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被封不久,《国民日日报》与《警钟日报》相继行世,其宗旨都和《苏报》相同。清政府对《革命军》等革命书籍的大量印售,已经感到无所措手足,而陈天华的《猛回头》与《警世钟》又公开出版。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湖南新化县人。他出生在一个穷塾师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童年时以提篮叫卖维持生活。他每天在奔波之余,还跟父亲课读,九岁能通读《左传》。他酷好文艺,对民间流行的说唱弹词,爱不释手,并经常模仿撰写一些情节生动的小说或山歌小调,这对他后来从事革命宣传工作打下了基础。
1896年,陈天华随父亲到新化县城,依靠做小贩糊口。后来得族人资助,进入资江书院读书。戊戌变法期间,他又考进新化求实学堂,深受维新思想影响。1903年初,他得求实学堂资遣,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他看到祖国主权丧失,权利被掠,心里非常难过,亟思有所振奋,便毅然放弃了正常的学习,积极投入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因而他到东京半年,仍不能说一句日本话。
拒俄运动掀起后,陈天华怀着满腔热情参加了中国留学生所召集的大会,报名加入义勇队。与此同时,他还每天坚持写作,进行爱国宣传活动。他咬破手指,写了《敬告湖南人》的血书,分缮数十封寄给国内各学校,陈述民族灾难的空前深重,呼吁人们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血书激动着人们,连湖南巡抚赵尔巽看了,也亲自跑到各个学堂,将陈天华的血书宣布,并刊登在官报上。5月,陈天华回国去湖南运动武装起义。在回国之前,他抓紧时间,埋头书案,以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说唱形式,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写成了两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这就是著名的《猛回头》和《警世钟》。
在这两本书中,陈天华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强盗行径,指出中国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汁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帝国主义各国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肆意掠夺中国的各种利权,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陈天华又以沉痛的心情写道:“痛只痛,因通商,民穷财尽;痛只痛,失矿权,莫保糟糠;痛只痛,办教案,人命如草;痛只痛,修铁路,人扼我吭;痛只痛,在租界,时遭凌践;痛只痛,出外洋,日苦深汤。”
怎样挽救中国的危局呢?陈天华主张“改条约,复政权,”实现中国“完全独立”。他坚信西方列强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学习,“去掉自己的短处”,是完全可以把它打败的。“只要我全国皆兵,他就四面受敌,即有枪炮,也是寡不敌众。”所以他认为“只要我人心不死,这中国万无可亡之理”。他号召人们迅速行动起来,“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
要反抗外国的侵略,实现祖国的独立,就一定要推翻清朝政府。这是陈天华在两本书中反复阐述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尽管他还不能科学地分析清朝政府的阶级实质,但他凭借着赤诚的爱国心与敏锐的观察力,已经清楚地看到清朝政府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陈天华写道:“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是各国的了!那财政权,铁路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清政府已经成了“洋人的朝廷”,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守土官长”。它虽然也表示要进行“革新”,“其实何尝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日子,那黑暗的倒加了几倍。”由此得出结论:“故我们要想拒洋人,只能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要学那,法兰西,改革弊政;要学那,美利坚,离英独立。”这样才能改变中国的面貌。
《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本书,是陈天华呕心沥血之作,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又喊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心声。由于文字生动,感情真挚,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军队士兵,“即奉为至宝,秘藏不露,思想言论,渐渐改良,有时退伍,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13)外国侵略者为之心悸,到处明访暗搜,企图压制。清政府则一再下令严行禁止。结果都适得其反,更加增强了人们购读的兴趣。因此,这两本书重印达十余次之多,在长江流域各省更是广泛流传,为辛亥革命的思想动员起了巨大作用。
二十世纪初年革命报刊的纷纷建立,邹容、章太炎、陈天华等革命宣传家的涌现,各种革命读物的广泛流传,都使民主革命潮流汹涌澎湃地前进,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基础。
(1) 《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27页。
(2)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页。
(3)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www.xing528.com)
(4)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74页。
(5) 《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23页。
(6)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58页。
(7)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124页。
(8)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5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2页。
(9)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第72页。
(10) 《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2卷第3期,第961页。
(11)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70—171页。
(12) 《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2卷第3期,第971—9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