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旧情愫威力背后的设计秘密

怀旧情愫威力背后的设计秘密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试图了解回归设计如此风靡的背后原因,人们不得不重视怀旧情愫的威力。这倒并不是说“怀旧”对回归设计热潮不起任何作用,只是表明怀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比起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回归设计所代表的怀旧模式可与后现代失忆症相提并论,因为伴随着高高在上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风格的瓦解,文化制造商们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际只得重返往昔。

怀旧情愫威力背后的设计秘密

为了试图了解回归设计如此风靡的背后原因,人们不得不重视怀旧情愫的威力。有人曾将回归消费的原因归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他们的孩提时光主要在50年代度过,所以对那个年代怀着无限眷恋。然而,这还不能足以解释那些在eBay上大肆抢购脱胎于20世纪中叶的伊姆斯经典座椅的人们,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婴儿潮一代。更多的证据我们可以从《回归热复兴经典》一文中窥见端倪,根据该文作者——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设计主管的意见,该公司的墙纸设计是专门针对25~30岁的客户而为,显然,该年龄段的客户根本不记得“现代”为何物。

这倒并不是说“怀旧”对回归设计热潮不起任何作用,只是表明怀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比起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学者格瑞恩基(Grainge)在题为“美国文化中的周期性”研究中指出:“怀旧的审美化在文化价值上得以呈现,周而复始且以一种忠于原作的、创新的方式动态组合昔日的种种印迹,使怀旧拥有了格外具象化的体验形式,从而解构了原作根植于历史的种种特定意义。”“怀旧的审美化”也许是一种思考“回归设计”的有效方式,其中的潜在原因可以归结于史无前例的能够大量接触历史作品从而使其能够得以被充分发掘、重新焕发生命力。DVD等影像资料的大量普及使人们可以几乎无限制地获取往昔的任何媒体作品,互联网提供的便利使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昔日的家用消费品。回归设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使往昔事物又趋于流行,事实证明,回归设计已经并且将继续吸引从“解构了原作根植于历史的种种特定意义”角度来认识回归设计的年轻消费者们。就格瑞恩基的观点而言,见怪不怪,因为回归设计并没有描述文化濒临危机的困境,却勾画出重新评价、体现事物历史文脉以及往昔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格瑞恩基并未预见这种现象将持续多久,以及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何时才会着手创造“崭新的”形式、作品的语境和价值(这样可留作为未来的某个时期可资怀旧的资源)。回归设计所代表的怀旧模式可与后现代失忆症相提并论,因为伴随着高高在上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风格的瓦解,文化制造商们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际只得重返往昔。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下,透过存储在想象博物馆里纷纭的面具和重重的声音模仿已故的样式和语言。(www.xing528.com)

但是,作为文化的创造者,设计师们真的“走投无路”从而“只得重返往昔”吗?早在20世纪50年代,艾德加·克弗曼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的设计模仿往昔或遥远的生活方式……只能被看作自身价值信念丧失的尴尬象征。”设计师们模仿往昔风格的做法招致批评乃至遭人诟病,往往是源于其缺乏自身特色的作品,因而被视为创造力缺失。同时,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师如虎添翼,设计可资借鉴的资料之多令人难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新观念、新创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如何巧妙借鉴历史风格、历史资料而又不落入历史样式的陷阱,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观念、缺乏创意的模仿拼凑式设计只能传达出设计质量的低下;过分玩弄历史风格、零敲碎割式地利用复古装饰手法,最终只会导致设计的目的被忽视。因此就总体而言,一方面回归设计可以说是婴儿潮一代缅怀、凭吊已消逝往昔的凭借;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已无可避免地沦为“价值信念丧失的尴尬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