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华大学赵元任夫人在南边小桥食社的美食体验

清华大学赵元任夫人在南边小桥食社的美食体验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快来吃——小桥食社的南边“小菜”。这则活泼的广告就是当年“小桥食社”登在《清华周刊》上的,其店主是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10]为了照顾好家里先生的胃,以及出于待客的需要,杨步伟聘请“五芳斋”的厨师,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开起一家饭馆,河上有小桥,故命名为“小桥食社”。吴公之先生还送来一副对子:“小桥流水一间屋,食社春风满座人。”就这样,因为未挣到钱,“小桥食社”在请客声中关闭了。

清华大学赵元任夫人在南边小桥食社的美食体验

赶快!赶快!

快来吃——小桥食社的南边“小菜”。

我们有馄饨,我们有烧麦

还有麻糕,汤包汤面饺子等等的南边“吃局”,什么都卖!

我们办整桌儿的酒席,我们做家常儿的饭菜。

价钱格外的克己,味道更是不坏。

小心“掉了眉毛”,注意豁了皮带。

少则三两毛也吃个够饱,多也何在乎花个几块?

我们对先生们特别欢迎,对学生们更加优待。

我们的招待员都是眼观四面,耳听八方,

我们的总烹调无异于易牙、Vatel又活到现在。

“哎!我早就想来试试了,可是还没知道食社在那块儿?”

真的吗?连地方都不认得吗?

“阿要”希奇古怪!你要是借问小桥何处?

有巡警遥指大门外。

这则活泼的广告就是当年“小桥食社”登在《清华周刊》上的,其店主是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这则广告由赵元任撰写,有相当活泼的风格。杨步伟出身名门望族,留日学医回国后自办诊所,与赵元任自由恋爱结为夫妇后,随他来到清华园,而她的做饭手艺可是得到公认的。后来他们移居美国后,她出版的《怎样烹饪品尝中国菜》一书大为热卖,把一手好厨艺带到国外。

她回忆:“清华本校里有两间大厨房,总是那几样菜,而自己家厨子也不好用,没几天元任就觉得厌了……我就和几个太太商量,何不共请几个好厨子?大家都赞成。”[10]为了照顾好家里先生的胃,以及出于待客的需要,杨步伟聘请“五芳斋”的厨师,在清华园大门前右方、南院对面的小河边开起一家饭馆,河上有小桥,故命名为“小桥食社”。

食社供应以南方菜点为多,据曾经的食客、王国维先生的女儿王东明回忆:“有一种烧饼,香酥松脆,很像现在的蟹壳黄,与北京硬韧的芝麻酱烧饼一比,风味截然不同。她选用的餐具都很漂亮。”[11](www.xing528.com)

食社一开便名声远播,学生们知道后,跑来要求搭伙,老师们则来订酒席。吴公之先生还送来一副对子:“小桥流水一间屋,食社春风满座人。”结果,搭伙的人越来越多,把那几位太太忙得不可开交,梅校长等各家的用人也被叫去帮忙,连去吃饭和看热闹的人,也都站起来做了跑堂的。

这造福师生的食社生意兴隆,不久却关张了,原来赵太太交游广阔,又喜请客。凡是稍熟的人到店里,她总是嚷着:“稀客,稀客,今天我请客。”就这样,因为未挣到钱,“小桥食社”在请客声中关闭了。

后来又有人开了一家“倪家小铺”,虽然陈设简陋,但由于东西实惠味美,因而生意也还兴隆。何炳棣念书时候去换换胃口,就爱叫一碗特别先以葱花、肉片、生大白菜“炝”锅的汤面和一张肉饼。后来发现小铺搬迁后也有顾客爱点这碗“何先生面”。在何老眼中,这碗面虽然简单,其中合口与否就妙在是否“炝”锅。

清华园的记忆伴随着一批批清华人成长,今年又会有一批学子迈入清华园续写“食在清华”的舌尖故事。当若干年后他们回忆起学生生涯,食堂的味道会留在一代代学子心中。

【注释】

[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第88页。

[2]潘光旦:《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载《民国大学 遥想大学当年》,东方出版社,2013,第245页。

[3]潘光旦:《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载《民国大学 遥想大学当年》,东方出版社2013,第244页。

[4]梁实秋:《忆清华》,载《那时的大学》,国际文化传播公司,2015,第45页。

[5]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第89页。

[6]马约翰:《谈谈我的体育生涯》,载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回忆马约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第579页。

[7]潘光旦:《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载《民国大学 遥想大学当年》,东方出版社,2013,第233页。

[8]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华书局,2012,第90页。

[9]梁实秋:《忆清华》,载《那时的大学》,国际文化传播公司,2015,第45页。

[10]杨步伟:《杂记赵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55页。

[11]王东明:《记忆中的清华园和清华人物》,《文汇报》2013年8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