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造像技艺的传承模式

传统造像技艺的传承模式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而,技艺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家学相继为传承方式,包括父带子、兄带弟、师带徒等。所谓“艺不外传”、“艺不传女”、“艺有秘诀”等以家庭模式为核心的传艺观念,构成了以言传和物传为手段的传承模式。在这样一种传承模式之下,中国传统艺术的传艺之法别具特色,概括起来可分为几个方面:1,学习技法,务求其熟。中国传统技艺的学习,讲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讲求“眼到心到,心到手到”。

传统艺术的目的在于传播。它的形象无论是意象的还是符号化的,其本身就已是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展示与传达需要有足够的技能和方法。传统造型艺术更是如此,那些风格样式的继承与创新,繁复与简约,流派与个性,甚至性情与人格,都与技巧的获取、扬弃、改进有关。

古代艺术品的生产者都是属于王室或官府手工作坊的“百工”,尽管后来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入及发展造就了无数伟大的工匠,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技艺可以世代相传,但不能改行从事其它职业。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关系,使得古代的艺术行为大多成为局限在家族血缘关系范围内的“世袭”,技艺的交流自然也就局限在家庭小单元之中。作为掌握手工技艺的工匠来说,他们既是设计者又是生产者,还有可能是经营者,工艺技术的标准掌握在所谓的家长之手。从而,技艺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家学相继为传承方式,包括父带子、兄带弟、师带徒等。所谓“艺不外传”、“艺不传女”、“艺有秘诀”等以家庭模式为核心的传艺观念,构成了以言传和物传为手段的传承模式。

言传对于古时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又识字不多的接受者来说,是工艺技能传授的主要手段。由于一些技术性的经验不便采用文字方式记录和传授,技艺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原始的、朴素的方式将一些工艺技术的规律、经验介绍给对方,所以往往采用的都是一些借物达意的顺口溜式的口诀。在这些口诀中,既没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语,也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更多的是将复杂的事物单纯化、单纯的事物规律化的创造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总结。它积淀着数代人对这种技术性特征的审美和技术审定能力,它的表达往往以一当十、一针见血。使接受者能够在主观意识的驱使下更直观的认识事物,达到再创造的目的。流传下来的“画诀”、“塑诀”,普遍都具有强烈的概括综合性,包括了诸多方面的内容。有关于形象塑造的,如“坐看五、立看七、若要笑,眉弯嘴翘、若要怒,眉锁眼拱鼻努张、文人一根丁,武人一张弓”等。有关于色彩搭配的,如“红间黄,秋叶堕、红间绿,花团簇、粉间黄,胜增光”等。也有关于不同材料技术操作规范的,如“削刻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等。这种程式化、规范化的技艺口诀通俗易懂,流畅易记,操作性特征明显,强调的是技艺的关键要领。

物传是一种通过实物使接受者直接受益的传承形式,强调以样谱为媒介进行传承,例如,一种造型模式、一本画谱、一些传世实物等。这些有的是集体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更有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变化而来的,虽然来源不一,但为古代艺人们提供了清晰明了的典范。这些经过几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造所形成的摹本,是工艺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和实际功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经验积累,它可突破家庭、地域甚至时代的局限,以实物的形象传达,为从艺者提供直接临摹和再创造的对象,使之从中获得直观的信息,并运用到自己的工艺制作中。同时,也使一些技术制作程式甚至包括艺术风格都被后代所继承。

在这样一种传承模式之下,中国传统艺术的传艺之法别具特色,概括起来可分为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学习技法,务求其熟。什么是熟?是不假思索的自然流露。中国传统技艺的学习,讲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讲求“眼到心到,心到手到”。它要求书者先要能书,画者先要能画,刻者先要知石性、木性,塑者要先知土性而后制;强调的是经验的积累和对材料熟练的掌控,有着“不入其门,不知其事”的说法;讲求的是要通过实践打下扎实的根底,轻视的是坐而论道,却空言其道。

2,掌握技艺,悟字当头。对于技艺的掌握,一方面强调对技术规范的高度把握能力,而另一方面又极其强调悟性,讲求对固有的技艺实践或传世佳作进行深深的思考和慢慢的体味,讲求不能空思无由,无边妄想,脱离规律;也不能呆思傻想,陷于技艺经验;不怕悟而生幻,但求幻想成真。

3,运用技艺,要在其用。再好的技术也要灵活有效地运用,再高的悟性,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予以体现。技是死的,是框架,要以技入手,以灵活运用为追求,否则,技终归不过是技而已。正如学习拳法,虽强调一招一式,但上阵杀敌却须随机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