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华大学历史:多样餐饮、师生情谊

清华大学历史:多样餐饮、师生情谊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据何炳棣回忆,当时,清华园内教职员的厨房有三。此外,为给爱吃西餐的老师提供方便,在工字厅西边古月堂旧址还开了个小西餐馆,以“古月”命名。为此,事后何炳棣在田径场慢步至少半小时才返回房间。而吴宗济因为曾上过吴宓先生的课,喜欢摄影的他还为吴宓的书拍摄插图,完成后吴宓便请他到古月堂吃了一顿西餐表示感谢。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吴宓对学生私底下倒也十分关照,让吴宗济印象深刻。

如果吃腻了学生大食堂想去换换口味,那去教工的食堂也是不错的选择。据何炳棣回忆,当时,清华园内教职员的厨房有三。西记厨房的菜略胜于大食堂,一般供应单身的助教和教员;东记讲究,菜有大馆子风味,只有外卖,并无桌椅;不过对于吃货来说,只要有耐心,等到小柜台式“桌面”空出,也可以过瘾一顿。[8]何炳棣历史系的学长沈鉴,就经常占得到那尺半见方的柜面,这让何称奇不已。

这几个厨房还有了口口相传的特色菜,让不时去打打牙祭的吴宗济写诗记录下了这《享口福》的回忆:“张先豆腐马先汤,鸿记东西更擅场。饮冰社里人声沸,番菜还夸古月堂。”

这诗乍一读有些不解,作者还特意注解了一下,原来当年在工字厅两旁各开有一比较高级的饭馆,称“东鸿记”和“西鸿记”。在校门内有一小饭铺,有以张、马两位老师欣赏而著名的两道川菜,分别是麻婆豆腐和酸辣汤,因此菜牌后来改成“张先生豆腐”和“马先生汤”。跑堂的伙计向厨房报菜说快了,就吃掉了“生”字,于是便成了“张先豆腐”“马先汤”。

此外,为给爱吃西餐的老师提供方便,在工字厅西边古月堂旧址还开了个小西餐馆,以“古月”命名。吴宓教授是那里的常客,几位学生都回忆到他请客吃西餐的场景。他两度请当时还是学生的何炳棣吃饭,第二次主菜共有一大盘12薄片烤牛肉,吴宓吃了不足两片,其余都被何炳棣吃光。为此,事后何炳棣在田径场慢步至少半小时才返回房间。(www.xing528.com)

而吴宗济因为曾上过吴宓先生的课,喜欢摄影的他还为吴宓的书拍摄插图,完成后吴宓便请他到古月堂吃了一顿西餐表示感谢。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吴宓对学生私底下倒也十分关照,让吴宗济印象深刻。

要是更正式些,可以在工字厅摆宴请客,花几银圆钱就可以摆上一桌很讲究的酒席,海参鱼翅齐全。工字厅环境幽雅,吃过饭还可到“水木清华”流连小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