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设计公司设计能力的扩展就是工业设计师工作的延伸,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设计公司业务能力扩展的背后,是设计师与其他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科展开密切合作的结果,二者互为因果。与其他专业的合作与交流迅速地提升了设计公司的能力,使之得以胜任更高层次的设计任务;而设计能力的扩展又反过来促使设计公司更为积极地寻求其他专业领域人才的帮助。
IDEO现任CEO蒂姆·布朗(Tim Brown)说:“在IDEO成立之前,美国设计公司基本还是参照亨利·德雷夫斯和雷蒙德·罗维所创立的模式:规模小,采用小作坊式的运营模式,只服务于少数认同产品造型价值的公司。”[6]而在企业的设计与研发部门,工业设计与工程、市场也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产品开发基本采用流水线式作业,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完成各自的工序,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很少。技术创新在产品开发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设计师发挥的余地很小。工业设计只能在难以取得技术突破的成熟产品中偶尔形成一点闪光。从另一方面说,很多设计师或者设计公司在构思方案时往往过分注重外观造型,很多设想即便很有创意,也往往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工程师出于对成本和工艺的考虑而对这些创意并不买账。在以技术为主导的大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的年代,用户需求往往是第二位的,工业设计也不可避免地处于边缘位置。
肇端于四五十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在进入80年代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对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产品开发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技术创新的加快使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技术创新并没有成为产品成功的保证。相反,很多产品,由于技术过于复杂,使用非常不便,反而给消费者造成很多困扰。因此,了解用户需求、提升产品可用度就成了当务之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尽管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win Toffler)早在60年代就预言了信息时代的来临,但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个人电脑的真正大规模应用还是始于图形用户界面(GUI)技术应用于个人电脑后。1984年,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了Macintosh个人电脑,在施乐PARC研究中心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基础上开发了Macintosh操作系统,革命性地提升了电脑的可用度,个人电脑从此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在成功的背后,是计算机专家、心理学家、人机工程专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长达十几年的研究与通力合作。这种专业融合的结果也因而导致一门新学科的诞生——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服务,一批富有远见的公司和设计师认识到,仅有好的技术或好的造型都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好的产品是造型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他们摒弃了传统的精英设计模式,代之以多专业的团队协作,与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员进行广泛的合作。IDEO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多专业融合的极佳典范。创始人David Kelly和Bill Moggridge分属两个不同领域:David Kelly是极富创造力的工程师,负责设计了第一款商用鼠标;而Bill Moggridge是来自英国的工业设计师,在创建IDEO之前曾负责第一款手提电脑的造型设计。二人珠联璧合式的完美合作为IDEO缔造开放的、多专业融合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多专业合作的方式很多,也可能存在于从设计研究到产品面市的产品开发各个阶段。面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在市场、设计与工程等多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不少企业开始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模式。将市场、设计与工程技术人员整合到一个开发团队中,围绕一个共同目标:为用户设计有用、好用并且有吸引力的产品。传统的流水线式产品开发由于分工明确,操作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在常规的产品改进以及技术细节的完善过程中也非常有效。但在创新性的产品开发中却面临两个主要问题:①部门间的独立性妨碍了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市场人员的沟通,造成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上的成本损耗。②各职能部门为了各自的责任、利益确定自己的开发目标,加之各自的背景不同,往往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距,难以达成共识,最终产生矛盾而给产品开发造成障碍。比如,工程技术人员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比较可靠的技术与工艺,比较关注成本与时间:产品如何工作?将运用何种技术?最终又如何进行加工?设计师则往往围绕视觉因素来考虑问题,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外观造型和针对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考虑。他们经常会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改变或改进工艺、材料来更充分地表达他们的设计思想,以保证产品外表美观和互动界面合理。市场调研人员则倾向于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产品概念:谁需要这个产品?谁会购买这个产品?一般的情形是:市场人员单方面定义产品,而工程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则往往根据他们自己的意见(通常是偏离市场人员本意的、缺乏对市场规则充分理解的意见)我行我素,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
如果我们来考察这三个领域人员的共同点的话,便会发现设计和市场人员都会注重产品的吸引力——产品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产品是否方便好用,是否价廉物美;市场和技术人员又一起关心着产品的有用性——产品的功能特征、产品平台、可靠性和安全问题,以及产品的制造成本;设计和技术人员又共同关注着产品的可用性——产品在使用中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产品界面如何?产品特征和价格是否协调?选择何种材料及加工手段?虽然每两个专业间互动的主导因素如前所述,但他们也会间接地关注产品其他两个方面的属性。总之,产品的可用性、有用性和吸引力都直接来源于不同专业领域间的通力合作与有效互动,也正是这些领域间关心的共同问题决定、定义了产品的价值所在,并最终带来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和企业的赢利。[7](www.xing528.com)
多专业开发团队中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方法与观点的磨合碰撞,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创造力,但也给开发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管理多样化团队,提升团队的效率与创造力,是目前很多企业与研究人员探讨的焦点问题。当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发挥多专业团队的综合能力,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的有效管理对策包括:①了解不同专业、不同领域间的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②给予团队可行和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处理开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③为团队提供一个可支持交叉领域间合作的一体化新产品开发的工作环境。
立足市场、强调创新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工业设计的特点,也是美国文化中十分积极的一面。一个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水平,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这个国家在世界工业领域内的地位。
工业设计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改造一个企业,使它既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又重视产品外观及功能的改进,对于那些希望获得最高收益率但又不能主宰市场的中小公司来说,工业设计无疑成为推陈出新、获取最大限度丰厚利润的灵丹妙药。世界几家最大的咨询公司,如麦肯西公司和波士顿咨询集团,都越来越多地把工业设计列为解决企业效益可持续增长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外部形象及其产品形象愈益重要,如果仅依赖出售廉价仿制品的策略,非但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甚至在国内市场也无法立足。工业设计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如何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推动企业创新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工业设计有所突破,借助优秀的工业设计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独特品牌和文化形象。
发表于《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