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又有不少人文艺爱好广泛,于是,通过社团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便是很好的办法。当时北大的文体类社团琳琅满目,有书法研究社、画法研究社、造型美术研究社;有音乐传习所,自琵琶、二胡以至钢琴、小提琴各种管弦乐器,都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教;要学骑术即有马让骑,要学武艺就有拳师教;昆曲、摄影、围棋、象棋也都聘有专门老师指导。
梁实秋在清华读书时就曾邀同学组织一个专门练习书法的“戏墨社”,骨干有吴卓、张嘉铸等人。吴卓临赵孟頫的《天冠山题咏》,柔媚潇洒,极有风致;张嘉铸写魏碑,学张廉卿,有古意。按照规定,社团也要向学校报备,于是他们还请了汪鸾翔先生做导师。
后来梁实秋对于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他邀集翟桓、张忠绂、顾毓琇、李迪俊、齐学启、吴锦铨等人组织“小说研究社”,出版了一册《短篇小说作法》,还占据了一间寝室作为社址。稍后扩大了组织,改名为“清华文学社”,吸收了孙大雨、谢文炳、饶孟侃、杨世恩等以及高三个年级的闻一多,共30余人。他和闻一多所作之《冬夜草儿评论》即成于是时。(www.xing528.com)
三校合并搬迁至昆明后,联大学子社团活动也很活跃,为了宣传抗日救国,他们中一些歌咏戏剧骨干决定排演多幕话剧《祖国》,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联大剧社”,请闻一多做指导。在闻一多等的热心指导下,他们先后演出过《祖国》《黑字二十八》《原野》《夜光杯》《夜未央》《雷雨》《雾重庆》《刑》等很多宣传抗日救国的大型话剧和独幕剧。这些进步剧目的演出对于宣传爱国抗日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广泛团结联大老师、同学和校外戏剧爱好者的平台。
一般来说,社团经报备成立后,经费由学校补贴,活动包括分组研究、约请学者讲演、主办定期刊物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对活跃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