斜线道路连接,就是今天的宾夕法尼亚大道[7]

1792年,继国会大厦设计方案确定之后,托马斯·杰斐逊又为白宫举行了一场设计竞赛,出生于爱尔兰的建筑师詹姆斯·霍本(James Hoban)赢得了竞赛。第一版的白宫在1800年建成,外观是一栋简洁的新古典主义样式的两层楼建筑(1927年加建第三层),由主楼和东西两翼组成。立面由波多马克河流域南部采石场生产的砂岩砌筑而成。首版白宫的命运和早期国会大厦的命运一样悲惨,同样在1814年的战火中被烧毁。重新修复时为了掩饰火烧过的痕迹,时任总统门罗下令在灰色砂石上漆上了一层白色的油漆,“白宫”的名字由此而来。随着后面历任总统家庭前赴后继一任接一任地入住,白宫的室内外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几乎每一任总统家庭的入住,这栋建筑都会随他们的喜好、品味而改变。

978-7-111-58919-8-Chapter01-16.jpg

△白宫南立面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为白宫建了西翼;1909年,威廉总统(William Howard Taft)在西翼建了著名的椭圆办公室,椭圆办公室后来换到了玫瑰花园一侧;1941年,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主持下又建成了东翼,作为外来访客的正式入口,同时增加了不少办公用房;到了肯尼迪总统(1961—1963年在任)时,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把白宫室内重新装修了一遍,开始整理收集白宫的历史和文物并分类陈列,将白宫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博物馆。直到今天,前往白宫的参观者仍然可以看到肯尼迪夫人当时为白宫所做的努力。在杜鲁门总统之后,白宫的建筑风格再无大的改动,这是因为1961年国会宣布白宫为一座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白宫的建筑风格和摆设。由国会任命的白宫保护委员会负责维护这栋历史建筑的整体风貌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第一家庭”各种需求的职责[8]

地址:

1600 Pennsylvania Avenue,NW

建筑类型:

政府建筑、博物馆、 文物建筑

参观须知:

花园及主楼部分对外开放

参观需申请,经批准后能参观

978-7-111-58919-8-Chapter01-17.jpg

△白宫首层及国家楼层平面布局示意图

978-7-111-58919-8-Chapter01-18.jpg

△白宫蓝室

978-7-111-58919-8-Chapter01-19.jpg

△白宫红室

今天的白宫主楼连底层共四层:底层主要有外交接待大厅、地图室和白宫管理人员办公室等;一层又称为国家楼层(State Floor),有对外招待和正式接待的功能,主要包括国宴室、红室、蓝室、绿室和东室,其中蓝室是总统正式接待宾客的地方,东室可以举办大型招待会、舞会和各种纪念性仪式的庆典;二层是总统全家居住的地方,主要由黄色椭圆厅(总统私下正式接见重要客人的场所)和私人卧室、私人起居室等组成;三层是总统与家人的休闲娱乐层,包括音乐室、健身室和游戏室等。东翼共两层,是第一夫人及其员工的办公用地,也是参观者进入白宫游览的入口;西翼则是总统工作人员及白宫精英智囊团的办公场所,其中位于西翼南侧的椭圆办公室是历任总统的正式办公室。

最高法院

Supreme Court

建筑设计:

卡斯·吉尔伯特(Cass Gilbert)

建设年份:1932—1935年

地址:

1 First Street,NE

最高法院位于国会大厦的东边,是美国“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机构。最高法院是全美国的最高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各级地方法院递送过来的诉讼;同时,也是美国联邦法院体系的最终裁决、审判机关,是唯一由宪法规定的联邦法院[9]

1935年,由建筑师卡斯·吉尔伯特(Cass Gilbert)负责设计的最高法院大楼建成。建筑平面近乎为方形,立面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正面面向美国国会大厦的东立面,象征性地把代表美国政府立法、执法两机构的两栋建筑联系起来。大楼立面以浅灰色大理石墙面和科林斯柱式为主,通过山墙和顶部雕刻的饰带纹样来表达法制与公正的主题。建筑大台阶的基座上矗立着两尊由詹姆斯·弗雷泽(James Earle Fraser)设计的雕塑。其中,女性雕像代表法律的作用,男性雕像则代表法律的权威。两座雕像之上的建筑正面上方,是刻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Equal Justice Under Law)”的雕梁。

从大台阶上去,穿过门廊进入建筑室内,入口大走廊两边的壁龛上是历届最高法官的半身像。大走廊连通大法庭,法官们每年6月到10月期间都在这里审理案子。大法庭是一个方形、两层通高的空间,面积约929平方米,24根大理石柱环绕法庭一侧;它也是整栋最高法院大楼的核心,四个庭院环绕大法庭周边,为室内空间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大法庭边上是著名的大理石青铜螺旋梯,四边各设一座,作为整栋五层建筑的主要竖向交通联系。三楼设法律图书馆,藏书量达50万卷之多。

978-7-111-58919-8-Chapter01-20.jpg

△最高法院主入口正立面

978-7-111-58919-8-Chapter01-21.jpg

△最高法院主入口正立面雕塑

978-7-111-58919-8-Chapter01-22.jpg

△最高法院主入口山墙雕刻及雕梁

978-7-111-58919-8-Chapter01-23.jpg

△大理石青铜螺旋梯

978-7-111-58919-8-Chapter01-24.jpg

△最高法院大法庭

国家广场博物馆区

MUSEUM ZONE

建筑类型: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国家公园、城市核心区

参观须知:

24小时面向公众开放

麦克·米伦规划提出要对当时国家广场的整体景观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把原维多利亚风格的广场改成一个简洁的长方形大草坪,沿草坪东西方向长轴线的两侧,建造一批低矮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博物馆和文化中心,来围合广场的南北边界。该规划认为,国家广场上众多的博物馆和纪念馆群组所形成的聚合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民众前往这个区域参观,从而增加国家广场作为首都标志性场所的名气和人气,事实上也是如此。

978-7-111-58919-8-Chapter01-25.jpg

△国家广场(林肯纪念馆前大型倒影池)

今天的国家广场,在国家纪念碑与国会大厦之间的轴线两侧,矗立着大大小小十几座国家级博物馆,其中十一座国立博物馆由史密森尼学会管理。史密森尼学会创立于1846年,由美国政府管辖下的博物馆和研究中心所组成。1849年,该学会在广场一侧建了第一座史密森尼学会大楼(又名“史密森尼城堡”),从此开始了它在国家广场上不断扩张的征途,成就了如今辉煌的局面。

978-7-111-58919-8-Chapter01-26.jpg

△史密森尼学会大楼(史密森尼城堡)

978-7-111-58919-8-Chapter01-27.jpg

△麦克·米伦规划中的国家广场建筑规划愿景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NCPC)

美国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建成时间:2004年

地址:4th St SW & Independence Ave.SW

美国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建筑和景观设计都根植于美国本土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处处彰显古老文明自然崇拜的特质。该博物馆是全美第一个专门为美洲本土印第安人而设的国立博物馆,目的是向本土印第安文化和历史致敬。古老的美洲印第安部落认为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土地对他们来说,既神圣又亲切。因此,博物馆的设计充分尊重印第安人与大地、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筑造型由充满动感的曲面组合而成,蜿蜒起伏的石灰石外立面上散布着小型瀑布水景群,以模拟美国西南部沙漠峡谷千百万年经风雨侵蚀后形成的独特地貌和景象,也反映了美洲印第安部落崇尚自然的价值观。该博物馆展览面积约23000平方米,共五层,建筑设计上处处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并以地理四向(东西南北)和自然四元素(土地、空气、水、火)作为设计主元素。为了营造外立面如波浪般起伏的动态效果,整栋建筑共计有一千多个曲面,每层平面的轮廓都不一样。建筑主入口在东面,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室外景观设计与博物馆建筑设计一脉相承,通过模拟美洲印第安部落聚居地的湿地、草地及林地等景象来展示印第安人居住地特有的户外生活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质。本土印第安人相信土地是人类过去世代记忆的承载,因此博物馆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的设计也秉承这一宗旨——回归自然与大地,回归本土印第安文明的本质。

978-7-111-58919-8-Chapter01-28.jpg

△美国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主入口

978-7-111-58919-8-Chapter01-29.jpg

△美国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波浪形立面

978-7-111-58919-8-Chapter01-30.jpg

△美国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室外景观设计

国家建筑博物馆

NATIONAL BUILING MUSEUM

建筑设计:

蒙哥马利·梅格斯

(Montgomery C.Meigs)

建筑类型:博物馆建筑、文物建筑

建设年份:1882—1887年

地址:401 F St NW

978-7-111-58919-8-Chapter01-31.jpg

△国家建筑博物馆室内通高大厅

978-7-111-58919-8-Chapter01-32.jpg

△国家建筑博物馆室外立面装饰细部

国家建筑博物馆的前身是美国给内战后的老兵发放养老金、抚恤金的办公大楼,由军人出身的建筑工程师蒙哥马利·梅格斯设计。这是一栋优雅的文艺复兴式红砖建筑,历史上这里曾举办过总统就职晚宴,历任总统还在这里举办宴会、宣讲会等。

建筑外立面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建筑师在模仿意大利法尔尼斯府邸的同时,又有意令建筑呈现军方建筑特有的沉稳气质。统领整个建筑室内的是一个116英尺(35米)宽、316英尺(96米)长的巨型大厅,相当于一个美式足球场的规模。大厅中央有一个直径28英尺(9米)的喷泉,两排共8根科林斯巨柱把整个大厅分隔成三部分。这8根巨柱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柱子之一,直径8英尺(2米),高75英尺(23米)。大厅三层通高,环周边布置房间。尽管整个建筑风格非常传统,然而其布局和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先进的。通高的空间设计创造了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采用自然通风手段,室内常年冬暖夏凉。国家建筑博物馆至今仍是美国著名的建筑之一。

978-7-111-58919-8-Chapter01-33.jpg

△国家建筑博物馆正立面

艺术及工业大楼

ARTS AND INDUSTRIES BUILDING

建筑设计:克鲁斯、舒尔茨团队

(Cluss & Schulze)

建设年份:1879—1881年

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团队:

思匠事务所(SmithGroup,JJR)

建设年份:2010—2014年

1881年建成的艺术及工业大楼(AIB),是史密森尼学会在国家广场博物馆群中第二老的建筑。它在所有史密森尼建筑中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因为从它的设计和建成之日起,就创下了美国建筑史上的多个“之最”,同时也开创了美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先河。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博物馆,有“博物馆之母”的美誉;它同时还是美国登记在册的历史文物,并在1971年被指定为美国19世纪世博会遗产建筑中保存最好的建筑典范;也是美国最早开始考虑绿色设计的现代建筑。

978-7-111-58919-8-Chapter01-34.jpg

△艺术及工业大楼尖塔

978-7-111-58919-8-Chapter01-35.jpg

△艺术及工业大楼沿街立面

地址:900 Jefferson Dr SW

官方网页:aib.si.edu

建筑类型:公共博物馆、文物建筑、世博会遗产建筑

参观须知:

建筑整体翻修中

2016年部分开放

978-7-111-58919-8-Chapter01-36.jpg

△艺术及工业大楼平面布局示意图

978-7-111-58919-8-Chapter01-37.jpg

△艺术及工业大楼立面装饰细部

978-7-111-58919-8-Chapter01-38.jpg

△艺术及工业大楼主入口

艺术及工业大楼的建筑风格为“现代罗曼式风格”,建筑师阿道夫·克鲁斯(Adolf Cluss)当初的设计意图是希望这栋建筑能与隔壁的史密森尼城堡的旧式罗曼罗马风格相呼应,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如今大楼的外观和100多年前建成时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红色是外立面的主色调,以呼应隔壁史密森尼城堡的红砂岩立面;立面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砖铺砌成丰富的装饰性纹理,底座为花岗石。建筑平面为四个长方形大厅以希腊十字式相交,各大厅的尽端均设高耸的尖塔,作为建筑的四个主入口;在十字平面的中央交点上设一圆形大厅,上面覆盖一个半圆的穹顶,作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和制高点。这种十字形平面并中央设圆形大厅的概念源自于同一时期的世博会——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开始,到1876年在费城举办的一百周年世博会,这样的平面一度成为当时工业化风格的临时性展会建筑的主流。然而对于艺术及工业大楼,建筑师将现代化的先进理念融入设计的同时,更希望这个建筑不仅是一个永久性建筑,还是一个超越时代的设计典范。因此,克鲁斯通过设计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特性:节能、经济、高效,并最大可能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本地材料,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并大量采用产于本地的建筑材料[10]。这些设计目标,可以说是如今美国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LEED)的最基本标准。在国家广场这个被誉为“美国国家前广场”的区域里,艺术及工业大楼的外观设计无疑是独特的。它与其他同样坐落在国家广场上、清一色端庄严肃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相比,其外观造型无论是风格还是用色都给人一种欢快喜庆、活泼轻松的感觉。

旧专利局大楼

THE OLD PATENT OFFICE BUILDING

当前用途: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美国国立肖像美术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978-7-111-58919-8-Chapter01-39.jpg

△旧专利局大楼正立面

旧专利局大楼建于1836—1867年,曾被誉为“华盛顿最高贵宏伟的建筑”,它是美国希腊复兴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作,也是那个年代华盛顿城市建筑的优秀典范。该建筑外立面由砂岩和大理石砌筑而成,柱廊仿罗马万神庙而建。大楼建成之后,一开始为专利局办公楼,后被多次改作他用,在美国内战期间还曾被改成医院使用。1958年,该建筑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厄运,为了拯救这栋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把它转交给史密森尼学会,由其管辖的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国立肖像美术馆两馆共享。政府对建筑曾进行过多次翻修,使建筑原本的特色得以保留。

罗伯特与阿琳·科戈德庭院作为连接两个博物馆的中庭,是这栋大楼最不可错过的地方。这个中庭的改造工程始于2004年,目的是为了改善两个博物馆前面的公共空间的品质,并为画廊乃至整个华盛顿地区提供一个大型的全天候室内活动场地。在其后的国际竞标中,英国的诺曼·福斯特设计团队脱颖而出,并最终把这个室外庭院改造为一个匠心独具的全覆盖、封闭式的室内中庭。改造后的中庭在充满现代感的同时兼具怀旧风情,整个空间被一个表面光滑透明、高低起伏并富有流动感的曲线形玻璃屋面所覆盖,在古典式老建筑的四面围合下洋溢着一种老欧美市镇广场所特有的古朴、活泼的气氛。结构上,整个曲线屋面由三片拱顶组成,每个拱的结构单元则由一扇固定在鱼鳍状斜肋框架中的双层隔音玻璃构成,多个单元最终组合成一个仅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刚性屋面。视觉上看这个玻璃屋面貌似被搁在老建筑的墙头上,犹如一张大网盘旋覆盖在老式大楼的上空,清晰地区分新与旧。实际上为了保护现有的老建筑,建筑师并没有把屋面直接落在老建筑墙上,而是在中庭中另设八根柱子来支撑整个屋顶的重量,仅用一层很薄的橡胶把新老构造进行了无缝连接,防止缝隙渗漏[11]。如此一来,后现代感十足的钢结构玻璃曲线屋面如同云雾般轻盈地漂浮在古老的中庭上空,使整个中庭沐浴在自然光照下,新旧搭配毫无违和感,这栋华盛顿昔日的历史地标也因此重获新生,这就是设计师的匠心所在。

地址:8th St NW & F St NW

建筑类型:

公共博物馆、文物建筑

罗伯特与阿琳·科戈德庭院

Robert and Arlene Kogod Courtyard

中庭改造设计团队:

诺曼·福斯特事务所2014年

(Foster+Partners)

978-7-111-58919-8-Chapter01-40.jpg

△旧专利局大楼沿街主入口侧面

978-7-111-58919-8-Chapter01-41.jpg

△罗伯特与阿琳·科戈德庭院

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建筑设计:

大卫·阿贾耶(David Adjaye)(www.xing528.com)

景观设计:思匠事务所(SmithGroup,JJR)

作为史密森尼博物馆群旗下最新的博物馆(2016年建成),又与华盛顿纪念碑毗邻,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博物馆在外观上犹如一只独立的金鸡,处于一群浅色新古典主义石砌建筑之中。这个建筑每个细节的设计都受到来自于非裔美国人文化的启发,其独特性不言而喻。它还是全美国唯一一个专门记录非裔美国人的生活、艺术、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12]

建筑的基地位于当年非洲奴隶乘船抵达美国的原址附近,因为华盛顿当年正是美国的奴隶交易中心。由于博物馆毗邻华盛顿纪念碑,因此设计师对博物馆体量的处理必须谨慎,以免体量过大喧宾夺主。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把整个博物馆超过一半的体积下沉到地下,最终成为一个地下两层、地上五层的建筑。大卫·阿贾耶的设计理念是让建筑和基地之间建立一种有意义的联系,同时让建筑的外观和内涵都与非洲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共鸣,以有形的空间体现非裔美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整个建筑的设计有三大特色:①类似“日冕”的建筑造型——从而侧面呼应隔壁的华盛顿纪念碑,以近乎精确的17°倾斜来呼应纪念碑上17°角的压顶石;②与地景的融合——入口门廊宛如一块平板从建筑室内延伸到室外,水景蜿蜒而过并最终在门廊前汇聚成一汪清澈的池水,与门廊相映成趣,成为博物馆从室内到室外过渡的灰空间;③铜色的华丽表皮——是参考了非裔美国人的传统制铁技艺,用一层装饰性的铜格栅把整个建筑包裹起来,格栅的疏密能够根据天气有效调节进入室内的自然光,节能效果一流。

978-7-111-58919-8-Chapter01-42.jpg

△博物馆首层平面布局示意图

978-7-111-58919-8-Chapter01-43.jpg

△博物馆剖面示意图

建筑师希望室内空间能为参观者带来一场历史与情感交织的体验之旅,因此博物馆抛弃了按主题分区来安排展示空间的传统,而是采用叙事的方式,沿着时间的维度,用空间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游览顺序一般被建议从最底层开始——深埋于地下-21.3米的历史展廊被特意设计成黑暗压抑的小空间,向人们讲述非洲奴隶痛苦悲惨的过去。随着参观者往上走,空间开始逐渐开阔,室内也越发明亮,展览内容也随时间而逐步推进:从被奴役到解放,从种族歧视到今天的多国家多民族融合。待参观者回到地面层,历史叙述的沉重故事戛然而止。从这里开始,位于地面以上的展厅,转变为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向参观者展示非裔美国人在音乐、艺术、体育和军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透过建筑俯瞰华盛顿纪念碑、白宫乃至整个国家广场。建筑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参观者,博物馆是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看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面貌。

地址:

1400 Constitution Ave NW

建筑类型:

博物馆建筑、城市开放空间

建成时间:

2016年9月

978-7-111-58919-8-Chapter01-44.jpg

△博物馆室内细部与室外造型

美国国家艺术馆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西馆建筑设计:

约翰·罗梭·波普1941年

(John Russell Pope)

雕塑庭园景观设计:

劳里·奥林1999年

(Laurie Olin)

美国国家艺术馆组群由三部分组成:户外雕塑园、西馆和东馆[13]。东西两馆之间由一条宽敞的地下通道相连。虽然取名“国家艺术馆”,实际上整个博物馆是自主经营的,并不隶属史密森尼学会。它通过展品和馆藏向大众普及关于艺术的历史,是北美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雕塑园,是艺术馆当代雕塑藏品的主要户外展场。其中央是一个大型的喷水池,水池的几何形态与风格是与老馆相类似的古典主义风格,到了冬天就转化成滑冰场,无论什么季节都是人群集中的场所[14]。园中唯一的建筑是一个法式风格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设计让人想起法国新艺术主义大师赫克多·吉玛德(Hector Guimard 1867—1942)的铁艺设计,巧妙的是吉玛德设计的巴黎地铁入口就安放在咖啡馆外面展出。

西馆,尽管外观是新古典主义形式,然而建筑的建造却采用当时最新的技术。建筑外墙面用浅粉色田纳西大理石砌筑,基础和首层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规模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理石建筑。建筑平面是一个加长版的“H”形平面,平面中心是一个圆形大厅,由穹顶覆盖,穹顶仿照罗马万神庙设计。从圆形大厅两边延伸出来的东西两翼展厅,是两条对称的展廊,一条带天窗,敞亮的雕塑走廊横向贯穿整个建筑,为全馆的主要交通廊道,长廊两侧的展厅被分隔成一个个小空间,方便画作按年代和风格类别来展示。这条长廊也是全馆的中轴线,天窗伴随长廊贯穿始终,目的是尽量多地引入自然天光作为展览空间的照明。

978-7-111-58919-8-Chapter01-45.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西馆间的卵石广场上的采光玻璃体

978-7-111-58919-8-Chapter01-46.jpg

△地下通道——多元宇宙

978-7-111-58919-8-Chapter01-47.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雕塑园

地址:

6th & Constitution Ave NW

建筑类型:

公共博物馆建筑组群、城市开放空间、文物建筑

地下自动人行道灯光设计:

里奥·维拉里尔 2008年

(Leo Villareal)

978-7-111-58919-8-Chapter01-48.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建筑组群首层平面布局示意图(含雕塑园、西馆、东馆)

978-7-111-58919-8-Chapter01-49.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西馆正立面主入口

978-7-111-58919-8-Chapter01-50.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西馆中央圆厅仿罗马万神庙的穹顶

东西两馆在地面卜是由一个卵石广场作为两馆问的过渡,广场卜有匕个玻璃四面体以及一个跌水瀑布,通过玻璃体和瀑布把自然光以反射和折射的方式引入地下与两馆相连的广场,产生各种光影变幻。而西馆和东馆之间的地下连接是一个自动人行道,取名“多元宇宙”。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独特的视觉设计所带来的效果。这个200英尺(61米)长的人行通道由大约41000个由计算机控制的LED节能灯沿整个通道表面铺设而成,通过编程使灯光有韵律地产生疏密渐变的动态纹理,并随着人在自动人行道的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幻,带来梦幻般的体验和视觉感受。

东馆[15]的设计师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多以抽象的几何形体叠加来构筑空间的秩序与层次,具有强烈的雕塑感;而且常出现交错的廊桥、细致的玻璃幕墙和优雅挑空的虚空间,这些手法特点和元素都能在东馆窥见一斑——去过东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整个东馆本身就是一件精致的雕塑,一件光与空间交错下永恒的艺术品。

东馆建筑设计:

贝聿铭 1978年

建筑类型:现代主义博物馆建筑

1981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家级荣誉奖

978-7-111-58919-8-Chapter01-51.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主入口立面及卵石广场

978-7-111-58919-8-Chapter01-52.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中庭采光顶棚

978-7-111-58919-8-Chapter01-53.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室内交错的廊桥

978-7-111-58919-8-Chapter01-54.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中庭虚空间

978-7-111-58919-8-Chapter01-55.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中庭全貌

978-7-111-58919-8-Chapter01-56.jpg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主入口造型

东馆的外形是一个现代主义风格的几何组合体,与新古典主义的老馆形成强烈的对比。贝聿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东馆的梯形用地,他通过建筑把用地分割为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等腰三角形主要用作展览和公共空间,直角三角形则作为后勤管理和学习区域。建筑内部仍采用三角形的形式来进一步细分其他功能空间,于是三角形成为整个建筑的主题,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贯穿始终,重复出现。进入东馆,迎面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阳光中庭,它是整栋建筑内部空间的视觉统领,中庭上空是一个雕塑感极强的大型空间桁架结构玻璃天顶,通过天窗引入自然光形成室内斑驳交错的视觉效果。三角形中庭的设置十分巧妙,它平面上的中线正好与西馆平面中轴线的延长线重合,而中庭本身也采用与西馆一致的田纳西大理石来砌筑。尽管风格迥异,但东馆却始终以一种含蓄而独特的方式与西馆相互呼应,默默向西馆致敬。东馆的设计在1981年获得由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国家级荣誉奖,也是贝老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华盛顿纪念碑

WASHINGTON MONUMENT

纪念碑设计/工程监造:

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

托马斯·凯西(Thomas Casey)

建设年份:

一期:1848—1859年

二期:1879—1884年

在国家广场周边矗立的众多博物馆、纪念碑和纪念馆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高耸入云的华盛顿纪念碑。其碑身高达555英尺(169米),占领着整个国家广场的制高点。当初朗方在规划时曾经把华盛顿纪念碑设在白宫正南面、城市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的交点上;然而此处土层薄弱,无法支承纪念碑的重量,最后只好在偏离原选址点约118.9米处、土层较稳定的地方建了纪念碑[16]

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将军而建。1836年,詹姆斯·霍本(设计白宫的那位爱尔兰人)的学生罗伯特·米尔斯赢得了华盛顿纪念碑的设计竞赛。他的竞赛方案,主体是一个四边形的方尖碑,底下是一个带柱廊的圆形希腊古典式基座。但由于资金不足,最终仅建造了方尖碑的一部分。纪念碑于1848年开工,建设工作持续到1854年建设基金用完时,方尖碑部分只建了原设计高度的1/4。直到1876年国会才拨款重启纪念碑工程,并重新审视原纪念碑的设计,最后决定按古埃及方尖碑的比例和尺度来完成整个纪念碑的建造。于是在1879年,纪念碑的建设重新启动。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出华盛顿纪念碑上两个不同阶段建设的痕迹,碑身下部1/3颜色较浅的部分是当年的一期工程,上部颜色较深的则是二期工程。如今,纪念碑的年参观人数已经超过60万人次,不少游客都喜欢登高至纪念碑顶部的瞭望台,从那里俯瞰国家广场乃至整个城市。

978-7-111-58919-8-Chapter01-57.jpg

△从二战纪念碑的角度看华盛顿纪念碑

978-7-111-58919-8-Chapter01-58.jpg

△从城市各个角度看华盛顿纪念碑

林肯纪念馆

LINCOLN MEMORIAL

建筑设计:

亨利·贝肯(Henry Bacon)

建设年份:1914—1922 年

地址:

2 Lincoln Memorial Circle, NW

24小时开放纪念性建筑及场所

978-7-111-58919-8-Chapter01-59.jpg

△林肯纪念馆造型

978-7-111-58919-8-Chapter01-60.jpg

△林肯纪念馆内的林肯坐像

978-7-111-58919-8-Chapter01-61.jpg

△林肯纪念馆正面及前广场上的大型倒影池

林肯纪念馆是国家广场西面尽端的地标,位于国家广场东西轴线上,与坐落于东面尽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对。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领导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的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的。

林肯纪念馆由建筑师亨利·贝肯设计,是一座希腊复兴神殿式的大理石建筑,由36根高13.4米的多立克柱子环绕面积约2044平方米的大殿四周而成,每一根柱子代表着林肯逝世前加入联邦的每一个州。纪念馆中央是一圈闭合的石墙,类似于希腊神殿的内殿,石墙上是超大尺度的林肯坐像[17]。整个大理石雕像高5.8米,面向正东,遥望国会大厦,建筑前设一长方形的大型倒影池。与许多古希腊神殿一样,纪念馆正面是一个仪式性很强的大台阶,许多游人喜欢在台阶前俯瞰国家广场的全貌。当年就是在这个大台阶上,马丁·路德·金面向着为人权自由而抗争的成千上万的游行群众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直到今天,大台阶上马丁·路德·金当年站着发表演说的地方还深深刻着“I Have a Dream”几个大字。

越战纪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越战老兵纪念墙设计:

林樱 Maya Lin

建设年份:1981—1982年

地址:

5 Henry Bacon Drive,NW

24小时开放纪念性场所

越战纪念碑位于林肯纪念馆旁,是为纪念参加越战的美国军人而建。纪念碑由三部分组成,即越战老兵纪念墙、三军人纪念碑和越南妇女纪念碑。其中,越战老兵纪念墙是三者中最出名的,设计者是林徽因的侄女林樱(Maya Lin)。林樱在1981年赢得纪念碑设计竞赛时还只是个在读的大学生而已,她的纪念墙设计走的是极简抽象主义风格的路线。两堵长约75米的辉长岩石墙围合成一个开敞的三角形,墙身并不高,整个墙体非常谦逊地下沉到地平面以下,沿墙身设一条与之平行的、倾斜的小通道。纪念墙的石板上刻着超过58000个在越战中牺牲或失踪的士兵名字,参观者可以沿着与纪念墙边的斜坡通道,一边慢慢行走一边清晰地浏览墙上的每一个名字,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被清晰地反射到纪念墙石壁上,与雕刻的名字重叠在一起。这就是林樱设计的精妙之处,通过这样的视觉感受,象征性地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让前来悼念的人们对逝去老兵的哀思得到充分表达[18]

林樱采用了这样一种非传统且很节制的设计手法来设计这样一个重要的纪念碑,这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纪念碑应该设计得更加宏伟壮丽,且富有英雄主义的色彩与形象。然而纪念碑落成开放后,林樱的设计得到了极大的认可,甚至被认为是纪念碑设计的经典之作。如今每年前来越战纪念碑参观的人数达三百万人次,参观者往往会用纸在纪念墙上拓下上面的名字作为留念,并沿纪念墙留下表示悼念的物品。

978-7-111-58919-8-Chapter01-62.jpg

△三军人纪念碑

978-7-111-58919-8-Chapter01-63.jpg

△越南妇女纪念碑

978-7-111-58919-8-Chapter01-64.jpg

△越战老兵纪念墙

二战纪念碑

WORLD WAR II MENORIAL

纪念碑设计:

弗里德里克·弗洛里安

(Friedrich St.Florian)

建设年份:2001—2004年

地址:1964 Independence Avenue,SW

建筑类型:纪念性场所

二战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二战中陨落的国家英雄而建;在这场战争中,超过40万美国军人献出了生命。该纪念碑毗邻林肯纪念馆前的倒影池,设计师通过引进倒影池的池水来进行场地的水景设计。水从倒影池池东边界溢出后先是落入场地的喷水池,然后再沿着“自由之墙”(由4048颗金色星星装饰而成,一颗星代表100名在战争中牺牲的军人)倾泻而下。

纪念碑的设计是布杂学院派风格,由56根花岗石柱碑环场地南北两侧而成,分别代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前线战场。每根柱碑上刻着当时参战的州,柱上雕刻着橡树和小麦花圈,象征军、工、农三方的力量。直到今天,来二战纪念碑参观的游人中仍然可以看到不少二战时幸存的老兵在纪念碑前祭奠[19]

978-7-111-58919-8-Chapter01-65.jpg

△二战纪念碑前喷水池及柱碑

978-7-111-58919-8-Chapter01-66.jpg

△二战纪念碑前喷水池及柱碑

卡耐基图书馆

CARNEGIE LIBRARY

建筑设计:阿克曼和罗斯团队

(Ackerman & Ross)

建设年份:1901—1903年

地址:

801 K Street,NW

978-7-111-58919-8-Chapter01-67.jpg

978-7-111-58919-8-Chapter01-68.jpg

△卡耐基图书馆正面主入口(南立面)

978-7-111-58919-8-Chapter01-69.jpg

△卡耐基图书馆背面(北立面)

卡耐基图书馆[20]是老中央图书馆的前身,位于芒特弗农(Mount Vernon)广场的中心地带,是这个广场的地标建筑和视觉焦点。该图书馆由安德鲁·卡耐基(著名的美籍爱尔兰商人、慈善家,靠钢铁制造工业起家)资助建成,是1883—1929年期间建起来的几千座卡耐基图书馆中的一座。来自纽约的设计公司阿克曼和罗斯团队赢得了这座全城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的设计权,他们设计了一座三层高、以布杂学院派风格为主的古典建筑。建筑主入口位于整座建筑南立面的正中央,有三个并列的拱门,上方梁上刻有“科学、诗歌、历史”几个字。入口是整个建筑立面重点装饰的部分,布满了雕刻的饰带、天使雕塑和装饰性山墙。建筑延伸向东西侧的两翼立面则以拱形窗为主要立面特征。整个外立面由花岗石砌筑,雕刻和装饰均出自美籍法国雕刻家菲利普·马丁尼(Philip Martiny)之手。

卡耐基图书馆的前半生70多年都是作为华盛顿的中央公共图书馆来使用,直到图书馆空间日渐拥挤,有关方面不得不为中央公共图书馆另寻新家(MLK图书馆),之后这里便一直是华盛顿历史协会的办公场所,然而近年来仍有不少商家希望能通过商业手段让这栋百年历史老建筑焕发新生。

议会图书馆

LIBRARY OF

CONGRESS

建筑设计:

保罗·贝尔兹(Paul J.Pelz)

建设年份:1886—1897年

地址:

101 Independence Ave.SE

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

978-7-111-58919-8-Chapter01-70.jpg

△议会图书馆研究中心

978-7-111-58919-8-Chapter01-71.jpg

△议会图书馆正立面

978-7-111-58919-8-Chapter01-72.jpg

△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个人藏书展示专区

978-7-111-58919-8-Chapter01-73.jpg

△瑰丽奢华的室内装修、雕刻、天花

议会图书馆是美国国家级图书馆,它的藏书分别存放在位于国会山的三栋大楼以及弗吉尼亚州的一个藏书中心里。三栋建筑中最老的一栋位于国会大厦东侧,与最高法院相邻的托马斯·杰斐逊大楼,是议会图书馆中最有吸引力的建筑[21]

托马斯·杰斐逊大楼于1897年建成,耗时11年。大楼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为议会图书馆贡献良多的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他不仅在1802年通过立法亲自委任议会图书馆馆长和管理委员会,还在1815年该图书馆被大火焚毁大量藏书后贡献了六千多本自己的私人藏书。该大楼的设计为布杂学院派风格,顾名思义就是“所有风格的奢华杂交”。建筑外观装饰豪华繁复,墙面、开窗和屋檐都饰有包括肖像人头在内的精致雕塑和雕花。建筑正面的入口大台阶基座是一座名为“海神庭院”的雕塑喷泉,由雕塑家罗兰·贝利(Roland Hinton Perry)所作。而建筑的室内更是用大量的雕塑和绘画装饰雕砌得富丽堂皇、瑰丽奢华。主阅览室位于整栋建筑的正中央,通高的大厅,周边由八根大理石巨柱围成两层柱廊,柱廊顶部矗立着16尊男性雕像。巨大的穹顶覆盖于大厅之上,穹顶内天花的绘画由画家埃德文·布拉什菲尔德(Edwin Blashfield)所作,画面描述的是一位女性揭开无知的面纱去探寻智慧的过程,表达了人类的求知欲望。

马丁·路德·金图书馆

MLK LIBRARY

建筑设计: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建设年份:1969-1972年

地址:901 G Street,NW

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

978-7-111-58919-8-Chapter01-74.jpg

△马丁·路德·金图书馆(右)

978-7-111-58919-8-Chapter01-75.jpg

△图书馆立面细部构造

马丁·路德·金(MLK)图书馆是一座中央公共图书馆,为了纪念马丁·路德·金为人权所作出的贡献而以他的名字命名,该图书馆也是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的最后一栋建筑。密斯作为现代主义的大师和国际风格运动的领袖,一生都在寻求建立一套新的能反映现代建筑高效、简洁理念的风格体系,这些都可以概括为他自己的一句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坐落在华盛顿市中心老城区的MLK图书馆就像其他密斯设计的建筑一样,整体建筑是一个以钢架底座支撑而悬浮于地面之上的、由钢结构框架和大面积落地玻璃窗组成的简洁长方体,整个建筑与周边的老建筑群形成极大的反差。

MLK图书馆建于1972年,是中央公共图书馆的新大楼。建筑面积约37000平方米,共四层。就像大部分的现代主义建筑一样,建筑的核心筒(楼、电梯间)位于建筑正中央,平面开敞便于灵活布置各种功能空间和流线。大面积的落地窗让室内阳光充裕。首层是一个开敞的、四周都是玻璃的门厅。建筑的北侧和东侧部分则以砖墙勾勒出建筑的轮廓线,同时为建筑的后勤用房提供了视觉遮挡。由于出自大师之手,MLK图书馆在美国国家历史文物建筑榜和华盛顿历史建筑榜上赫赫有名。

978-7-111-58919-8-Chapter01-76.jpg

△图书馆沿街立面

盛顿地铁系统

DC METRO SYSTEM

地铁站设计:

哈利·威斯(Harry Weese)

设计年份:20世纪60年代

建设时间:1960—至今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25年建筑荣誉奖

978-7-111-58919-8-Chapter01-77.jpg

△华盛顿双轨道一层式地铁站

华盛顿有着发达的公交网络,大部分由AMTRACK负责运营,其中地铁系统的站点设计最能体现首都的特色:高冷稳重的野性主义拱顶,大部分站点形式风格高度统一。整个地铁系统横跨哥伦比亚特区、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三大地区,在全美日客流量仅次于纽约地铁系统。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芝加哥建筑师哈利·威斯(Harry Weese)为整个华盛顿区域的地铁站点设计了一套能运用在系统全部站点上的“模板”。于是今天人们可以看到,特区的地铁站大多带有符号性的混凝土拱顶。这些拱顶由带凹槽的预制混凝土板构成,照明装置设在凹槽中,通过灯光打到混凝土板表面产生的漫反射来进行照明,光线柔和适中,裸露的混凝土板在灯光映衬下特质更加凸显;而大刀阔斧的粗野主义设计手法,使得地铁站典雅大气中隐隐透出高冷、沉稳的气质,犹如华盛顿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22]

978-7-111-58919-8-Chapter01-78.jpg

△华盛顿地铁线路图

图片来源:www.wmata.com

978-7-111-58919-8-Chapter01-79.jpg

△单轨道两层式地铁站

联合车站

UNION STATION

建筑设计:

丹尼尔·伯纳姆

(Daniel H. Burnham)

建成时间:1908年

地址:50 Massachusetts Ave NE

建筑类型:公共交通枢纽

联合车站位于国家广场东北角三个街区以外的地方,从国会大厦步行过去不到10分钟,中间穿过一片公园。它是华盛顿众所周知最繁忙的车站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多条地铁线交汇的大型中转站点,更是地铁与州际火车换乘的公交枢纽站,年客流量达4000万人次[23]。联合车站正门面向国会山,站前广场“叶脉状”的巴洛克式古典欧洲花园的设计手法,是受了当时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车站正立面长达600英尺(183米),外观宏伟壮丽,用大理石和花岗石铺砌而成。建筑设计师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H.Burnham)和助手皮尔斯·安德森(Pierce Anderson)走的是古典主义路线,外部和立面设计主要参考君士坦丁凯旋门的风格。正门外立面上有六根柱子,每根柱子顶部都有一尊雕像,均以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雕像为蓝本设计;而室内则是参照了罗马戴克里先浴场的室内拱顶设计,装修繁复精致,拱顶由带凹槽的图案形状防火瓷砖砌成,凹面上以金箔涂之。联合车站历史上命运多舛,20世纪40年代曾一度辉煌,然而自1945年以后,由于二战日久失修,建筑逐渐衰落。1981年,大雨致使屋顶严重坍塌,导致建筑场地大面积关闭。同年,大规模修复工程陆续开展以挽救这栋历史文物的颓势,使得老车站重新焕发青春。最新一期的翻新工程在2016年完工,大面积拆除了原大厅内的咖啡馆,并把室内墙面全部刷成白色,也因此遭到了大规模的市民抗议,纷纷反对涂白的做法,认为这样违反了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

978-7-111-58919-8-Chapter01-80.jpg

△联合车站候车室内

978-7-111-58919-8-Chapter01-81.jpg

△联合车站候车室内外

[1]Berg,Scott W.,Grand Avenues:The Story of Pierre Charles L’Enfant,the French Visionary Who Designed Washington,DC.Vintage Books:New York,2008.

[2]https://washington.org/DC-information/washington-dc-history

[3]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官方网站:www.ncpc.gov

[4]《国家广场与纪念公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Mall & Memorial Parks Little-Known Fac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www.nps.gov/nationalmallplan/Documents/Media/NAMA%20Fact%20Sheet

[5]国会大厦官方网站 www.visitthecapitol.gov/

[6]国会大厦建筑介绍官方网站 www.aoc.gov/us-capitol-building

[7]白宫参观官方网站:www.whitehouse.gov

[8]www.whitehousemuseum.org/residence.htm

[9]最高法院官方网站:www.supremecourt.gov/about/buildingfeatures.aspx

[10]艺术及工业大楼官方网站:https://aib.si.edu/history/architecture

[11]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smithsonian-institution/

[12]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博物馆官方网站:https://nmaahc.si.edu/

[13]美国国家艺术馆官方网站:http://www.nga.gov/content/ngaweb/visit/tours-and-guides.html

[14]雕塑园官方网站:www.nga.gov/content/ngaweb/visit/sculpture-garden.html

[15]东馆官方网站:www.nga.gov/collection/20th_intro.shtm

[16]华盛顿纪念碑官方网站:www.nps.gov/wamo/index.htm

[17]林肯坐像由雕刻家丹尼尔 · 法兰克(Daniel Chester French)雕刻

[18]http://thewall-usa.com/

[19]二战纪念碑官方网站:www.wwiimemorial.com/

[20]旅游信息参考:www.eventsdc.com/venues/carnegielibrary.aspx

[21]议会图书馆官方网站:www.loc.gov/visit/

[22]华盛顿地铁建造过程:https://architectofthecapital.org/posts/2016/6/22/metro-under-construction

[23]联合车站官方网站:www.unionstationdc.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