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力挽狂澜!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与中国近代立宪派的呐喊

革命力挽狂澜!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与中国近代立宪派的呐喊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战胜俄国的结局和俄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都成了立宪派吁请立宪的现实鉴诫。而这种君主专制已很难维持下去了,俄国1905年的革命运动就是俄国人民争取立宪的具体行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则相反,他们认为立宪只能是一场骗局。正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的吴樾,特地入关赶到北京,寄居于前门外桐城会馆,写了数封遗书,揭露清政府的立宪是“假文明之名,行野蛮之实”。

革命力挽狂澜!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与中国近代立宪派的呐喊

立宪的酝酿,是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鼓吹开始的。1903年起,改良派见清政府的所谓“新政”无法遏止革命的洪流,就在他们所控制的《中外日报》和《新民丛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立宪”。江浙一带的士绅和资本家,如张謇、汤寿潜等人,也与清政府的地方大吏相勾结,广泛进行立宪活动。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战胜俄国的结局和俄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都成了立宪派吁请立宪的现实鉴诫。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战胜沙俄,是因为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沙俄仍然是君主专制。而这种君主专制已很难维持下去了,俄国1905年的革命运动就是俄国人民争取立宪的具体行动。所以,他们劝诫清政府,必须赶快实行君主立宪。

在革命形势的震撼和立宪派的策划下,清政府的高级官吏中也有人发出了立宪的呼声。最早提出的是驻法公使孙宝琦,他在1904年夏的《上政务处书》中,要求清政府仿英、德和日本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先行宣布中外,于以固结民心,保全邦本”。(1)随后,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岑春煊等,都要求“变更政体”,实行立宪。直隶总督袁世凯见有机可投,也于1905年7月上奏,建议清廷派遣亲贵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作为改革政治的张本。这些官僚奏请立宪,为的是想使清朝的封建统治延续下去,同时也是为着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权势。慈禧太后权衡得失,决定预备立宪,派镇国公载泽、巡警部尚书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和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她在接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2)

消息传出,立宪派欣喜若狂。资产阶级革命派则相反,他们认为立宪只能是一场骗局。正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的吴樾,特地入关赶到北京,寄居于前门外桐城会馆,写了数封遗书,揭露清政府的立宪是“假文明之名,行野蛮之实”。(3)五大臣出发那天,他怀揣炸弹,打扮成官府仆从模样,从容步入正阳门外车站,登上五大臣的专车,准备炸死五大臣。不幸机车与列车接轴发生碰撞,炸弹引起爆炸,载泽和绍英受了轻伤,吴樾本人当场牺牲。由于这件事,五大臣出国的日期一直推延到12月11日。因徐世昌和绍英已就他职,清政府又改派顺天府丞李盛铎和山东布政使尚其亨,仍凑足五大臣之数。

出洋五大臣都不懂立宪为何物。他们在国外周游了半年多,让梁启超等人代拟了几篇关于立宪的奏章,于1906年7至8月间先后归国,向清廷复命。载泽另上《奏请宣布立宪密折》,称实行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4)并且说,宣布立宪也只不过是暂时表明一下宗旨,作为立宪的准备罢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还可以放宽一点年限。王公大臣在8月27日、28日召开会议,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结果赞成立宪的占了上风。慈禧太后也感到这样的立宪,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有利,于是决定采纳,9月1日正式发出了“仿行宪政”的谕旨。

实际上,慈禧太后对立宪并没有诚意,在谕旨中一面强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一面又以“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为理由,把实行立宪的具体期限推延。不仅如此,还以先行改革官制入手的名义,把一些重要的部集中到满人皇亲贵族手中。按照清朝的成例,中央各部均设尚书二员,左右侍郎四员,满族汉族各占一半。在改革以后,十一个部十三名大臣、尚书中,满人亲贵占了七员、蒙古贵族一员,汉族官僚仅有五员。

尽管清政府一再耍弄花招,立宪派总还觉得立宪有望。他们纷纷组织团体,以促使立宪的早日实现,并扩充自己的势力。1906年12月,张謇、汤寿潜在两广总督岑春煊的支持下,联络部分官绅和商学界的代表,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随后,汤化龙在湖北成立“宪政筹备会”,杨度、谭延闿在湖南成立“宪政公会”,松毓在吉林成立“自治会”。他们为立宪大肆鼓吹,彼此之间相互声援。远在美洲的康有为,更是喜不自禁,以保皇会总头目的名义发布文告,令海外一百七十余埠的保皇会一律改名为“国民宪政会”。他编造说:慈禧太后“甚悔戊戌之举,近与皇上相得甚欢”,“皇上无虞,宪政将行”,只要组织一个大政党,他就可以回国执掌大权。“凡一切铁路、矿山、银行、工厂,开辟大利,俱给本党人承受”(5),要人们携款入党。梁启超在日本也拼凑了取名“政闻社”的政治团体。1907年10月17日在东京召开成立会,他登台演讲,宣传立宪。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书》中,向清政府表白说政闻社“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6)次年春,又把政闻社的本部迁到上海,加强国内的活动。然而,慈禧太后的宿恨未消,并不领受他们的盛情。不久下令查禁政闻社的活动,并对该社社员要“严拿惩办”。

立宪派从事实中看出,清政府的立宪只取其名,不务其实。他们感到,如果不给清政府一点压力,立宪的希望很可能成为泡影。因此,从1907年秋开始,各省立宪派的代表陆续到达北京,向清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在三年之内召开国会。有些地方督抚和驻外使臣,也被革命党人的活动吓得忧心忡忡,接连电奏,请求定出具体立宪期限,以维护清廷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才于1908年7月令各省筹办谘议局,8月发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允准以九年为期,逐步筹备宪政。(www.xing528.com)

《钦定宪法大纲》共二十三条,其中“君上大权”十四条,“臣民权利义务”九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总揽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统帅全国陆海军;在裁定对外宣战、媾和与签订条约等重大外交事宜时,“不付议院决议”。(7)其权力之大,同专制君主并没有什么两样。而给广大人民的,只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著作、出版、集会与结社等纸面上的“自由”,却必须担负纳税和当兵的义务。这表明,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实际上不过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装饰品。

11月14、15两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改次年(1909年)为宣统元年,由他的生父载沣充任摄政王。载沣吸取德国和日本皇室的经验,自己担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命其弟载洵筹办海军部,充当该部大臣。派另一个弟弟载涛、宗室毓朗控制军谘处,操纵全国陆军,从而把全国军事大权统统掌握在皇族手中。同时,罢免了举足轻重的袁世凯,把袁世凯赶回河南老家去养“足疾”,以削减汉族大官僚的权力。载沣为了继续欺骗全国人民,拉拢立宪派,又于1909年3月特下一道重申实行“预备立宪”的谕旨,令各省切实奉行。

载沣的上台,又使立宪派产生了幻想。他们认为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或许能够把立宪制度搞起来。于是重整旗鼓,四出活动,在各省成立咨议局,联合发起请愿运动。11月中旬,由江苏咨议局发起,直隶、山东、奉天、吉林、黑龙江、广东、广西等十六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召开“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决定组织代表团,晋京请愿,要求在一年之内召开国会。1910年1月请愿书递上后,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6月16日,代表团又组织发动再次递上请愿书,签名者号称有二十万人。然而,清政府仍不予理睬,照旧坚持立宪的期限为九年。立宪派的第二次请愿又宣告失败。

这一年9月,由清政府一手制造的资政院开场。议员由“钦选”与“民选”两部分组成。一百名“钦选”议员主要是王公贵族;各部院的负责官员,各省咨议局选出的九十八名所谓“民选”议员,也大多是一些官绅。这样的资政院,为立宪派增加了一个公开活动的场所。国会请愿代表团利用这个机会,发动第三次请愿。要求在1911年召开国会,一些地方督抚也联名上奏,要求缩短期限。清政府无可奈何,11月4日颁发谕旨,宣布将期限缩短为五年,在国会召开的前两年成立新内阁,令各省请愿代表即日散归。东三省的十名代表又在12月来到北京,上书请愿,要求第二年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下令押解回籍。天津学界请愿同志会会长温世森倡议联合全国学界,举行罢课来要求,也被清政府流放新疆。立宪派第三次请愿仍失败了,以致他们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渐渐增长。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公布新内阁成员名单。包括总理奕劻在内的十三个成员,满大臣九人,汉大臣四人,而九个满大臣中皇族占了七人。所以,这内阁被称之为“皇族内阁”。

清政府的立宪到此已经真相大白。立宪派消弭革命、涉足立宪政府的愿望,全部落空。他们在北京召开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揭露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上书要求解散皇族内阁,得到的却是清政府的严厉呵斥。这时候,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立宪派的大多数人在立宪失望之际,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