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珽,字葛阆,号不退,云南姚安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因慕南齐文人孔稚圭,故又号稚圭先生、天台居士。
陶珽幼年时即聪明颖悟,志向不凡。时值李贽任姚安知府,便投李贽门下学习。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遂专心研究学问。曾寓居祖籍浙江,又到湖北麻城寻访李贽,在龙湖读书,造诣极深,时人誉为“龙湖高足弟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从此步入官场。先后担任过刑部四川司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辽东兵备道、武昌兵备道等职。为官七任,皆有政声。至崇祯初年,辞官回到姚安,修缮学馆、周恤民众、讲学论文、开拓城池、议编郡乘,于地方公益事业和学术活动多有贡献。其书法造诣极深,时人仰求,“虽片言只字,皆宝若拱璧”,以致“东南万里求书者络至”。据说,徐霞客游历姚安时,亦慕名前往求书。(www.xing528.com)
陶珽一生,著述很多,但他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还体现在整理古籍上。继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说郛》之后,陶珽编纂并刊印《续说郛》一书,共46卷,被誉为“三百年来,其书奇不可废,明人短书小说,仅籍是以传,则纂刻之功未可没也”。另一大贡献是刊印经书《径山藏》。他打破历代王朝对佛教经典的严格限制,注意辑录有关历史、地理、人物、掌故等方面史料,特别收入一些云南地方性著述,如《古庭语录》《竹宝集》《曹溪一滴》等,为后人保存许多珍贵史料,对云南古代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径山藏》刊印成书后,陶珽历尽艰辛带回云南,共有“正藏”1271册、“续藏”624册,大部分藏于昙华山,少量藏于妙峰寺,后移至姚安活佛寺。现珍藏于云南省图书馆,堪称“海内孤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