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美国当代设计发展状况回顾、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设计潮流,我们探讨了作为一个设计分支的回归设计,其思想根源、文化背景、表现形式、审美价值等,为我国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可资借鉴的新视角。
根据美国《大都会》杂志(Metropolis)2004年第2期刊载:“借推出拉日男孩(品牌)珍藏版——托德·奥德汉姆系列产品之际,(设计)正式拥抱了20世纪中期的现代审美观。”它们明显追随了40岁(甚至30岁)以下、拥有托德·奥德汉姆(系列产品)人群的趣味。这足以堪称一起专门针对复兴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风格,而设计产品并寻求获利的典型。也许,其中颇有讽刺意味、陈腐乏味的(粗拙的)旧形象与新近登场的时髦新形象,共享同一个灵感之源:20世纪50年代。为了俘获更年轻的买主,焕发拉日男孩品牌的号召力,奥德汉姆将目光投向过去,而非未来。显然,拉日男孩并非是唯一一家意识到回归设计魅力的制造商,从伊姆斯(Eames)的仿冒品到德龙希(Delonghi)的烤面包机,乃至汽车设计师杰梅斯(Jmays)的回到未来设计系列,无一例外地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设计开始回眸历史而非放眼未来。
热情回顾历史的不仅仅是产品设计师们,电影、流行音乐、时装、广告等皆从故旧堆中搜寻“新”原料。不论是惠特尼斯(Witness VHI)的“我爱70年代”与“我爱80年代”系列作品,抑或新近出品的怀旧电影“斯达斯盖与哈奇”,无一遗漏地搭乘上回归历史的专列。与拉日男孩刻意回归50年代的设计风格相比,其他的制造商们则转而向70年代或80年代祈求灵感,其作法本质上如出一辙。那么,是否可以据此推测,设计的风向标下一步将转向20世纪90年代?(www.xing528.com)
时光倒流,让我们来到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在1997年11月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秘书长安森·威廉姆斯(Anson Williams)起草了一份措辞严厉的警告信:告诫即将到来的“国家怀旧危机”。他提醒大家注意,如果放任当前的怀旧热浪潮涌,那么到2005年时,历史资源将被用尽耗竭。
然而直到现在,似乎丝毫未见历史资源被设计师们用尽耗竭的迹象,这倒并不是说回归消费已经销声匿迹,恰恰相反,设计师们,正如电影摄影师、广告人、音乐制作人等所做的那样,竭尽全力来满足消费者们似乎永无餍足的热衷往昔的饕餮式巨胃,回归设计的事业遂蓬蓬勃勃,犹如春初之草雨后之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常见、最成功的回归消费主义的主题却属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现代设计。设计师们已经注意到现代设计复兴这一设计趋向,从家用品到汽车设计均转向昔日之风,模仿故旧而非完全创新,转眼间时光之箭仿佛倒转了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