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西北驿运再研究:成果揭示

抗战时期西北驿运再研究:成果揭示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民政府为摆脱交通面临的困境,实施“战时驿运”制度。对战时西北驿运的研究,可窥探在抗战的特定环境中,传统与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调适,以及政府与民众在驿运运行机制中的行为选择,并认识到传统运输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抗战时期西北驿运再研究:成果揭示

李佳佳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抗战时期,落后的交通现状与抗战对运输需求的矛盾突出。国民政府为摆脱交通面临的困境,实施“战时驿运”制度。在甘肃、陕西、青海、新疆设立中央驿运干线与地方支线,充分运用民间运力,担负军公商运输。战时西北驿运由此发轫,有力地弥补了近代西北现代交通运输能力的不足,为及时补给前方军公物资和调剂后方民用必需品做出重要贡献。但实行过程中,驿运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征雇运力困难、经费捉襟见肘等问题,运价、力价与物价背离,各驿运机构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驿运的效能。对战时西北驿运的研究,可窥探在抗战的特定环境中,传统与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调适,以及政府与民众在驿运运行机制中的行为选择,并认识到传统运输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抗战;西北驿运;运输(www.xing528.com)

*作者简介:李佳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新式交通与近代西北社会经济研究”(2017CBY01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黄正林教授悉心指导和修改,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抗日战争时期的驿运是国民政府为解决交通运输紧张问题,利用传统运输模式,着重发动民间人畜力而进行的。关于战时驿运问题,学术界有一些讨论,主要形成两种研究视角。一种是从国民政府角度探讨战时驿运事业的成败。顾文栋认为国民党官办驿运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清驿运的小农经济性质,没有充分估计驿运工作的复杂性,也没有正确发挥驿运的作用,一切方针政策背离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受到客观实践的惩罚。[1]不过,近年来随着民国史研究的展开,陈红民、杨斌、肖雄等从战时全国驿运的兴办、建设、业务、绩效、动员能力、作用等方面,分析其运作过程,并认识驿运对抗战的作用,肯定了国民政府开展战时驿运的必要性[2],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另一种是从区域地方角度探讨战时驿运在各省的具体运作情况,主要研究对象有四川、云南、安徽、湖南、陕西、甘肃六省,涉及管理制度、业务、运价、贡献等方面。[3]但是,驿运中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动员与整合情况如何,政府和民众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又是怎样互动的,影响驿运效能的诸多因素有哪些,这几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统观重庆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西北在抗战中的地位,以近代西北现代交通运输落后的视角为切入点,重新探讨西北驿运开展的动因、制度设计,具体运作机制中运力[4]、运务、运量及运价、力价与物价的关系问题,考量其存在的困境和为抗战做出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