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创留学先河:留美幼童的故事

开创留学先河:留美幼童的故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起近代中国留学史,容闳和“留美幼童”们的故事总是绕不开的。尽管他的初衷很好,但受制于当时的有限的体制,加上主流思想的强烈抵触,留美幼童计划推行短短数年便最终夭折了,最后一批幼童甚至未能完成学业即被强制召回国。在最后一批留美幼童被召回后,清王朝又经历各种动荡和战争失败,国力日衰,这期间,官方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也再无力推行了。

开创留学先河:留美幼童的故事

提起近代中国留学史,容闳和“留美幼童”们的故事总是绕不开的。自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的衰落,魏源林则徐等一批批怀有进步思想的国人纷纷“睁眼看世界”。他们积极向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洋务维新的浪潮中,容闳向清政府提出了派遣少年赴美留学的建议,这在当时可谓是个石破天惊的大胆想法。

一方面近代国人包括官员、知识分子虽然慑服于西方先进的“船坚炮利”的物质文明,但在他们眼中,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政治体制,一直也是相当先进,令国人引以为傲的。当然,这一认识的形成背后也有中国历史发展背景的深层原因,自唐代以来,中国在东亚地区一直是傲视邻国的“大象”级存在,中华文明居于东亚文化圈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年代,上至朝堂、下至民间,还未曾有人听说有足以为中国之师的文明。

然而,近代东西方的遭遇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经历工业革命后的西方世界在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逐步与传统的东方世界拉开了距离。作为一个受过近代西方文明教育的人,容闳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刻感受到西方教育对国民素质培育、国家实力兴盛的巨大推动作用。他从考虑人才培养规律的角度出发,认为年龄越小,越容易吸收新思想、新知识,为了更好发挥留学生的作用,他建议清廷从幼童中选取聪颖好学者,送往美国,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期他们学成归来,为国家建设所用。

尽管他的初衷很好,但受制于当时的有限的体制,加上主流思想的强烈抵触,留美幼童计划推行短短数年便最终夭折了,最后一批幼童甚至未能完成学业即被强制召回国。当然,挑选幼童出国留学这样的举动,在当时不仅不太能为士大夫所理解接受,即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送幼子跨越重洋,离国背乡去遥远陌生国度求学,也是件令人生畏的事。从统计来看,当时计划招收到的学童大多是出身广东贫苦农家,或是有传教士背景家庭的孩子,而保守的官僚家庭并不愿意主动送子弟出洋。(www.xing528.com)

不仅如此,留学生由于行为习惯、思想语言等方面的原因,也不为传统体制所认可,回国后难以学以致用,谋求合适的职业。翻译家严复早年留学英国学习的是海军,后来却是以翻译事业而出名的。颜惠庆回忆他父亲任职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时,里面也有一班年轻的留学生,他们归国后往往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便先在圣约翰等教会学校教授英文为生。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留学生中走出了不少近代工业、科技、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知名的如修造京张铁路詹天佑,还有曾掌清华校务的唐文治,都曾是“留美幼童”,他们以点点星火,在自己领域深刻影响了近代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最后一批留美幼童被召回后,清王朝又经历各种动荡和战争失败,国力日衰,这期间,官方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也再无力推行了。但是在民间却有更多有识之士想到去日本探求国富民强的经验。日本是中国近邻,长期以来并不为传统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也同样面临西方入侵的压力,然而经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逐渐走上强国强兵的道路,直至在甲午战争中打败北洋舰队,又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让整个世界对其刮目相看。鉴于两国相似的情况和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少人想到去日本看一看,看看他们成功的经验。从现实的教育出发,留学日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张之洞就曾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1]同文同种,文字相通,距离较近,省时省钱,这些因素都使得一般家庭的孩子也可以负担得起赴日本留学,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针对中国人留学的目的和专业选择,日本各地开设了法政、军事等方面的速成课程,另有针对中国人的日语补习班,便于中国人加快留学计划。虽然由于环境的不同,个人的留学效果有别,而且在很多地方日本对于近代西方科学、政治、学术也是个“二传手”,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中确实涌现出不少近代的革命志士,他们以自己的热情点燃了近代中国革命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