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促使更多中国人走出去看世界,而当走出去的国人回头反观我们的文化时,对传统中华追求文质彬彬的智力训练,而少野蛮体魄的体格锻炼提出了挑战。严复曾写道:“劳心劳力之事,均非体气强健者不为功。”孙中山即主张“夫欲图国家之坚强,必先求国民体力之发达”。蔡元培也提出:“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
在学生中塑造体育精神的作用更值得重视,清华老校长周诒春在给清华学生的毕业致辞中更勉励他们要加强体育运动,他认为,第一,体育于办事之能力,有绝大之关系。世界上、社会上,处各种重要位置之人,无不宜有最坚强之体力。第二,体育之中,实寓有智育之价值。凡习于联合运动之人,其所练习之要点,即在熟知应如何联络、如何团结、如何避险、如何行用其决心,胜不骄傲、败亦不懊丧,在平日已养成百折不回之习惯。所以终能达到其优胜之目的,而立于生存竞争之世界。[9]
体育不光是对技巧的一种训练,同时也是对竞争意识、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教会大学到国立大学,体育的精神在传播,而年轻人得以在竞技场上一展风采,在训练场上完善自我。在海外留学生中也有人专门攻读体育专科,学习科学体育理论知识,如马约翰曾就读的春田学院就走出过一批中国体育人,包括董守义、舒鸿、牟作云、马启伟等,他们回国后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风气渐开,女子教育更被赋予重要的意义。梁启超主张“兴女学”,女校兴起,女子有机会走出家门,去读书留洋,走上职业的道路。女校女塾中的课程设置也日趋现代,设有体操等课程,女性得以摆脱缠足的命运,奔跑在赛场上。近代教会女校的兴办,更把西方男女平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传播开来。杨绛在东吴念书时,就不是个“书呆子”,演讲、体育、文学,她都感兴趣,还曾经作为学校女子篮球队的成员,在苏州女子运动会上亮过相。
当然,这些都是社会风气转变的标志,体育的理念真正为广大民众和社会接受,还是个缓缓渐进的过程。伴随这个过程的也是近代中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深刻的转折和发展历程。
今天的我们坐在电视机前为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健儿加油喝彩的同时,回顾下近代体育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经历的发展,或许会对那些运动场上的健儿有更深的敬意。他们象征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不仅有智慧的头脑,也有健康的体魄、公平竞争的意识和永不服输的精神。
【注释】
[2]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第278页。(www.xing528.com)
[3]梁实秋:《清华八年》,载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马约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第238页。
[4]梁实秋:《清华八年》,载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马约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第238页。
[5]吴宗济:《清华旧事竹枝词》,《清华校友通讯》2008年第58期。
[6]王维屏:《马约翰的体育教育之路》,载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马约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第56页。
[7]张孝文:《在马约翰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载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马约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