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阅读:自由、广泛、有益

大学生阅读:自由、广泛、有益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然是满足学生课业的需要,但有时一些随心所欲的阅读也是有益的。李济自己便在这种“啃青草”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奠定了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但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特别是文史学生来说,广泛地阅读,甚至是随意地翻阅,对于打破学科的“樊笼”是很有帮助的。自由地阅读,培养独立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学习研究来说将是受用一生的。

学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然是满足学生课业的需要,但有时一些随心所欲的阅读也是有益的。柳存仁曾有机会走访国内几所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他把他的见闻进行了比较。在南京的中央大学的图书馆,他发现馆内阅书的学生很多,但是,不在阅读课内的功课或温书的学生太少了。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低着头研求着当天或第二天的指定课程,准备应付教员的Quiz或Test,而只是一旁静悄悄地为学问而学问的人,究竟很少。这样的情形,北平西郊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用功的学生们,也未能免。其他有些更不堪的或是把图书馆来做男女学生的谈恋爱的幽静场合,或是用它作为解闷休息的清凉境界,甚至于在图书馆里开开同乡会,借那长长的书桌来摆起联欢的茶点,让他感觉有些倒胃口。

图书馆如同大学一样,是一个知识集合的所在,在这里你有机会与各式各样的观点邂逅,通过书本与古往今来的贤哲对话,有时候他们的声音会给你心灵的震撼,有时候一本书会无意间改变你人生的道路。李济回忆他求学美国时克拉克大学老校长霍尔有过这样的比喻:学生读大学时不必也不可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预备功课上,应该保留一小部分的读书时间,到图书馆去,像啃青的牛去到草原,东啃一嘴,西啃一嘴。新到的杂志、架上的书籍,随便浏览,高兴就多看一点,不愿意看的放下去,另换一本。假如每礼拜能有一个早晨做这类的事,不但可以发现自己潜伏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长处。李济自己便在这种“啃青草”的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奠定了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大学学习,因为学科等的不同,不少学生因为课业压力大,作业、论文、实验繁忙,或许并没什么时间去“泡”图书馆。但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特别是文史学生来说,广泛地阅读,甚至是随意地翻阅,对于打破学科的“樊笼”是很有帮助的。偶尔翻到的一本书或许会解决困惑已久的问题,偶尔接触到一个新的领域也会大大拓宽看问题的视野。自由地阅读,培养独立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学习研究来说将是受用一生的。

【注释】

[1]杨绛:《我爱清华图书馆》,载《清华校友通讯》,复43期,2001年4月。

[2]梁实秋:《忆清华》,载《那时的大学》,国际文化传播公司,2015,第42页。(www.xing528.com)

[3]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第93页。

[4]邓广铭:《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关系》,载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392页。

[5]柳存仁:《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载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383页。

[6]严薇青:《北大忆旧》,载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412页。

[7]金克木:《一点经历·一点希望》,载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