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扼杀太平军于永安,清军纷纷向永安城外麇集。1852年4月,清军已集中四万兵力围城,而太平军此时粮草殆尽,火药告罄。于是,洪秀全下令突围。4月5日深夜,太平军突围出城,击破敌人在城东十八里古苏冲所设防线,缴获火药十多担。清军乌兰泰等追击。4月8日,太平军在崩冲设伏,一举歼敌四千余人,然后乘胜北上,围攻桂林一个多月未下,5月19日撤围北上,24日抵湘、桂边界的全州,6月3日一举攻克。在战斗中,不幸冯云山重伤而死。6月10日,太平军在全州城北十里的蓑衣渡渡湘江,遭到江忠源所部楚勇伏击,损失很大。经奋战两昼夜,于12日渡江入湖南,克道州。
湖南是当时天地会起义特别活跃的地区。太平军入湘后,到处散发《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文告,痛斥清朝政府“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官以贿得,刑以钱免”等种种罪行,是“罄南山之竹简,写不尽满地淫污;决东海之波涛,洗不尽弥天罪孽”。号召人们“各各起义”、“同心戮力,扫荡胡尘”。这些文告中,虽带有不少诬蔑满族的词句,但对清朝反动统治罪恶的揭露淋漓尽致,起了动员广大人民斗争的作用。太平军还打击官绅、地主,焚烧官衙,没收浮财,烧毁地契、粮册、债券,这些都深受人民的拥护,因此广大人民踊跃参加太平军。
太平天国前期革命形势图
在道州休整之后,太平军于7月24日克江华,随即克永明(今江永)、嘉禾、桂阳州;8月17日克湘南重镇郴州。到处有大批人民入伍,到9月间,太平军已有十万多人,其中道州、郴州挖煤工人数千,入伍后组成“土营”,成为挖地道、破城墙的劲旅。
克郴州后,萧朝贵率林凤祥、李开芳等一千多人从小道直趋长沙,欲一举克之,不幸于9月12日在长沙城外重伤,不久去世。洪秀全等得报,即于24日率大队从郴州北上,围攻长沙五十天,仍不能克,乃于11月30日撤围北上。12月3日克益阳,13日克岳州。在这两地分别获得几千条民船和大批武器弹药,并有几万人入伍。其中的船民和纤夫,在入伍后编成“水营”,从此太平军开始建立起强大的水师,大大地增强了向长江水域地区进军的能力。
接着,太平军入湖北,12月22日克汉阳,29日克汉口,然后以铁索系船,横江架设浮桥,于1853年1月12日攻克长江重镇武昌,击毙湖北巡抚常大淳等文武官员。这是太平军首次攻克省城,军威大震。太平军入城后,对人民秋毫无犯,向人民宣传天朝田亩制度,动员入伍,并组织人民恢复日常生活秩序。武汉有几万人入伍,使太平天国队伍总人数增加到五十多万。(www.xing528.com)
太平军经过短期休整,2月9日撤出武汉,沿江东下,水路船只约一万条,帆幔蔽江,衔尾几十里;陆路夹江而行,浩浩荡荡。清朝两江总督陆建瀛闻风而逃。太平军以破竹之势,2月18日克九江,24日克安庆,3月8日陆路抵达南京城下,12日水师主力亦抵达南京江面,乃水陆合攻南京。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二月十四日,清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日),太平军先头部队在林凤祥等人指挥下,轰塌仪凤门,攻克南京,斩陆建瀛。20日又破内城(旗营),斩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等。29日,洪秀全入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正式建立了与清朝政府对峙的政权。
太平军入城后,太平天国队伍的人数很快发展到一百多万,其中作战人员约有十一万至十四万人。从金田起义到攻克南京,历时共二年又二个月;从永安突围到南京攻克,则还不到一年。
南京是清朝两江总督所在地,长江下游和整个东南地区的重镇;附近一带又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清朝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地,京师所有官兵的食粮,向由江浙两省用漕运(长江、运河水路)运供。因此,太平天国据有南京,建立起与清朝分庭抗礼的政权和攻占附近城镇,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给了清朝统治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促进了各地人民的反清起义。
太平天国把南京不只是作为一个起义的根据地,而且更是作为自己的首都——“天京”和“小天堂”,这就容易在自己队伍中滋长保守、享乐思想,必然影响到以后的军事战略,使自己的行动被“固守天京”这个压倒一切的任务所左右。因此,如后来的事实所表明的,当革命尚未在全国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太平天国过早地定都,是战略上的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