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评比民国大学食堂,清华园可值得一提,丰富的选择、低廉的价格,还有那些与吃饭有关的趣事,令学子们多年以后也难以忘怀,看来“食在清华”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了。何炳棣曾这样深情回忆在清华的时光:“如果我这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据清华早期的学生、社会学家潘光旦回忆,学校行政对学生食、宿、游息和课外团体活动的管理专门设有“斋务处”。
多年后回忆起大学时光总是会有很多回味,这里面肯定少不了食堂的饭菜“香味”。那些我们景仰的民国老先生们同样留下了生动的回忆。要评比民国大学食堂,清华园可值得一提,丰富的选择、低廉的价格,还有那些与吃饭有关的趣事,令学子们多年以后也难以忘怀,看来“食在清华”是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了。
清华园位于北京西郊,原址是清代园林。论硬件条件,清华的校园在当时的国立大学中是首屈一指的。它的设立颇有故事,当时美国政府提出愿向清廷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指定其须用于教育方面。于是,在1911年由外务部和学部筹建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选派青年人才赴美留学。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因而清华不同于其他学校,它隶属于外务部(后为外交部),经费方面一直较为充裕。它招收学生主要为留学美国做准备,因此学校在场馆设施、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偏西化。校内环境优美,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等现代设施俱全,吸引一批大师级人物和青年学子。何炳棣曾这样深情回忆在清华的时光:“如果我这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1](www.xing528.com)
曾经的清华学子们对这个园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要感谢学校对他们生活的良好照顾。早年的清华分高等、中等两科,各4年,为管理好这批十几岁的学生,学校也是颇费心思。据清华早期的学生、社会学家潘光旦回忆,学校行政对学生食、宿、游息和课外团体活动的管理专门设有“斋务处”。中等科的斋务管理特别严,斋务管理人员吃饭和同学一堂吃,学生每两周必须缴阅零用账。[2]不过,这也主要是为了督促他们培养严格的生活习惯,以顺利完成学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