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战火:广州战役引爆清政府危机

南京战火:广州战役引爆清政府危机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战役结束后,奕山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报中,以谎言编造“胜利”。因此清军进入宁波城后,立即遭到英军猛烈夹击,死伤过半,仓皇退出。英军乘机攻陷慈溪。英军准备攻占南京,进行更大的军事讹诈。如果占领南京,就等于掐住了清政府的咽喉。因此,璞鼎查拒绝议和,决定按原计划入侵长江,直扑南京,胁迫清政府接受英国的全部要求。炮战连续两个半小时,英军旗舰皋华丽号和布朗底号、西索斯底斯号,多次被击中。

南京战火:广州战役引爆清政府危机

广州战役结束后,奕山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报中,以谎言编造“胜利”。他将大败而逃化为“大挫其锋”,将丧胆求降改作义律“乞抚”,将付出赔款变成“垫借商欠”。于是,道光皇帝批准投降就变成“准令通商”,并下令各省裁兵撤防。

腐败的清政府苟且偷安,欲壑无底的英国侵略者却远不以《穿鼻草约》已经攫取的利益为满足。1841年4月10日,帕麦斯顿在接到义律关于订立《穿鼻草约》的报告后,上书英国女王说:“义律似乎已经把寄给他的训令完全置之度外,甚至在舰队的行动已经获得完全的胜利,他可以自由规定条款的时候,他好象还是同意了极其不够的条件。”4月30日,英国内阁会议否决了这个条约,并且决定召回义律,改派在印度干了四十年侵略活动的璞鼎查(Henry Pottinger)为侵华全权公使。5月31日,帕麦斯顿在给璞鼎查的训令中指出,如果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一切要求不能完全无条件地依允,就决不能停止军事行动。

1841年8月,璞鼎查到达中国,率领侵华海军司令巴尔克(William Parker)少将、陆军司令卧乌古少将,以及军舰二十六艘、陆军三千五百人北犯。鸦片战争的第三段落开始了。

8月25日,英军突然袭击厦门,清军激烈抵抗。26日,鼓浪屿和厦门相继失陷。

9月下旬,英军主力在浙江舟山海面集结。当时,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驻守镇海前线。裕谦,镶黄旗蒙古人,鸦片战争爆发后,坚持抵抗外敌,反对伊里布等人妥协求降,揭发琦善误国罪行。1841年2月受命赴浙江办理海防后,派兵五千名,拨炮五十门,添筑要塞,加强了定海防务。6月,曾上奏挽留被革职的林则徐驻扎镇海军营,协助抗英,未获道光皇帝批准。9月25日,英军再攻定海时,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五千守军坚决抵抗,浴血奋战六昼夜。10月1日,英军由五奎山、东港浦、晓峰岭三路大举进攻,定海再陷。郑国鸿、王锡朋挥刀杀敌,英勇战死;葛云飞率兵冲入敌阵,负伤四十余处,壮烈牺牲。接着,英军进攻镇海。裕谦召集文武官弁祭神立誓:“断不敢以兵单退守为词,离镇海半步;不敢以保全民命为词,受夷人片纸。”(13)但是,浙江提督余步云贪生怕死,不战而逃。10月10日,镇海沦陷,裕谦悲愤投水,以身殉国。13日,宁波被侵占。英军从宁波府库中,就抢走了价值十二万元的现金和纹银,可供侵略军两年之用的粮食,以及大量丝绸和瓷器,此外,还向市民勒索了巨额“犒军费”。

在侵犯闽、浙沿海的同时,英国侵略军还两次窜犯台湾。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和道员姚莹,在当地人民热情支持下,奋起抵抗。1841年9月,打退英军对鸡笼(今基隆)的进攻。1842年2月,英军进犯淡水、彰化之间的大安港时,达洪阿等又计诱敌舰由土地公港驶进,触于暗礁,发兵伏击制胜。两次战斗,歼俘英军二百余名,挫败了他们企图侵占台湾的野心。

浙东连失定海、镇海、宁波三城,清朝统治者指望的“太平”又成泡影。1841年10月18日,道光皇帝决定第二次出师,任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和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牛鉴为两江总督,调集内地数省军队,前往浙江应战。

奕经带着一帮随员,从北京去浙江,一路上游山玩水,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12月初到达苏州后,借口筹备军务,成天鬼混。宿迁举人臧纡青向奕经献计:对英作战除奏调四川、陕西、河南新兵六千外,宜多用土勇、水勇,分伏浙东三城,水陆并攻;着重以分兵埋伏的游击战来困扰和袭击敌人,然后以小部队出战,并以主力部队作后援,水陆并进,内外夹攻,夺取最后胜利。这个“伏勇散战法”,在当时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基点在于“多用土勇、水勇”,强调“人自为战”。可是,在奕经眼里,水勇乡勇“所持兵械,不过稻杈木棒,无事或可壮声威,遇敌则必先溃败”,“均不可用”。(14)官兵既不中用,乡勇又不可用,奕经便把希望寄托在老天爷的奇迹上。1842年1月25日,奕经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洋人纷纷上船,窜出大洋”;文蔚说,他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将军和参赞大臣迷信这个好“兆头”,决定马上进兵。

2月,奕经、文蔚进驻绍兴。3月10日,分兵三路,企图同时收复宁波、镇海、定海。奕经以为三城均已布置内应,收复不成问题,严令各军不许携带火器,只准用刀矛短兵。英军事先听到风声,早有部署。因此清军进入宁波城后,立即遭到英军猛烈夹击,死伤过半,仓皇退出。其他两路也因指挥错乱,同时溃败。英军乘机攻陷慈溪。奕经等逃往杭州,不敢再战。

奕经在浙江惨败之后,道光皇帝立即派宗室耆英署理杭州将军,带同已被革职的伊里布赴浙江,“设法羁縻”,向英军议和;在军事上则下令清军“不可冒昧轻进”。(15)

清政府越是乞和,侵略者越是嚣张。英军准备攻占南京,进行更大的军事讹诈。他们知道,长江下游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南京控制着长江、运河两大水道,江南的大量漕米和税银,都要汇集南京,由镇江经运河水运北京。如果占领南京,就等于掐住了清政府的咽喉。因此,璞鼎查拒绝议和,决定按原计划入侵长江,直扑南京,胁迫清政府接受英国的全部要求。(www.xing528.com)

5月7日,英军为了集中兵力,自动退出宁波。5月18日,攻陷江浙海防重镇乍浦

6月,英国从印度派来增援的大小舰船百余艘、陆军士兵万余人,陆续经新加坡开到中国。璞鼎查有了这支援军,立即进犯长江。

吴淞位于长江口,面临东海,是长江的门户。吴淞口筑有东西两炮台,年近七十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亲驻炮台,昼夜防守。他请两江总督牛鉴,率军驻宝山作后援,自己则坚守拥有二百五十门大炮的西炮台。6月16日清晨,英军以战舰七艘、汽船六艘以及运输船、三板船几十艘,进犯吴淞炮台。陈化成手执令旗,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指挥守军猛烈还击。炮战连续两个半小时,英军旗舰皋华丽号和布朗底号、西索斯底斯号,多次被击中。英舰正面进攻不能得手,便绕道小沙背登陆。恰逢牛鉴排列仪仗路经小沙背,于是引来了敌人的炮火。牛鉴丢冠弃靴,混在士兵中逃命,以致全军大乱。侵略军占东炮台后,水陆夹攻西炮台。陈化成腹背受敌,七处负伤,喷血而死。守台官兵也都顽强抵抗,英勇作战。宝山、上海终于相继失陷。

英国侵略军占领上海六天,除了向上海人民勒索“赎城费”五十万银元外,还在城内和四郊大肆抢劫。已经是初夏时节,他们竟穿上从典当仓库里抢来的镶着高贵毛皮的绸子和缎子的外衣,手里拿着绣花的扇子酗酒作乐,丑态百出。

英国侵略军在抢劫财物(漫画)

7月15日,英军舰队侵入镇江江面。21日,全力攻城。侵略军用炸药轰开西门,以云梯攀登城墙。驻防旗兵一千余名,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步步为营,节节抵抗。一名英国军官记载说:清军在这里“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16)恩格斯曾热烈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战斗,说:“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在这次战斗中,英军损失了一百八十五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17)

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福建、台湾、浙江以及长江下游各地人民,和广东人民一样,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大无畏的战斗。如:在浙东沿海,定海人民破坏英军食物和淡水供应,袭击外出零星敌人;三十六岙民众立誓订盟,相约同心杀敌,“一次无成,二次再举。水战不胜,陆战再图。明不得手,暗可施谋。”(18)宁波人民组织黑水党,分头埋伏城厢内外,并于甬江置备八桨小艇多艘,经常夜间狙击英军,擒杀颇多。1842年6月至8月,长江下游沿岸人民自发组织的抗英武装力量,多达十几万人以上。靖江人民以锄头、石块打退了侵略军的骚扰;瓜洲、仪征一带的盐民也组织起来,袭击侵略者。镇江失陷后,沿江人民更是不断在夜间顺风施放火筏,焚烧英船,偷袭敌人,使侵略军不得安宁。

但是,主张“羁縻”英军的地主豪绅及大盐商,则完全是一副奴才相。英军舰队侵入瓜洲江面时,扬州盐商颜崇礼随带羊酒猪鸡,“头顶说帖,跪迎江干”,向英军乞降,议定送洋银五十万元,使扬州城“安保无恙”。(19)清政府内的投降派,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求降,不仅害怕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而且破坏人民群众的抗英斗争。道光皇帝虽然被迫对英作战,但在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中,忽战忽和,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因此,尽管有人民群众、下层士兵以及少数将领的英勇抵抗,也无法挽救战争败局。

1842年8月上旬,英军舰船七十六艘(内战舰十一艘,汽船十三艘,载兵船四艘,运输船四十八艘),先后侵入南京江面,摆开阵势,架列大炮,宣称将开炮攻城。穆彰阿公开叫嚷:“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只有妥协议和,才能“靖难息民”。(20)道光皇帝此时“专意议抚”,密谕耆英、伊里布“不必虑有掣肘”,赶紧向英军求和。在谈判过程中,璞鼎查特邀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人上旗舰“访问”。事后,耆英等人奏报道光皇帝称:“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21)于是,投降也便更加有理。8月29日,耆英作为清政府全权代表,与璞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按照英国侵略者提出的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