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南亚铜鼓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发现

东南亚铜鼓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发现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楚雄万家坝铜鼓的发掘出土,以及以此地为中心之一的滇中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青铜器文化的初步展示,令世人耳目一新。)在晚期东山铜鼓向东南亚扩散,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铜鼓都不同程度受到越南东山铜鼓的影响,使铜鼓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东南亚古老民族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铜鼓文化已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以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产物。

东南亚铜鼓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发现

1975年桃花水涨的季节,楚雄万家坝的一个农民在自家地里挖出了一件青铜器,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5月,云南省文物工作队通过充分的准备,划定区域开始试发掘万家坝的一座古墓。预想不到的是,这一座古墓竟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墓。同年10月至1976年1月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3300平方米,共发掘古墓葬79座,其中大墓13座、小墓66座,出土随葬品1245件,其中以青铜器居多,共1002件,其余有陶、木、玉石玛瑙琥珀绿松石等。经测定墓葬年代分为两类,Ⅰ类墓45座,时代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其中23号墓年代为公元前690年左右;Ⅱ类墓34座,相当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珍贵的是5件铜鼓,其中M1出土铜鼓1面、M23出土4面。M23出土的4面鼓两两相对,排列成平行的两组,鼓上置长条形木板两条,棺置于木板上。5面鼓出土时鼓面朝下。

这对于楚雄、对于云南,乃至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考古学界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万家坝铜鼓和古墓群的发现,震惊中外,各路专家云集,对这一古代文化奇观和文物瑰宝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和测定。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万家坝两座古墓,其建造年代一座为公元前400年,另一座为公元前690年。所出土的万家坝铜鼓被视为世界迄今所知确切年代最早的铜鼓。

铜鼓的由来,考古界众说纷纭。先后出现过革鼓说、铜釜说、象脚鼓说、錞于说、木臼说等不同说法。一种看法认为铜鼓是由一种被称为錞于的乐器演变来的,因为铜鼓和錞于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是一头有面,中空无底,用铜铸成。另一种看法认为,铜鼓是由皮鼓演变而来。清代李调元在所著《南越笔记》中说:“南方多雨,皮鼓容易受潮,就改铸成铜鼓。” 1932年,法国人戈鹭波在《金属鼓的起源与传播》一文中,根据越南近代少数民族中使用的一种皮鼓,经常放在藤制的笼形鼓架上,铜鼓鼓面和胸部就像扁形的皮鼓,腰部和足部就像笼形鼓架,因此认为铜鼓是仿照这种皮鼓制作的。这些看法都缺乏实物依据,很难成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人们将关于中国境内铜鼓的视野从岭南移向云南和滇中地区的时候,此前人们种种关于铜鼓的认识开始动摇了。特别是楚雄万家坝铜鼓的发掘出土,以及以此地为中心之一的滇中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青铜器文化的初步展示,令世人耳目一新。如果说从中国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开始,到东南亚地区的越南、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区域,其先后出土的铜鼓都同出一源,那么,共有的源头当然就是楚雄万家坝。万家坝铜鼓是世界铜鼓之源。

万家坝的两座古墓,从公元前690年到公元前400年,距今2500~2800年。这也就意味着,从春秋中后期到战国初期,楚雄乃至整个滇中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生产力水平,已经能够同当时内地的很多区域相比较了。不但如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以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所体现的内涵,似乎更值得我们留意。从万家坝铜鼓的纹饰、造型到与之相伴而生的其他青铜器的门类特征,正是我们认识当时滇中地区社会形态的一个窗口。在那样的时代,楚雄地区的民族分布、地域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等历史文化要素,通过我们对铜鼓文化的研究,也就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两千七百年过去了,铜鼓在产生之初是青铜器中的一员,但从其产生开始,到其发展传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古代精神的一种产物。就这样的产物,其本身蕴涵着千变万化的知识。(www.xing528.com)

同样关于铜鼓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器物研究”进入文化人类学家的视野,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铜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蒋廷瑜、廖明君两位学者是国内有名的铜鼓文化专家,他们在《铜鼓文化》中对铜鼓的发展历程作了精辟的概括:“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铜鼓有其发生、发展的历程,它的用途也由单一用途逐渐发展到多种用途。铜鼓是从铜釜演化而来,原本是炊煮器皿,因为敲奏,才兼有乐器功能。然后从炊具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乐器,才具有打击乐器的特色。因其响度大,传声远,也适用于指挥军队作战,或作为传递讯息的工具。后来,铜鼓不但能传递人间信息,也能沟通人与神之间的联系,祭祀活动离不开它,因而又是神器。而在古代,能主持祭祀和指挥军阵的,一般都是民族或部族的首领,因此铜鼓也就成为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

万家坝铜鼓作为世界铜鼓源头,其在传播过程中在滇池地区找到最适合的土壤,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衍化出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石寨山型铜鼓使铜鼓艺术走向了成熟,创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铜鼓文化。而在铜鼓的成熟早期,越南东山铜鼓与石寨山型铜鼓并行发展,但东山铜鼓有着茂盛繁衍能力,并不像石寨山型铜鼓那样于公元前后消失,而是继续发展,同时回过头来影响中国境内的铜鼓,产生了后世繁盛的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晚期到12世纪的北宋时期。流行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流域一带。)在晚期东山铜鼓向东南亚扩散,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铜鼓都不同程度受到越南东山铜鼓的影响,使铜鼓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东南亚古老民族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万家坝型铜鼓

万家坝铜鼓从产生到广泛传播,其所积淀的文化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文化含义。铜鼓文化已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以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