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姚安知府李贽:在楚雄史话中留下珍贵一页

姚安知府李贽:在楚雄史话中留下珍贵一页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有3年出任姚安知府,在楚雄州历史上留下了珍贵一页。明万历五年,李贽由南京刑部员外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官秩正四品。后世为追记他的功绩,将此桥易名为李贽桥,至今尚存。其弟子陶珽在姚安城东南隅青莲寺修建“李卓吾先生祠堂”并撰文以纪。民国《姚安县志》在评价李贽治姚时的功绩时说:“姚安以僻陋荒远之区,得此名贤,遗惠流泽,至今不灭。受人为传,志乘有光,山川增色矣!”

姚安知府李贽:在楚雄史话中留下珍贵一页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其一生坎坷,备受磨难,30岁时入官场,54岁后弃官为民,专事著述,是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有3年出任姚安知府,在楚雄州历史上留下了珍贵一页。

明万历五年(1577年),李贽由南京刑部员外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官秩正四品。就在他赴任之前,姚安地区发生一件大事:当地铁索箐一个名叫罗思的彝族率领彝民起事,攻府城、杀官吏,受到远近各族人民拥护,后遭巡抚、总兵数路围剿,死伤十分惨烈。劫后的姚安,面临“上官严刻,吏民多不安”的情形。李贽到任后,便在衙府大堂上题写了一副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由于已有思想基础和对现实社会清醒认识,李贽上任之后,对古称“蛮夷之地”的姚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松政策:“边方杂夷,法难尽执,日过一日,与军与夷共享太平足矣”;对民族上层人士则以礼相待,竭以至诚,“凡有一能,即为贤者”。其治姚三年,“自乃属、士民、胥吏、夷酋,无不化先生者”,“法令清简,不言而治”。期间,李贽为官清正,“俸钱常喜赎民劳”,“庙学颓圮,罄俸以营之;祀典缺废,殚力以致之”。当时姚州为洱海地区通向中原古道要冲,但连厂河“夏秋淫雨,洪流暴涨,舟楫难施,行者有漂没之患”。为此,李贽“捐资聚石为桥,利行旅,通往来,以垂永久”。后世为追记他的功绩,将此桥易名为李贽桥,至今尚存。李贽还注重培养人才,曾于姚安城南德丰寺开设三台书院,“日集生徒于堂下,授以经义,训以辞章, 日昃忘倦”,“簿书有隙,即与参论虚玄”。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和所作所为常与上司相抵触,因此屡受打击和排斥,境遇每况愈下。正如他在《又书使通州诗后》一文中写道:“吾之居哀牢,尽弃交游,独步万里,戚戚无欢,谁是谅我者?其时诸上官,又谁是不恶我者?”在万分悲愤中,李贽于万历八年(1580年)三月“谢簿书,封库存,携其家,竟自免归。”离别时,两袖清风,“囊中仅图书数卷”,“士民攀卧道间,车不得发”。曾先后游大理、鸡足、威楚、昆明等地,于万历九年秋离滇,取道巴蜀,过三峡,回到湖北黄安,与女儿一家相聚,从此开始他专心从事著书,倡导“异端”思想的新生活。(www.xing528.com)

李贽在姚期间,曾留下一些诗文,如《贺世袭高金宸膺奖序》《光明宫记》《龙山说》《青莲寺二首》等。在他走后,云南巡按刘维及蕃、臬两司将当时士绅名人对李贽的赠言编辑成一本《高尚册》,以彰其志。其弟子陶珽在姚安城东南隅青莲寺修建“李卓吾先生祠堂”并撰文以纪。民国《姚安县志》在评价李贽治姚时的功绩时说:“姚安以僻陋荒远之区,得此名贤,遗惠流泽,至今不灭。受人为传,志乘有光,山川增色矣!”时大理学者李元阳也赋诗赞道:“姚安太守古贤豪,倚剑青冥道独高;僧话不嫌参吏牍,俸钱常喜赎民劳;八风空影摇山岳,半夜歌声海涛;我欲从君问真谛,梅花霜月正萧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