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玉门油矿的大规模开发及影响

抗战时期玉门油矿的大规模开发及影响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进一步解决抗战缺油的问题,国民政府决定大规模开发玉门油矿。同时还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油田考察学习,聘请美国工程师来油矿传授技术,增加油井数量,扩大炼油能力,加快其他设施的配套,使玉门油矿进入了民国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43]此后,因为战争局势和交通条件,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再没有向美国大规模购置石油器材。

抗战时期玉门油矿的大规模开发及影响

为了进一步解决抗战缺油的问题,国民政府决定大规模开发玉门油矿。1941年3月,资源委员会决定在重庆成立甘肃油矿局。甘肃油矿局由孙越崎任总经理,严爽任油矿矿长。孙越崎上任后,立即在重庆招兵买马,筹备物资,并动员重庆所有的机械厂为玉门油矿赶制各种设备和配件,同时提请政府增拨经费。由于湘、赣等省煤矿钻机运到,其钻探深度可达600米,玉门油矿的原油生产有了重大突破。1941年4月间,第4井用大钻机凿至445米时遇到大油层,每天喷油五六万加仑,使该井当年原油产量由1940年的937加仑猛增到205744加仑。第2井原油产量亦由1940年的75936加仓增长到397214加仑。1941年10月开始对第8井钻探,当24日钻探深度达450米时,遇到大油层,原油猛烈上喷,当天喷出的原油20余万加仑。[37]但由于油矿在储油、炼油等方面设备不足,不得不对第8井“暂行堵塞,以便管制”。因玉门冬季天气寒冷,喷出的原油中“所含汽油尚不致自行蒸发耗失”。[38]第8井仅10—12月,就生产原油2042690加仑。[39]4井和8井的强烈井喷,证明了一个新的油层的存在,被命名为L油层。L油层成为老君庙油矿的主力油层,也是中国第一个自喷油田。

当时国产的炼油设备比较落后,生产的汽油仅达原油的20%,而国外新式设备可达70%。因此,在翁文灏的坚持下,蒋介石特批外汇250万美金,于1940年底派炼油工程师赴美洽谈购置新式采油、输油、储油以及炼油各种技术及机器设备,共计4500吨。同时还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油田考察学习,聘请美国工程师来油矿传授技术,增加油井数量,扩大炼油能力,加快其他设施的配套,使玉门油矿进入了民国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1941年4月起,玉门、酒泉、金塔、安西四县应征壮丁全部拨给油矿充当工人。

资源委员会向美国购买的设备原定由轮船运到越南海防港,但不久海防被日军占领,一部分机器只好运到仰光。在1941年5、6、7三月间机器设备陆续由美装运,至10月底,已经有3000吨设备抵达缅甸仰光库房。[40]这些设备“计炼油厂1座,每日能炼原油1500桶,计63000加仑,炼出汽油,占原油64%,较之国内自装者多出3倍。全年以工作300天计算,可炼成汽油1200万加仑(每吨300加仑,合4万吨)。”[41]翁文灏预计,该项设备全部到矿后,“三十二年春季该矿当可装配完成,开始出产,三十二年全年可出汽油880万加仑,飞机汽油100万加仑,柴油200万加仑,煤油约为100万加仑”。1942年1月底抵仰光器材共约4500吨左右。[4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美英法等国在亚洲殖民地进攻,香港、仰光等地相继沦陷。至1942年4月,翁文灏、钱昌照虽极力督促速将缅甸的器材内运,此时自美国进口的设备大部分仍在缅甸的腊戍、八募存放。后来几经周折,4500吨重的机器运到玉门以后,只剩下350吨,仅能拼凑出三套半钻机。而向美国订购的其他炼油设备却没能运到玉门。据史料记载,在1942年2月20日至5月30日间,在仰光、腊戍、畹町等地相继沦陷时损失的钻机、抽油机卡车等共12773件,总重量2077.95吨,价值美金70.0333万元;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时损失卡车零件等油品运输设备价值美金1.93万元,港币2207元。[43]此后,因为战争局势和交通条件,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再没有向美国大规模购置石油器材。

由于国外设备供应已无可能,国内用油又十分紧迫,油矿开发刻不容缓,孙越崎等四处奔走搜寻,几遍川陕豫粤湘滇黔后方各省,搜罗现有器材设备。全部移运四川油矿采油设备一套,又凑集各地钢板铁管等,自制蒸油式炼炉数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钻井、采油等机械设备。油矿上下团结一心,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将那些废旧钢材和各种零配件,组装加工成了一台台钻机、抽油机、发电机和炼油炉。依靠这些设备,1941年,玉门油矿生产原油11812吨。1942年,产量较上年有大幅度提高,生产原油46326吨,生产的石油占到当时国内石油产量的90%以上。在生产原油的基础上,油矿炼油厂不仅生产了汽油、柴油等成品油,而且还能够生产专供飞机使用的航空汽油。翁文灏对于玉门油矿的出油和炼油十分关注,1942年4月25日,他亲自到玉门油矿视察,一直到5月14日才回到兰州。在玉门油矿访问期间,他先后视察了第一和第三炼油厂,第四、第六、第八和第十井,机械厂、干油泉、沥青厂,慰问了护矿部队官兵,同孙越崎、严爽、金开英等商谈加大油矿开发计划和所需订购物资,并同朱绍良、甘肃省主席谷正伦、青海省主席马步芳、西北运输局局长何竞武等商谈玉门油矿开发、增产、安全保护与油品运输等问题。蒋介石对玉门油矿也比较重视,1942年8月,他亲往玉门油矿视察,对油矿取得的成就深表嘉许。蒋还亲自向孙越崎表示:“玉门油矿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告诉我,我一定支持你。”并对胡宗南说:“孙某他们在这个地方办矿,看来困难不少,你要支持他。”[44]蒋介石离矿不久,因油矿的汽油、煤油产量大增,储油设施一时难以周转,给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为此,孙越崎请求资源委员会在重庆收集空油桶,运到玉门油矿代替油罐储油。由于资源委员会无力解决,孙越崎想起蒋介石来油矿时的许诺,便打电报给蒋介石,请他给油矿拨60000个空油桶。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即饬令军委会后勤总部办理。尽管后来只拨来30000个破旧的空油桶,但经修补后,装上油与提油单位的空油桶交换周转,稍稍缓解了油矿的燃眉之急。[45]1942年后,炼油开始摆脱了手工业生产方式,初步进入机械化阶段,石油河西第一和河东第一、二、三组甑状炼炉相继完成,炼油燃料改用渣油,增加了成品等输送管线。

至1942年8月,玉门油矿员工总数已达7000余人;运达玉门油矿的各种器材共约3000吨;产出原油约1000万加仑,炼成汽油90余万加仑、煤油40余万加仑、柴油20余万加仑。[46](www.xing528.com)

1943年3月16日,第14井钻探时碰到大油层,“初每小时油量在1万加仑以上,经12小时后,因钻杆为油砂堵塞,出油减少,并一度停止。嗣将钻杆完全拔出,冲开油砂,重钻两昼夜,又继续喷油。又第15井即该油田最南一井,于3月30日夜间11时钻深至400公尺,出油压力甚大,油量甚旺。开始每小时流量13000加仑,每日30万加仑,流量甚匀,毫无间断。至4月2日每小时流量为15000加仑;3日出油情势略缓,每小时流量平均14000加仑;4日流量每小时12000加仑;5日流量平均每小时7000加仑。该井已流六日之久,喷油达180万加仑,为以前各井所无”。[47]从钻第16井开始,基本告别了用人工挖方井这种落后的方式,直接用12.5英寸鱼尾钻头钻凿砾石层,钻透后下表面套管,灌水泥固井。此后所钻的7口井,均在有控制的情况下完井,分别安装了表层套管和油层套管,再没有发生强烈井喷事故。这表明玉门油矿的钻井开始走上正轨。

甘肃油矿战时石油产量(单位:千加仑)[48]

玉门油矿的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个抗战期间,玉门油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遭遇了1941年井喷大火和1943年的特大洪水等重重艰难险阻,1939年到1945年间,共钻井61口,生产原油7866万加仑。[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