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既对先秦百家思想和地域文化予以继承和兼综,又是肇启魏晋乃至其后百代思想新声的源头,其造物艺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为“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其二为从简朴“意真”到“纤微要妙”;其三为谶纬观念的兴起与祥瑞艺术形象的滥觞。本节拟对汉代造物艺术思想进行探讨,略申管见,以俟公论。
两汉思想过去曾被误认为充斥着迷信、妄诞与浅陋,[26]其实细考史料,会发现它洋溢着青春活力,可谓精彩迭起、波澜壮阔。苏轼曾云:“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27]事实上,不断涌现的现代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典籍已充分证明,百工之艺,文章各体,在汉代已完成其大略。徐复观先生曾说:“两汉思想,对先秦思想而言,实系学术上的巨大演变。不仅千余年来,政治社会的格局,皆由两汉所奠定。所以严格地说,不了解两汉,便不能彻底了解近代。”[28]汉代真正结束了各国纷争、礼乐废弛、“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它既对先秦百家思想和地域文化予以继承和兼综,又是肇启魏晋乃至其后百代思想新声的源头。正是基于汉人的努力,中国作为统一国家的疆域得以稳固下来,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品格得以奠定。汉人的建树,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事功层面,都为后世打下了深厚的根柢,具有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特点,“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29],成为把握其后两千年来我国造物历史问题的重要枢轴。
汉代造物艺术思想的汪洋繁富,得益于汉疆域内各郡国间的交流会通。一方面汉人对秦代焚毁的古文献典籍进行收拾补缀、整理研究,继承先秦各国地域文化,促进了兼容并包、开放自信的文化大一统和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例如融合了荆楚、邹鲁、燕齐、吴越、巴蜀、秦晋、韩魏[30]和因丝绸之路开通而传入的西域文化等,奠定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基本特征,促使艺术创作手法呈现多元化倾向;一方面兼综了先秦诸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例如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明确提出,兼取道、儒、墨、法、名、阴阳众家思想[31];淮南王刘安召集天下“俊伟之士”著述的《淮南子》更是文宗秦汉、统合百家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汉初学术上兼收并蓄的发展趋势。观其主流是儒、道思想的融合与会通,表现为盛行于北方的儒家思想与肇源于南方的道家思想的此消彼长。(www.xing528.com)
儒家审美思潮是汉代强盛期推动造物艺术发展的主要精神,它以道德的、教化的力量扣人心弦,其“儒学思想—造物”的艺术模式,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造物艺术领域有意识遵循儒家伦理思想的反映,其主要表现围绕三点:以体现“仁义”观念来塑造人的性情;以体现礼乐教化色彩来选择造物艺术题材及其组合;以致用精神体现汉代天—地—人宇宙系统的思维模式和等级秩序。道家崇尚“简朴意真”的审美思潮在汉初、两汉之际和汉末的风行一时,折射其所处时代的混乱和衰颓特征,它与儒家经世致用、礼乐教化的思潮互为矛盾、交织影响,反映汉人为消解乱世下的坎壈命运,或缘情尚性,或淡泊自守,或超脱放达,追求心灵的自由。
汉代造物艺术思想的形成受到汉代“雅”“俗”层面分别代表大、小两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大传统”主要指当时知识阶层的经典思想,表现为儒道绌补,同时兼容先秦墨、名、法、阴阳等思想;“小传统”指的是汉代一般思想观念和民间通俗信仰,例如阴阳五行、谶纬之说、吉祥观念、神仙方术等,“大传统”与“小传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的交融,即兼综了宫廷与民间、中央与郡国的多层次、多元性文化,形成“多元”与“一统”的辩证统一:“多元”体现为造物艺术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丰盈,“一统”则是体现为其集中辉映了汉代大文化的时代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