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华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食堂:实惠且有特色

清华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食堂:实惠且有特色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30年代,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清华新建了大饭厅。据当时求学于清华的何炳棣回忆,1934年秋他入学时,住在二院。此外还有所谓的清寒食堂,全餐不超过1毛或1毛2分。这样看来,学生们的大食堂可算是相当实惠。食堂还有各自的特色,当时二院食堂最受欢迎的是软炸微焦的肉片,被称作“叉烧”。第二年何炳棣搬到新盖好的七院,就经常在四院新的大食堂吃饭了。荤素搭配的一餐饭,让何炳棣能顺利应付考试。

清华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食堂:实惠且有特色

20世纪30年代,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清华新建了大饭厅。据当时求学于清华的何炳棣回忆,1934年秋他入学时,住在二院。那时校内学生食堂有四:二院、三院、四院大食堂和女生食堂。二院、三院饭菜都很便宜。如果吃素饭,六块钱就可以吃一个月;吃肉饭拼命吃,一个月也就是八块。此外还有所谓的清寒食堂,全餐不超过1毛或1毛2分。[5]

而以那时候的工资水平来说,一般职员,最少的能挣20块钱一个月,好一点的能挣80块钱。教授就是200—300块钱一个月,讲师差不多有100多块钱,助教也就是60—80块钱。这样看来,学生们的大食堂可算是相当实惠。

食堂还有各自的特色,当时二院食堂最受欢迎的是软炸微焦的肉片,被称作“叉烧”。饭和馒头管够,全荤和半荤及素炒价格都很合理,大约两毛以内可以吃得不错,如三四好友同吃可以吃得更好。(www.xing528.com)

第二年何炳棣搬到新盖好的七院,就经常在四院新的大食堂吃饭了。食堂起初采用buffetdinner(自助餐)形式(在当时这可是很时髦的方式),90分钟可以供应1 000—1 500人吃饭,因此有人戏称其为“当时国内最摩登堂皇的一处食堂”。这个食堂的优点是座位多、上菜快、极方便。开张的时候门庭若市,座无虚席,交款常常要排很长的队。

后来随着新鲜感的消失,生意也渐渐清冷。因为菜肴摆久了就变凉,口味变差,况且排队太费时。结果最后变成了和二院三院一样的普通食堂,有跑堂伙计,也可以赊账。何炳棣当年不仅会读书,在吃饭方面也不亏待自己。平日里他和同学生物系的林从敏、同屋的黄明信和其他南开老友们合吃时,常点西红柿炒蛋、炒猪肝或腰花、软炸里脊、肉片炒大白菜、木须肉等菜,均摊每人大约两毛。大考他给自己开个小灶,一人独吃,点个2毛4分的红烧肘子几口吃掉,再点半荤素菜吃饭。荤素搭配的一餐饭,让何炳棣能顺利应付考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