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世界的无所不能:《艺术与设计新论》中的心物交融

中国传统艺术世界的无所不能:《艺术与设计新论》中的心物交融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新何以能在中国传统艺术世界达到几乎无所不能的境界呢?立新有意融会贯通,接续文与艺鸿蒙同归的古老传统,而非画地为牢,局限于切割细碎、分类狭小的现代学科专业领域——“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希望以一种博通的视野,吐故纳新,神与物游,力求挥洒自如,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越具体的物象,依形造境,臻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世界的无所不能:《艺术与设计新论》中的心物交融

立新何以能在中国传统艺术世界达到几乎无所不能的境界呢?这必须追溯到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和特殊经历。按照家谱记载,立新所属家族乃宋抗金名将李纲的苗裔,虽家族有训:不为良相独为良医,自德恒公至岱生公,家传医学已逾六代。其先考李庆龙先生自幼雅有才艺,自善丹青,审时顺势,毅然弃医从艺,曾师从吕凤子、黄觉寺、乌叔养等研习油画、水彩、图案,其画风清雅拙美,简而有法,深得凤先生赞赏。良相、良医、艺哲,虽殊途而同归,其道为一也,艺术之陶冶性灵,犹如相之善政、医之良药。庆龙先生所作山水画颇能创意造境,取泰西技法而达意畅神,花鸟画清代任伯年,书法学赵佶“瘦金体”,善画人物重彩,泛览宋明诸家,白描人物之作,尤见功力,至鹤发耄耋之年,仍然习画不辍,白头犹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正如顾炎武的名句所云:“苍龙日暮犹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立新幼承家学,从小浸润在浓郁丰泽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对绘画自然产生深深的喜爱之情。他曾回忆:“小时候,每逢过年,我就央求父亲给我画一幅画。一次,见父亲裁下作业本大小的一张厚纸,用铅笔勾勒出天安门金水桥、华表、门楼的线条轮廓。然后,拿出一盒水彩颜料着色,红墙、金瓦、白云、蓝天、彩旗,我喜欢极了,贴在房门上有两年之久。那时我还不懂得透视、结构,只是想,华表为什么只有一根?金水桥为什么比天安门还大?”[1]

自9岁起,立新开始习画,12岁时适逢家中巨变,只身数千里携病母省父,虽是少年,已自成人,家乡众人赞谓李氏有子矣。16岁高中毕业,赴山东巨野县木工厂工艺美术车间做临时工,在其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工笔重彩画,旋即入读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学校装饰专业,随后又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装饰美术师资班,幸获庞薰琹、雷圭元、祝大年、辛华泉、陈菊盛等先生亲炙,学习传统装饰艺术和西方现代设计,对西方现代艺术兴味盎然。同期,赴南阳、洛阳、大同、西安等地考察我国传统艺术,赴苏州、杭州写生,创作装饰画几十余幅。他对各艺术门类均有广泛涉猎,任教之余,常在陶瓷厂进行艺术创作,躬耕无已,25岁时,其所创《双面人》等两件作品收藏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继之,雕塑作品《海信意境》被置于青岛海信总部广场;其后,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漆画稿《金陵揽胜》和《姑苏园林》等,已经崭然见头角,悉有法度可观。(www.xing528.com)

立新作画不为商业目的,“学不为人,自娱而已”,属于“弄笔自适尔”,所以他的画作往往是融万物于咫尺,写百趣于笔下,不受俗世陈规所羁绊。他力求打通艺术世界的千门万户,实现知行合一,取得一种“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整体观察和理解。中国传统中自孔子以降,大多主张在博与约、通与专、一贯与多闻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齐物论》曰:“道通为一……惟达者知通为一。”最终旨在抵达“以通驭专”的境界。在先秦“道术为天下裂”,知识走上各自分途的路上,早期知识混融为一的局面似乎一去不复返了,走上分而不和的不归路。

实际上,文士作画,在我国古代屡见不鲜,王维苏轼等无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融诗、书、画于一炉,成就斐然。立新有意融会贯通,接续文与艺鸿蒙同归的古老传统,而非画地为牢,局限于切割细碎、分类狭小的现代学科专业领域——“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希望以一种博通的视野,吐故纳新,神与物游,力求挥洒自如,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越具体的物象,依形造境,臻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