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瓜分危局的最早的表现,就是“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有关开放口岸、通商、通航和投资设厂的规定,满足了帝国主义国家加强对华控制和掠夺的需要,所以得到列强普遍支持。然而,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却引起早就把吞并朝鲜和中国东北作为国策的沙皇俄国的强烈反对。沙俄立即纠集德、法两国,演出了三国干涉还辽这幕活剧。
沙俄之所以导演三国干涉还辽,是它长期对中国推行扩张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同英、日在东亚的角逐中,暂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891年,沙皇政府不顾财政收入的惨淡景况,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在远东地区的力量。1894年春,当日本政府利用朝鲜政局动荡,蓄意加剧中、日两国的矛盾时,沙皇政府就玩弄惯用的阴谋诡计,进行外交上的投机。它一方面竭力挑拨、怂恿日本政府,加快发动中日战争,利用日本来砍断中、朝的传统关系,以便为俄国向朝鲜扩张势力扫清道路;一方面又故作姿态,再三表示支持中国,鼓动清政府同日本对抗,诱骗清政府投靠俄国,而不致向英国求助。可是,沙俄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去“压服”日本。日本政府的要员清楚地看出,沙俄对中国的口头支持及其某些“强硬”措辞,“不外乎对于与自己利害有关之事项,抱有决不放弃的决心。”(1)中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沙皇政府于8月21日召开特别会议,决定保持“中立”,并继续促使中、日两国政府注意尊重俄国的所谓“利益”。
1894年10月下旬,日本出兵进犯中国东北地区,清政府向日本求和,战争局势超越了沙皇政府的希望。沙俄于是决定,除了加强其太平洋舰队以威胁日本之外,还拉拢法国等共同压迫日本,在未来的中日谈判中不得“侵犯”俄国的“重要利益”,即沙俄在朝鲜和包括渤海湾的旅顺、大连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
1895年2月14日,中日正式谈判的前夕,俄国通知日本政府:“现在日本向中国要求割地是当然之问题”,如果日本放弃向大陆扩张版图而在南部割占中国的台湾省,俄国将“毫无异议”。(2)中、日双方在马关议和期间,俄国反复向日本暗示:中国东北和朝鲜是沙俄的势力范围,警告日本不得染指。
4月上旬,沙皇政府正式得悉日本提出的议和条件,包括要中国割让辽东半岛。8日,沙俄就把反对日本割占中国辽东半岛的态度,通知德、法等列强,并征求它们的意见。11日,沙皇政府第三次召开特别会议,作出两项重要决策:一是所谓“劝告”日本放弃割占辽东半岛,如果遭到日本拒绝,俄国就有“行动的自由”;二是照会其他列强和中国,俄国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坚决要求日本退出辽东半岛。这样,俄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斗争,就趋于白热化。4月17日,俄国在《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正式向德、法两国建议:三国采取共同行动,劝告日本不要永久占领辽东半岛。如果日本不听从“忠告”,三国即在海上对日本实行共同的军事行动。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在中国进一步扩张其势力,不愿意看到日本在远东的势力过于膨胀,妨碍它的扩张。而且它还想装作中国的“恩人”,向清政府索取一个基地,作为“酬劳”。德国统治者还从俄、德关系的历史经验中,清楚地看到,俄国是自己争霸欧洲的对手,是从东部威胁自己安全的主要国家。如果这时帮助俄国对日本实行干涉,就可以转移俄国的视线于东方,把祸水引向远东。摸透了德国政府心愿的沙皇政府,从4月上旬开始许诺,保证德国边境的和平,以打动德国统治者,一步步勾引其投入“干涉”的行列。(www.xing528.com)
至于沙俄多年的盟友法国,长期在西欧同德国互相争夺,需要与俄国勾结以对付德国。同时,“俄国在远东军事和商业势力的扩张,似将给予法国投资人以日益广阔的活动范围。”(3)这也是使法国十分向往的前景。因此,法国参加对日本干涉的行动,既是支持盟友,向沙俄表示其同盟的价值;又可以借此示惠于中国,向清政府邀功索赏,以加强自己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德、法两国打着各自的算盘,接受了沙俄的建议。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根据各自政府的训令,向日本政府递交照会。他们以有害于中国首都的安全和将来远东永久的和平为词,要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并限十五天内答复。它们并要求清政府暂缓批准《马关条约》。
在采取外交行动的同时,三国又加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对日本进行威胁。俄国早在3月底就向远东派遣了二十一艘军舰,组成远东最大的一支舰队;陆上也派出三万多军队,进入中国东北。4月20日,又下令驻黑龙江地区的军队,做好出动的准备。德、法两国也加强了派驻远东的海军力量。三国的军舰都在中国沿海和日本海游弋,俄国的舰队已接到在二十四小时内随时可以出动的密令。战争的危险迫在眉睫。由于八个月的侵略战争,已经使日本军队疲惫不堪,财政和军事物资均极端困难。“不仅对三国联合的海军无法应付,即单独对抗俄国舰队亦无把握。”(4)因此,日本不敢断然拒绝三国的干涉,转而在外交上争取美、英等国的支持,但是未达到目的。陷于内外交困之中的日本,只好对俄、德、法三国让步,但仍然进行讨价还价的争斗。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部在和战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在获悉三国干涉之后,翁同龢、李鸿藻等认为日本勒索过苛,反对批准和约;受到慈禧太后支持的孙毓汶、徐用仪等,则害怕战事再起,主张批准和约。恰好这时日本政府内部经过激烈争论,权衡各种利害关系之后,认识已趋于一致,定下了“对于三国纵使最后不能不完全让步,但对于中国则一步不让”(5)的方针。5月5日,日本向三国声明,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有,清政府须交给日本一笔“偿金”。对清政府延期换约的要求,日本仍然坚决不同意。已经达到了干涉目标的俄、德、法三国,也反过来帮助日本,压迫清政府按时换约。5月8日,清政府派伍廷芳为代表,同日本代表伊东美文治在山东烟台换约。
1895年10月,俄、德、法三国擅自与日本商定:一、中国必须向日本交付退还辽东半岛的补偿赔款三千万两白银;二、自中国偿清上述补偿赔款之日起三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这些协议,后来就成了中、日双方在11月8日订立的《交收辽南条约》的基本内容。
三国干涉还辽,是俄、德、法三国(沙俄最积极)同日本争夺在华势力范围的集中表现。以此为开端,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以三千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赎回”的辽东半岛,实际上只是暂时替沙皇看管而已,不到三年时间,就又被沙俄强占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