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魏六朝地记文体研究:展现山脉、河流内涵

汉魏六朝地记文体研究:展现山脉、河流内涵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学视野下的山脉认知和记述魏晋地记中的山水,确切地说是山脉、河流。作为地理书,此时之记,为记山脉、河流之象,本不为专门描摹形态以传达美感和情趣。六朝众多地记作品中观察山脉、河流的视角、语言体式的一致性,展现了当时对山水认知的知识架构和语言体式的基本定型。如山谦之的《吴兴记》:“于潜县北有天目山,极高险,县长远,与宣城、怀安,并分山为界。”记述水脉的源流变化、与郡县各城之关系、山水之合流之势。

汉魏六朝地记文体研究:展现山脉、河流内涵

认知和描述的区别在于,认知是基于对事物知识要素的描述之上,而描述可以仅仅是对事物某一项知识要素的详细刻画。那么如何去掌握一山、一水?魏晋时,在大量州郡地记作品中开始集中展现对山脉、河流的认知和语言把握。考察六朝地记中对于山脉河流认知的要素,往往能够看出魏晋时期对山水认知的一般知识。

(1)地学视野下的山脉认知和记述

魏晋地记中的山水,确切地说是山脉、河流。作为地理书,此时之记,为记山脉、河流之象,本不为专门描摹形态以传达美感和情趣。六朝众多地记作品中观察山脉、河流的视角、语言体式的一致性,展现了当时对山水认知的知识架构和语言体式的基本定型。

关于一山之认知,须记述山脉处于郡县的位置。如李膺《益州记》:“玉垒山,在沉黎郡,去蜀城南八百里,在县西北二十九里。”[3]又须明了山脉与不同郡县的交界处。如山谦之的《吴兴记》:“于潜县北有天目山,极高险,县长远,与宣城、怀安,并分山为界。”[4]

记述山与水的源头关系、空间方位关系。如《上党记》:“(谷远)有羊头山,沁水所出”;“(屯留)有鹿谷山,浊漳所出”[5]。《吴记》:“谷水出吴小湖,迳由卷县故城下。”[6]

记述山体特征。在记述方法上,以里数为量度,从山高与周回两个角度描述。如盛弘之的《荆州记》:“(章山)山高三十丈,周回百余里”;《秦州记》:“仇池山,……上广百顷,下周数十里,高二十余里”[7];《京邦记》:“覆舟山,周回二十许里”[8];李膺的《益州记》:“县西南有铜官山。阔八丈,高出众峰”[9];杨佺期的《洛阳记》:“北山连岭,修亘四百余里”[10];等等。

记述山上物象之种种形态,然后才能随物赋形进行描述。山体的相关形貌有岩、洞、穴、涧、石室、嶂等。如南朝佚名的《长沙志》,其中写:“衡山,轩翔耸拔,九千余丈,尊卑差次七十二峰。岩洞、溪涧、泉石之胜,交错于中,又有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六源、八洞、九井、三穿、三漏。此最著者七十二峰,最大者五:芙蓉、紫盖、石禀、天柱、祝融,而祝融最高。”[11]记载一山之物产。佚名的《永世记》:“县南百余里铁山,广轮二百余里,山出铁。”[12]山谦之的《吴兴记》:“乌程县北垄山,有紫石英,甚光明,但小黑。”[13]在于介绍一山之所有。

写山,须有山体形貌描写。第一,山体因其形貌而得名,故有形貌描述。如李膺的《益州记》:“犁刃山,长八里,高出众峰,形如铧刃”,“(龙盘)山,土色黄,盘回有龙形,故曰龙盘山”[14];《会稽地志》:“新妇岩,山北临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颇似新妇首饰,故曰新妇岩”[15];第二,具体的山貌描写。因南方山脉典型的地域特征,在描写中更多传达其高峻之势和岩石色彩。如郭仲产的《南雍州记》:“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山高陇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极,干霄出雾”[16];盛弘之的《荆州记》:“九疑山盘基数郡之界,连峰接岫,竞远争高,含霞卷雾,分天隔日”[17];荀伯子的《临川记》:“山北有五老峰,于庐山最为峻极,横隐苍穹,积石岩巉,迥压彭蠡”[18];等等。描写岩石之色的,如王韶之的《南康记》:“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大风雨后,天澄气清,闻弦管声”[19];萧子开的《建安记》:“武夷山,……岩石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邓德明的《南康记》:“赤石山,大石连耸,粲若舒霞”[20];等等。

关于山貌的描写,还涉及地理特征,比如在大量地记中,都提到溶洞、石钟乳等地貌特征。王韶之的《始兴记》记华南中宿县(今广东清远县北)“有双峡,横峦交枕,绝崖岝崿”,“梁、险二水口下游,有浈阳峡,长二十余里,山巅纡郁,丛流曲勃”[21]。地理学者揭示这些描述涉及“岩溶地貌区的山高、谷深、壁立、流急曲折等大地貌特征,以及岩洞洞穴、钟乳等微地貌特征”[22],但是在记中并不直接用专业术语,而只是形貌描述,这是由记体以象为主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

写山,又须记述围绕一山所发生的人文事迹。如《吴兴记》:“于潜县西二里有岝山,有绝壁高三十许丈,谢安尝登之临壁垂足曰:伯昏无人,何以过是。当时称以为难。”[23]《齐记》:“蹲狗山,山极灵,刘宠微时途由此,石犬吠之,后为太尉。”[24]《吴会分地记》:“六出山者,勾践于此山铸铜,铜不铄,则埋之。上生马棰,勾践遣使取徙于南社种之,饰治以为棰,献之于吴王。”[25]山不足以成名,而由人彰,则必然是山川认知和记述的内容之一。

(2)地学视野下的水体认知和记述

总记一州之水。《关中记》:“关中有泾、渭、灞、浐、酆、鄗、漆、沮之水”;《齐记》:“(益都县尧山)南有二水,名东西丹水也”[26];《吴郡记》:“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27];《三吴郡国志》同样也有记载:“太湖边有游湖、草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湖”[28];庾仲雍的《荆州记》:“巴楚有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今谓之巫峡、秭归峡、归乡峡”[29];《浔阳记》:“九江,一曰乌白江,二曰蚌江,三曰乌江,四曰嘉靡江,曰五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30];等等。(www.xing528.com)

记述水脉的源流变化、与郡县各城之关系、山水之合流之势。谯周的《三巴记》:“阆、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陵,曲折三回,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即此水也”[31];《荆州记》:“江出岷山,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在益州建宁漏江县。潜行地底数里,至楚都遂广十里”[32];佚名的《吴都记》:“松江东泻海口,名曰扈渎”[33];山谦之的《吴兴记》:“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34];郑辑之的《永嘉记》:“瓯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35];宋段国的《沙州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36];《湘州记》:“靳江在新东县西八里,水出衡山县界紫嘉山,东流入湘江二百八十里”[37];等等。

记述各种水貌特征。首先须认知河、泉、堰、河、溪、池、盐池、涧、温泉等不同体貌,然后才能有不同的记述内容和方法。如泉水,则关心其水质之清浊、甘美,而堰、池则需特别记述其功用。《三秦记》:“泾渭合流,三百里清浊不杂。”[38]《上党记》:“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俱甘美,呼为神农井。”[39]阮升之的《南兖州记》:“舆浦,朝夕恒于浊,一朝清澈,太守范邈表以为瑞。”[40]写池,则言其周回、形状。《巴蜀异物志》:“有大泽,水周二百余里。水乍深广,乍浅狭,似如倒池,故俗云滇池。”[41]《洛阳记》:“河东盐池长七十里,广七里。水气紫色,有别御盐。”[42]堰、塘为人工所造,故多记何人修筑和修葺之事。如《吴兴山墟名》“蠡塘,昔越相范蠡所筑”“荆塘,汉荆王贾所筑”[43]等。

对水貌特征的记述,往往涉及水的物理现象,如潮泉相通、水泉相通这一现象。《浔阳记》:“水常深尺余,朝夕辄有涌泉溢出,如潮水,时刻不差,朔望尤大,号为潮泉,常如沸汤”,“鸡笼山下有水涌出如潮,晷刻不差,朔望尤大”;“龙窟有深潭,有人于此水边洗铜碗,忽浪起水长,便失碗。此人后见此碗置城里井边”[44];等等。

记述围绕一水所发生的人文事迹。《齐地记》:“(巨洋水)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布于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45];《三齐略记》:“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宁戚饭牛而歌曰:康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谷布单衣裁至骭,清朝饭牛至夜半。黄犊上坡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46];等等。

记述水中物产。《娄地记》:“娄门东南有华墩,陂中生千叶莲花。其荷与众莲荷无异,菡萏色白,岂佛经所载者也”[47];《宜都山川记》:“佷山县东有温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云气。百病久疾,入水多愈”[48];等等。

记述水利,诸如灌田、酿酒、制盐等水体功能。《齐地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49];《武昌记》:“武昌长湖通江,夏有水,冬则涸,于时靡所产植。陶太尉立塘,以遏水于此,常自不竭。因取琅邪郡隔湖鱼菱,以着湖内”[50];《南兖州记》:“南兖州,地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县人以渔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千计。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51];《湘州记》:“湘州临水县有酃湖。取水为酒,名曰酃酒”[52];等等。

地记中也略有关于水的形象描写。《南越志》:“海安县南有小水,南注乎海。极目沧屿,渺望溟波”[53];萧世诚的《荆南志》:“高沙湖,在枚回洲上。翠泽平皛,水陆弥旷,芰荷殷生,鳞羽滋阜”[54];等等。

地记中关于山、水、云、雨、风、雾,以及具有光影声色的山水本身,其在地记中,是作为自然物象而存在,而正因其为存在本身,这一内容为后来的山水文学描写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没有细致的地记,就没有丰富的文学话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参看第二章第三节“以记述为核心的文体表达”。

山水记中的认识要素

州郡地记创作,从汉代辛氏的《三秦记》开始,至于南朝时期的繁盛,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对于山水的记述都遵循着共同的文体内容和文体形式,标志着汉魏六朝时期对山水认知范型的成熟。此时山水的内涵为山川、河流,虽略有形态描写,但其关注的核心并非山水本身的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