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剧的发展与成就,楚雄史话

彝剧的发展与成就,楚雄史话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专家研究认为,这两个节目就是彝剧的萌芽。1958年,大姚县昙华乡业余彝剧团参加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演出了《半夜羊叫》,受到赞扬与肯定,并正式定名为彝剧。1984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成立楚雄彝剧团,该团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四大专业剧团之一。到目前为止,彝剧已创作出了60多个剧目。1962年6月,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剧团成立。“文革”期间,滇剧遭受破坏,1978年,滇剧团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演出活动。

彝剧的发展与成就,楚雄史话

彝族戏剧是彝族民间歌舞说唱并伴有动作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采用彝语、彝调,歌、舞、白相结合,内容多以反映当地彝人生活为主,是广大彝族人民业余创作和表演的独幕剧。它的音乐源自民歌、歌舞曲和器乐曲,表演动作采用“打歌”等民间歌舞的舞步和身段,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目前,楚雄州彝剧主要分布于大姚、永仁、双柏、禄丰、武定、南华等县彝族聚居区。

楚雄彝族从来就能歌善舞。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查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他一些长诗,就是以说唱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群众性场合,也常常喜欢以歌代言,进行赛歌、对歌,或者说“克智诗”斗智比识。至于“打跳”歌舞,更是各种集会少不了的活动。这些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无疑为彝剧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以来,大批内地汉族移民进入楚雄地区,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楚雄地区开始出现了滇剧、花灯等剧种。此后不久,在双柏县的彝族聚居区,一位名叫李二多的民间艺人,根据《毕摩经》中的一则故事,改编演出了二人说唱节目《阿左分家》,角色不固定,说彝语、唱彝调、跳彝舞,在羊皮鼓伴奏下,边舞边跳。稍后,在楚雄县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民间艺人创作演出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大王操兵》,虽然采用了一些戏曲形式,但演员说的是彝腔汉话,跳的是彝族舞蹈,反映的基本上是当时的彝族生活。这两次艺术上的探索实践,受到了彝族人民的欢迎,两个节目都被保存下来,一传数代。有专家研究认为,这两个节目就是彝剧的萌芽。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艺节目传入彝族地区,一些有文化的彝族青年受其影响,运用本民族中流行的民歌小调和“跳歌”形式编演文艺节目。1957年,大姚县昙华乡麻秆房俱乐部民办教师杨森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与神态,以《梅葛调》《过山调》《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编演了《谁是医生》《牧羊在林中》《狼来了》《半夜羊叫》等剧目。1958年,大姚县昙华乡业余彝剧团参加文化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演出了《半夜羊叫》,受到赞扬与肯定,并正式定名为彝剧。

彝剧在舞蹈、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表演者注意吸收别的戏剧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彝剧的艺术表现力。1984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成立楚雄彝剧团,该团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四大专业剧团之一。1985年,楚雄州彝剧团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戏剧汇演,演出了《银锁》《蔑独尼闹店》(后改为《闹店》)《跳歌场上》《春荡彝山》4个彝剧。其中《闹店》剧本,曾被《剧本》月刊刊出,并在全国的民族题材戏剧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银奖。《跳歌场上》《掌火人》《银锁》《曼么与玛若》《歌场两亲家》《查德恩塔》等一批彝剧分别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演出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奖和云南省现代戏创作剧目奖。到目前为止,彝剧已创作出了60多个剧目。彝剧这朵诞生在楚雄彝山的民族戏剧的鲜花,如千里彝山盛开不败的马樱花,越开越艳。2000年后,以《慕勒祭爹》《真假乡长》为代表的小彝剧,前者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剧目一等奖,后者获得“全国小品小戏群星奖”金奖。大型彝剧《铜鼓祭》《咪依鲁》《臧金贵》《杨善洲》《疯娘》在全省新剧节目展演的舞台上获得了成功,小彝剧《摩托声声》《喝三秒》《桃花红·梨花白》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不仅把彝剧推向了全省、全国的舞台,而且还填补了彝剧在全国奖项中的空白,在彝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彝剧发源地之一的大姚县组织昙华乡、三台乡彝剧骨干和代表人物创办业余彝剧团,成立彝剧传习所、彝剧陈列馆,举办传承人骨干培训班,进行彝剧展演活动,为彝剧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www.xing528.com)

楚雄滇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滇剧团杨晓军调查显示,滇剧流入楚雄,大约在清同治年间,据1952年调查,除11个县城(含禄劝县)有滇剧票友班社之外,当时楚雄县的子午、新街、以口夸村;姚安县弥兴、白塔;元谋县的猴街;禄丰县的中兴井、元永井、黒井、琅井、广通、一平浪;双柏等地都有滇剧业余组织。此前,滇剧只为一些爱好者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后,有滇剧“玩友”倡议成立业余滇剧班社组织,“楚雄地方滇剧玩友”诞生(1927年后命名为“共乐社”)。解放初期,楚雄共乐社与春乐社两个业余玩友组织,基本是处于不活动的状态。1951年,两社合并成立“楚雄民间艺人联谊会”(后改为“楚雄县业余剧团” ) 。 1956年楚雄专区剧团成立,标志着楚雄滇剧正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剧团1959年参加了全省艺术节目会演、1960年参加了全省滇剧青年演员会演。1962年6月,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剧团成立。1964年全省现代戏观摩演出会演、滇中南艺术节,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文革”期间,滇剧遭受破坏,1978年,滇剧团恢复工作,逐步开展演出活动。2000年原楚雄州滇剧团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后与原州歌舞团、彝剧团、怀象剧场、文艺培训中心、艺术研究室合并成立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

回眸历史,楚雄滇剧艺人和班社组织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楚雄文艺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楚雄峨碌、雁峰、凤山、虎埠、鹿城等小学教师和伪县党部职员联合募捐演出自编新剧《戒烟》《送子从军》等,共乐社玩友演出传统滇剧《十美图》《财神图》《鸳鸯谱》《三凝计》《战宛城》等剧,捐款上万元(滇币)。 1936年3月18日,元永井“龙神会”,楚雄共乐社的成员和外地的艺人一道,为肖克同志和红六军团的其他首长演出《捉放曹》《拾黄金》《小放牛》等剧目。1939年春,为抗日救亡动员大会演出,1939年春季,在楚雄中学召开的“抗日救国宣传动员大会”,楚雄滇剧业余组织“共乐社”的全体玩友应邀参加。1951年,为了配合抗美援朝运动,楚雄滇剧的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活报滇剧《活捉杜鲁门》开演,轰动了整个楚雄城区。1953年“楚雄县业余剧团”相继排演了《双合印》《红娘子》《蝴蝶杯》《孙宾与庞涓》《孔雀东南飞》《黑旋风李逵》《甘露寺》《秦香莲》《白蛇传》《四进士》《葛麻》等新编和整理过的传统剧目。1958年,为双柏县全国卫生现场会、牟定县全国炼铜现场会作过演出。曾为陈毅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水利部长钱正英、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等领导人演出过。

近年来,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滇剧团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新创、编、移植的历史剧和现代戏,既保持滇剧的风格,又大胆创新,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剧团共创作、改编、移植大、小滇剧、花灯小戏、话剧小品、舞蹈100余个。大型现代滇剧《古镇寒梅》荣获第十一届滇中南艺术节“综合二等奖”,云南省第二届滇剧花灯艺术周“大型剧目三等奖”。2011年5月,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滇剧团打造的新编滇剧《跑官记》荣获云南省新剧节目调演“银奖”,该殊荣也是楚雄滇剧有史以来在云南专业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集体)。剧团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演出足迹遍及全州十县(市),观众达30多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