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及挑战

留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及挑战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压力是不少留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冯友兰留学期间,由于国内局势动荡,留学生的经费常常不能保证。林语堂的留学生活就伴随着一丝困窘与甜蜜。除了生活上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课程学习对留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与此同时,远在海外的留学生依然无法摆脱身份带来的一些尴尬与不便。

背上行囊,带着师长亲友的祝福和嘱托,登上跨洋的轮船,也意味着留学的考验刚刚开始,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语言是需要面对的第一关。经过在国内的考试准备,他们自然都通过了外文的测试,但真正学习生活要求的语言,对一个外国留学生来说总是有各式各样的困难的。

蒋梦麟初到美国时,就感觉自己简直是半盲、半聋、半哑的。为了克服第一重阅读方面的障碍,他特地请了加大的同学来补习英文,每天早晨读《旧金山纪事报》,另外订一份《展望》周刊作为精读材料。《韦氏大学字典》也不离手,碰到稍有疑问的字就打开字典来查。经过四个月的不断努力,头一重障碍总算大致克服了。第二重障碍就比较麻烦,教授讲课因为有系统,语调比较慢,发音也清晰,还比较容易懂。而要听懂日常谈话就着实不易了,日常谈话范围广泛,又有五花八门的观念,要抓住谈话的线索就颇为不易。说更是困难,他第一次去学校附近的书店买植物学教材,说了半天店员听不懂。后来他只好用手指指书架上那本书,店员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就因为植物学英文单词(botany)的重音念在第二音节上,结果半天店员听不明白。

语言之外,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各种现实的难处。经济压力是不少留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马寅初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去餐馆洗盘子赚钱,以负担自己的费用。后来他还不得不跑去码头当搬运工人以养活自己。冯友兰留学期间,由于国内局势动荡,留学生的经费常常不能保证。为了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冯友兰也在一家饭馆打工,后来他又有个机会为人翻译赚取收入,由于杜威的照顾,他还得到了在图书馆管理中国报纸的闲差,有了三份收入,他最终完成了学业。费孝通留学英国期间,他导师为让他接触英国学术圈,特地把他介绍到朋友太太家寄住,然而这份好心却给费孝通平添了很多烦恼。这位有钱的遗孀出身贵族家庭,讲究也不少,为了让费孝通“英国化”,平时请客喝茶总会招呼他一起来。有一次去她娘家的乡间别墅,也要带他一起。听说那里吃晚饭要换礼服的费孝通托故不去,让太太很生气,也让费孝通觉得尴尬,后来他总算托词经济问题摆脱了这份“好意”。林语堂的留学生活就伴随着一丝困窘与甜蜜。他和新婚妻子共同前往美国,可是那本不丰裕的奖学金不够两个人用,他们在一起节衣缩食勉力支撑。然而妻子突然患病几乎花掉他们所有积蓄,最窘迫时,林语堂不得不买一罐麦片天天吃。实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妻子跟娘家要过钱,而他则鼓起勇气写信向经济也不富裕的胡适借钱。

饮食对于不少留学生也是个现实的困难。梁实秋留学期间在房东太太家搭伙,本来就不习惯美国的饮食,再加上房东太太厨艺不精,做的东西又少又难吃,让20岁出头正值胃口好、饭量大年纪的梁实秋痛苦不已。她家的午饭和晚饭简单得可怜。午饭只有两片冷面包外加一点点肉菜,晚饭只比午饭多一道点心,有时候会添一盘汤,饥肠辘辘的梁实秋有时只好溜出去买汉堡包充饥。

除了生活上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课程学习对留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就属席明纳(Seminar)了,这是欧洲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家在讨论室里围坐一起,导师通常只是主持,事先安排一两个主要发言人,大家便开始讨论交流,或是关于遇到的困难,或是研究心得,经过讨论受到启发,回去继续工作,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很有个人特色,可是也苦了留学生。初次参加讨论会的费孝通连话都听不懂,那些学生带着世界各地口音的英语,又是即兴发言,还涉及很多地理知识,让他完全不知所云。口语上的缺陷也使他难以加入讨论中。不过这样的训练确实很有益,平时只能读到知识的成果,而这个过程让人看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费孝通也逐渐在席明纳的烟雾中喷出了人类学的味道。

与此同时,远在海外的留学生依然无法摆脱身份带来的一些尴尬与不便。百年前的中国,仍是西方世界眼中的“异类”,顶着“赔款生”“东亚病夫”名头的中国留学生受到的歧视与不公正待遇可想而知,而这些也反过来推动了他们奋发图强,一面为祖国的荣誉辩护,一面更加投入学习以期回来后发挥自己的作用,改造这个古老国家的命运。钱学森留学时曾有美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当着他面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男人抽鸦片,女人裹脚。钱学森对此的回应是,他立下战书: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比谁的成绩好?这份自信让那个学生哑口无言。[5]

这样的故事许多当时的留学生都经历过,但困难歧视并没有打倒他们,更让人称道的是,他们勇敢地站出来,通过演讲、辩论、组织社团等形式积极向当地人宣传中国的文化,把中国的故事告诉世界,展现中国人的积极形象,身体力行地展示大国国民的风范。胡适留美期间,正值国内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作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共和国,引起了美国各地社区和人民的浓厚兴趣,校园内外对中国政府这一问题的演讲都有极大需要。胡适便受托向美国听众讲演中国革命和共和政府,也为他一生的公共讲演打下基础。

当他们学成归国后,不少人回忆起留学对于他们学术人生的积淀和改变,确实觉得收获良多。留学不仅提供了专业知识上的前沿理论,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从前的材料。李济在攻读人类学博士时,着眼于对中国的民族分析。他从图书馆的藏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手,从中国各地城墙中看到“族群”的演化,又结合传教士们关于现代少数民族分布、沿革等方面的记录,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中挖掘到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迁移的材料,最终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他的研究成果也被认为是“中国民族之科学研究第一部著作”。社会学家费孝通则利用他对于家乡的资料和生产生活实践的一手材料开展中国农村调研,写出了《江村经济》这一开拓性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研究必读的第一本书。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哈佛求学期间对建筑史研究着迷,他立志研究东方建筑。从传统中寻找资源,他从李诫的《营造法式》入手,遍搜图书馆相关的资料,以他在建筑系所学的理论对中国建筑史进行梳理,而这也奠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应该说,正是这种学科的专业化训练使他们具有了一种新的科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发掘历史上的问题,这本身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术训练;而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志向又推动他们将研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在一起,这两者的结合促成他们做出独特而有现实意义的世界级成果,他们也将古老的东方文明传递给了世界。

选择留学生活的是二十来岁的青年,对他们来说,这个年纪正是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获得智慧,开阔眼界、勤奋学习的大好时光,有机会走出去看一看,哪怕只是呼吸下学术的空气,也会受到一些感染,留下别样回忆。百年前的国人勇敢地走向世界,他们怀揣梦想,克服种种困难,去寻求真理与真知,他们回来更带着影响中国的壮志豪情。相较过去,如今的环境已经更为宽松和便捷,也为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良好的机会,祝愿新一代留学生书写下更辉煌的故事。

本章参考书目

1.杨叔子:《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毕业训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

2.顾良飞:《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演讲精选——开学和毕业的精彩瞬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3.胡适:《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明立志等:《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5.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www.xing528.com)

6.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年。

7.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

8.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吴建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10.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1.朔之北、许毕基:《名家上学记:那时大师如何上大学》,济南出版社,2010年。

12.钱锺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

【注释】

[1]谢放:《张之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第109页。

[2]郭梅、周樟钰:《水利泰斗:张光斗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第38—39页。

[3]叶公超:《留学与求学》,《独立评论》第166号。

[4]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第134页。

[5]叶永烈:《钱学森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第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