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引发袁世凯愤怒,袁继任临时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引发袁世凯愤怒,袁继任临时总统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使袁世凯大为恼怒。唐绍仪辞去全权代表职务,却以袁世凯个人密使的身份出现,照旧同革命党人频繁往返。隆裕太后万般无奈,2月3日授予袁世凯全权,要他同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在清帝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2月15日,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18日派蔡元培为专使,汪精卫、宋教仁等为欢迎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引发袁世凯愤怒,袁继任临时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使袁世凯大为恼怒。他宣称唐绍仪逾权,“且协约未决,南人先组织政府,公举大总统,有悖协约本旨”。(10)对商定的关于召开国民会议的各项办法,一概拒绝承认。又唆使北洋喽啰段祺瑞冯国璋和姜桂题等人发表通电,反对民主共和,主张君主立宪,要求清朝王公贵族拿出钱来,继续同革命军作战。一阵刺耳喊战之声,甚嚣尘上。

帝国主义为了把新生的南京临时政府扼杀在摇篮中,也同袁世凯紧密配合。他们不仅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声称希望袁世凯来解决“南北争端”,而且继续把海关收入交给清政府支配,分文不给南京临时政府,更不提供任何贷款。他们援引《辛丑条约》的有关条款,派兵进驻京奉铁路京榆段(从北京至山海关)沿线,以阻遏北方各省的革命运动,对南方的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战争叫嚣和鼓噪,部分革命党人坚决主张进行抵抗,要求孙中山当机立断,誓师北伐。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则极力从中进行阻挠。也有些革命党人则认为,只要共和国成立,得到列强承认,革命就算成功,至于谁当总统、执掌大权,那是次要问题。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一再强调经济困难,缺少军事力量,对斗争胜利的信心不足。汪精卫胡汉民都提出要孙中山向袁世凯妥协,连黄兴也在给汪精卫的信中表示:“和议若不成,自度不能下动员令,惟有剖腹以谢天下。”(11)并极力劝告孙中山“毋使我辈负诺”。在这种情况下,革命阵营内部的妥协势力,有增无已。

美国侵略军在上海登陆,对革命军进行威胁

其实,袁世凯并不真想同革命军继续作战,他之所以耍弄这套把戏,无非是想从革命党人手中勒取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条件而已。因此,南北双方的议和虽然表面上陷于停顿状态,但实际上仍在进行秘密交涉。唐绍仪辞去全权代表职务,却以袁世凯个人密使的身份出现,照旧同革命党人频繁往返。1月14日,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在给唐绍仪的密电中提出:“前云孙君肯让袁君,有何把握,乞速详示。”(12)唐绍仪通过伍廷芳把这封电报转给孙中山,要孙中山对此明确表示态度。

孙中山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当然知道袁世凯是个巨奸大憝,把建立民国的责任托付给他是靠不住的,但在如何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他无法顶住中外反动势力施加的重重压力,也不能冲破革命阵营内部妥协势力的包围,不得已于1月15日致电伍廷芳,再次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13)以此作为对梁士诒密电的答复。

袁世凯见大总统的位子确实已有把握,便马上转手利用革命的威势进行“逼宫”。1月16日,率同全体阁员上奏,要求皇太后和皇上召集皇族,密开果决会议,统筹全局,速定方针。隆裕太后接到奏折,即于17日和18日连开皇族御前会议讨论。在会上,只有奕劻和溥伦等少数人赞成共和,良弼、铁良、载沣等多数人极力反对,几番争吵,毫无结果。

袁世凯不仅逼迫清帝退位,还想推倒南京临时政府。他在征得朱尔典的同意后,19日派赵秉钧、梁士诒、胡惟德为代表,列席隆裕太后召开的第三次御前会议,提出北京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同时取消,由他在天津另立“临时统一政府”的主张,并且电告伍廷芳,要南京临时政府在清帝退位后的四十八小时内解散。他想以这种方式形成自己统一全国,独掌大权的局面。结果事与愿违,王公贵族几乎一致反对,连溥伦也站到了反对共和的王公贵族一边。1月22日孙中山则发表声明,指出:“文前此所云于清帝退位时,即辞临时大总统之职者,以袁世凯断绝清政府一切关系,而为中华民国之国民,斯时乃可举袁为总统也。”(14)从而把南北议和的真相公诸全国。

主要由王公贵族中的少壮派组成的宗社党人看到孙中山的声明,对袁世凯更加愤恨,指责他欺负孤寡,甘当王莽的后裔。为了防止遭到宗社党人的暗算,袁世凯除调第三镇曹锟的一部分新军驻扎天坛以外,还接见中外记者,声称他绝对没有攫取总统之心。孙中山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即于1月29日致电伍廷芳,痛斥袁世凯的“种种失信”,并指出:“若因此而再起兵衅,全惟袁世凯是咎,举国军民,均欲灭袁氏而后朝食。”(15)

阴险狡诈的袁世凯感到两面受挫,处境极窘,立即在暗地里加紧“逼宫”的步伐。在他的授意下,不久前还通电主张君主立宪的段祺瑞,1月26日领衔以前线四十六名将领名义致电清廷:“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16)山西巡抚张锡銮、河南巡抚齐耀琳、署理直隶总督张镇芳、出使各国的外交官刘玉麟、沈瑞麟等也都纷纷电奏,要求清廷实行共和。恰在这时,宗社党首领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更使王公贵族人人胆落。隆裕太后万般无奈,2月3日授予袁世凯全权,要他同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

经过南北双方的多次交涉,2月9日确定了“优待条件”八款,规定清帝退位后,其尊号仍存不废,民国待以外国君主之礼;皇室费用每年四百万元,由民国拨给;清帝暂住故宫,日后移居颐和园;其原有私产,由民国负责保护等。隆裕太后接受了这些条件,于2月12日宣布退位,颁发退位诏书。

在清帝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为了使袁世凯离开其经营多年的北京老窝,置于南方革命党人的监督之下,孙中山特意在咨文中附带提了三个条件:(1)临时政府设于南京;(2)新总统到南京就职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再行解职;(3)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的一切法律和章程。

2月15日,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18日派蔡元培为专使,汪精卫、宋教仁等为欢迎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狡猾的袁世凯为蔡元培等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给予热情招待,表示极愿南下,一俟拟定留守之人,即可就道。又装腔作势地与陆军各统制和民政首领协商留守人员,甚至讨论南下的路线。可是,29日的傍晚,在他指使下,陆军第三镇的部分士兵发动兵变,在东城和前门一带肆行焚掠,并冲入迎袁专使蔡元培的住处,把行李和文件等物掳掠一空。3月1日,天津和保定也发生军队哄抢事件,这些都是袁世凯事先布置的。京、津、保的商务总会齐声喊叫,请求袁世凯拒绝南下,北洋将领联名通电,主张把临时政府设在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则以保卫使馆为名,先后从外地调兵入京,一时把北京的形势搞得十分紧张。袁世凯便以此为借口,说南下就职“暂难办到”。蔡元培识不破袁世凯的阴谋诡计,电请南京临时政府对袁世凯进行迁就。孙中山只好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指使发动“兵变”后的情景

孙中山提出的三个条件已有两条失效,但他仍对第三条抱有希望。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南京参议院用一个月的时间起草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3月11日正式公布。这个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政权的组织形式改为内阁制,内阁直接向国会负责,全体国务员与临时大总统组成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同时,这个约法还规定,全国人民一律平等,都有人身、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均能享受请愿、陈诉、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尽管这个约法所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但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它只是纸面上的东西,孙中山想在没有任何武装力量和政权为后盾的情况下,用它去约束袁世凯,那是无济于事的。

3月10日,袁世凯如愿以偿地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宣读了“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的誓词,任命唐绍仪为总理,负责组织第一届内阁。他把内政、外交、陆军和海军四个主要的部,都交由自己的心腹爪牙主管,只把教育、农林、工商和司法四部,分别让同盟会员蔡元培、宋教仁、陈其美和王宠惠担任总长。而握有军权的黄兴则被任命为南京留守府的留守。孙中山在4月1日正式解职,临时政府陆续北迁,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至此便落入袁世凯的口袋。正如毛泽东精辟地指出的: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17)

中华民国首届内阁(唐绍仪任总理)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虽然是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害怕触动资本主义列强,反封建也很不彻底。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地位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保持;中国人民仍旧在资本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两座大山压迫下。一句话,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根本没有改变。因此,辛亥革命终究归于失败。(www.xing528.com)

(1) 《英国蓝皮书·中国·第1号》(1912年),第40页。

(2) 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278页。

(3) 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15页。

(4)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50页。

(5)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90页。

(6)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9页。

(7)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8) 《临时大总统誓词》,《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9)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10)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人文月刊社1936年版,第10页。

(11) 《胡汉民自传》,《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

(12) 观渡庐(伍廷芳):《共和关键录》,上海著易堂书局1912年版,第71页。

(13) 观渡庐(伍廷芳):《共和关键录》,上海著易堂书局1912年版,第71页。

(14) 《民立报》,1912年1月23日。

(15)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8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5页。

(16) 《段祺瑞等致内阁请代奏电》,《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8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74页。

(17) 《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