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杂史类笔记
《三秦记》:“汉昭帝母钩弋夫人,手拳而国色,世人藏钩起于此。”
《邺中记》:“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甚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自作饮食祠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到来年九月九日始熟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2)州郡地记
《临海记》:“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南岳记》:“其山西曲水坛,水从石上行,士女临河坛,三月三日所逍遥处。”
《荆州记》:“父老传言,(屈)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
州郡地记主要在于存地理物象,并不对风俗行为做具体的介绍。魏晋时期,州郡地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记述体式,即以地理物象为记述对象,总括所有关于这一地理物象的自然与人文事象,它的主体是地理。在州郡地记中,对于岁时风俗没有直接的记载,因此从记录传统的继承上看,其本身并没有对《荆楚岁时记》的生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以地域为分类的地方杂史类笔记如《三秦记》《邺中记》《西京杂记》等,虽然在命名上和地记非常相似,但是它和纯粹描述地理的州郡地记不同,它以一地为记述对象,总括一地所有的事象。因此,岁时风俗在地方杂史类著作中,是作为认知一地文化的一种角度得以记载。
这种地域意识下对岁时风俗的记载,是以客观的身份形式进行介绍,有源头有辨析,并描述当时人的各种岁时行为。这和《荆楚岁时记》中完全以行为物象为核心的记述方式不尽相同。
(3)风土记
魏晋时的风土记,最早全面描写各种信仰风俗和岁时行为。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是目前所见最多记载岁时风俗的书。
《阳羡风土记》:“蜀之风俗,岁晚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阳羡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阳羡风土记》:“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阳羡风土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彄。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彄,分二曹以较胜负。”
《荆楚岁时记》:“俗有藏钩戏,起钩弋夫人。俗云此戏令人生离,有物忌之家,废不修也。”
《阳羡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
《荆楚岁时记》:“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阳羡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
《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
《阳羡风土记》:“九月九曰,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从记述体式上看,风土类文献和《荆楚岁时记》的记述体式最为相似。明代祈承爜的《澹生堂藏书目》就将《荆楚岁时记》归为“风土类”。但是这两者又不尽相同,如最后一例,在《荆楚岁时记》中以连续的动词形成一种表达方式“佩、食、饮”,然后写其目的,其中存在着一种认知范型。而风土记中的记载,在形式上更为零散,内容广泛。明代陶宗仪《说郛三种》所存《阳羡风土记》的辑本中还包括岁时、地理、庙会、特产、居处等,甚至一些记述内容也不相同,如其中“律中无射而数九”之类的记载,在《荆楚岁时记》中未出现任何一例。唐宋之后,所出现的各种风土记如《桂林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等,对岁时风俗的记载也延续了这种零散、广泛的行文样态。
【注释】
[1]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9.
[2]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1.
[3][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5.
[4]陈刚.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97.
[5][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40.
[6]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4.
[7]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475.
[8]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529.
[9][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1274.
[10]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20.
[11]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6.
[12]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8.
[13]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12.
[14]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78.
[15]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2.
[16]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16.
[17]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6.
[18]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72.
[19]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86.
[20]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82.(www.xing528.com)
[21]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5.
[22]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16.
[23]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1.
[24]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82.
[25]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5.
[26]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95.
[27]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5.
[28]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72.
[29]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11.
[30]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78,179.
[31]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12.
[32]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7.
[33]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2.
[34]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1.
[35][宋]王应麟.翁注困学纪闻[M].[清]翁元圻,等注.台北:世界书局,1962:543.
[36]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94.
[37]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04.
[38]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25.
[39]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87.
[40][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33.
[41]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83.
[42]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70.
[43]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83.
[44]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76.
[45]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10,218.
[46]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11.
[47]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00.
[48]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2.
[49]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434.
[50]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54.
[51]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94.
[52]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41.
[5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59.
[54]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16.
[55]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89.
[56]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73.
[57]王昕.论六朝地记与志怪“小说”——以洞窟故事为中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50(2)119-128.
[58][日]小川环树.论中国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
[59]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2.
[60]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39.
[61]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2.
[62][唐]徐坚.初学记:卷五[M].清光绪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本.
[64]李道和.荆楚岁时记的撰述、文本及其文化背景[M].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所.新国学:第7卷.成都:巴蜀书社,1999:41.
[65]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所.新国学:第7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9:41.
[67][晋]杜预.春秋左传正义[M].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68][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897.
[69][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