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认为互动设计的正式名称起源于莫格瑞基的命名,但也许更早的时候,互动设计就已经存在了,虽然那时互动设计还未作为正式的学科而存在。例如中国历史上,守护长城的士兵在外敌入侵时点燃烽火,以烽火作为信号与其他守护长城的士兵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因纽特人利用石斧等工具修建的石冢纪念碑作为地界标志,成为跨越时间长河的交流明证。
许多世纪后,至1830年代中期,赛缪·莫斯(Samuel Morse)发明了一个系统,能将简单的电子脉冲转化为语言分类信息,从而实现远距离传送信息的目的。在接踵而来的下一个50年中,莫斯代码和电报传遍了整个地球。莫斯不仅发明了电报,他还发明了整个使用系统:从电子系统到敲击代码的机械装置以及训练收发报人员的方法。不像复杂的印刷出版机构,由于太复杂专业而只限于少量人员安装使用。电报的广泛运用前景需要发明者一开始就必须设计出一整套便于使用的系统。
类似的,其他大众通信技术,从电话到收音机乃至电视机,需要工程师为新技术设计出有用的界面与使用系统。这些系统和界面不仅仅用于接收装置——电话、收音机和电视机,它们还必须为创建和发送信息服务:电话交换机、麦克风、电视相机、控制间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互动设计,当然那时不会这么称呼。
承载了这些技术的机器,就大部分而言,仍是机器。他们对人们的输入信号作出反应,当然这种反应并不复杂。这些机器还没有“被使用”的意识,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计算机。
1.1940年代到1980年代
计算机浪潮的第一波——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以及它的家族系列产品,是由工程师完成的,而非经由设计师设计出来。人们不得不努力适应它们,而不是与此相反,也就是说人类得讲机器的语言,而不是讲人类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与计算机的互动。输入任何信息到计算机里需要准备若干小时的打孔(注:早期的计算机是通过打孔的方式来完成输入)或者打好孔后的纸片以备计算机进行阅读;这些打孔的纸片就是界面。工程师们几乎未作任何努力使计算机能被人们更好地使用,相反,他们认为应该努力使计算机运行得更快,计算能力更强,这样计算机就能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
直到1960年代,工程师们开始设计新的输入方式时才开始关注人们的需求。他们为计算机设计了前置控制面板,允许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切换完成输入,通常结合了一套穿孔卡片作为成批数据处理。与此同时,在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和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师们和工程师们一道实验用于可视输出的显示器,设计简单的游戏,探索新的界面,比如,鼠标和光笔。一霎间,许多可配合计算机使用的外围设备变得可能——尽管只有少数人在使用。梦想家如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鲍勃·泰勒(Bob Taylor)认为计算机不仅仅是数据处理设备,它还可以是通信设备。在下一个十年,关注的焦点从计算机(硬件)转移到其上运行的软件。
1970年代的设计师、程序员和工程师引入了命令线样式的界面,最后,各大公司开始考虑为普通用户设计计算机,这种计算机的用户不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家或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这一发展趋势的直接结果当属1980年代早期问世的以图画样式为人机界面特征的苹果电脑。BBS(电子公告板)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通过远程拨号实现相互间发送邮件和留信息。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对互动设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像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reyfuss)这样的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们创建了人机工程学这一学科,关注产品设计中涉及不同体型、尺寸的人的因素。人机工程学关注工人的生产率和在工作中的安全性问题,决定选用完成工作任务的最佳方式。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阿兰·纽威尔(Alan Newell)和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领导的这一学科走向了新一轮的复兴。 (www.xing528.com)
2.1990年代至今
网络计算的时代和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互动设计在1990年代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允许任何人向网络提交超文本文件的互联网,以及频繁为人们使用的电子邮件箱服务,呼唤更好的互动设计出现。
同时,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开始构造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力求使它们更小巧、更强大和更价廉,从而得以安装在非计算机类的产品——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产品内部。犹如弹指一挥间,这些产品向我们显示了闻所未闻的种种功能:它们能显示对环境的“意识”,它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人所使用。汽车能监控自身的引擎,并且当故障出现的时候,能提醒驾驶员如何处理;立体声系统能基于播放音乐的类型而自动调整其参数设置;洗碗机能视碗碟的肮脏程度调整洗碗时间长短。上述所有行为都需经过周密设计,并且传达给用户以便正确使用。
其他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娱乐行业。卡拉OK从中国和日本的歌舞厅、酒吧流传到美国,街道立体声游戏使人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大跳热舞,计算机游戏使竞赛和合作以全新的方式进行,结合了复杂因素的在线经济体系轻而易举击败了那些无法联网的国家。
自1980年代以来就存在的移动电话及其附属设施,在1990年代见证了其市场规模的爆炸性增长。今日,数以亿计的人们随身携带移动电话,尽管在它诞生之初考虑的功能仅仅是便于行走时通话,现在的移动电话结合了难以胜数的数字功能,甚至超越了台式电脑。电脑也开始走移动化路线——2003年笔记本电脑的销量首次超过了台式电脑,雄辩地证明了“便携式”概念势不可挡的魅力。[13]
由于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成熟,支持互联网的配套技术和驱动程序也发展迅猛。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互联网不再仅仅意味着浏览信息。操作股票交易、认识新朋友、买卖东西、处理信息、共享图片、通过网络工具与人通过网络“电话”进行联系等等,互联网成为应用平台,就像早期一度风行的微软DOS系统那样,从数目庞大的进行网络交易的人群中收集信息,比如亚马逊网站往往会贴出提示:“购买此书的人还买了……”分布广泛的网络社区如雅虎,在XML和RSS输入中聚集了大量的数字信息,涵盖了近乎实时的股票报价系统和新闻,通过博客共享资源信息。
但这只是互联网的一角——它还涉及如何接入互联网,通过宽带和无线网络改变我们与网络互动的方式以及在何处互动的问题。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时代,使互动设计师能一展身手,尽管该学科的未来包含了许多未知的可能性与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