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冯子材乘谅山大捷的有利形势,团结各路大军,下令跟踪追剿,准备和越南爱国军民同心协力,光复越南河山之际,突然传来了清廷的诏书,命令中国军队必须于4月7日全线停战撤兵,重演了一幕“金牌突诏岳家军”的历史悲剧。
原来,谅山大捷的喜讯报到北京后,李鸿章将此作为媚外求和的筹码。他立即向朝廷献策:“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1)慈禧太后本来就立意避战,被迫宣战后,从未中断过和法国的和谈活动,于是,她本能地接受李鸿章“乘胜即收”的建议,下诏停战撤兵,并派人急忙同法国媾和。前线爱国将士在接到停战诏书后,无不拔剑斫地,恨恨连声,一致请求主帅,向朝廷电阻和议,要求诛议和之人。然而,这一正义呼声,换来的却是腐败朝廷的严旨申斥,李鸿章更以孤军深入将会败坏全局的罪名,进行要挟。冯子材只得挥泪班师,忍痛将军队撤回中国边境。
1885年4月,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驻伦敦办事处苏格兰人金登干(James Dunean Campbell)代表清朝政府,在赫德的具体指使下,在巴黎与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签订停战协定,重新肯定《中法简明条约》为有效。至此,中法战争正式结束。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2)在中、越边界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法商可在此地居住,法国也可在此地设领事馆;(3)法国货物进出越南和广西边界,应减轻税率;(4)以后中国建造铁路时,应向法国进行商办;(5)法国撤走基隆和澎湖的军队。
就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则不胜而胜,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www.xing528.com)
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的“中外和好”局面,而且,清朝政府在战争中的和战不定,尤其是在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之际求和丧权,进一步暴露出它腐朽无能和对外恐惧、软弱的心理。这次战争深刻反映了这一事实:在腐朽、反动的清朝统治下,任何新式的洋枪洋炮和办一些厂矿企业,皆不足以有效地抵御外侮,使中国转弱为强,由贫转富。因此,中法战争也初步宣告了历时已二十几年的“自强新政”的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