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纺织业类型简析-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上册)

家庭纺织业类型简析-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上册)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边区在全面抗战时期家庭纺织业的发展由于地理环境、产品的用途等不同,主要有以下类型:第一种是延安乌阳区的形式。它和乌阳区形式相比,两者虽都是自发的家庭小生产,但乌阳区的家庭纺织业是各家自纺自织自己所需的布匹,陇东合水黄生秀则以一架织机为中心,在黄生秀的领导下,团结纺妇分散纺织。这种家庭纺织业的发展以工厂为中心。

家庭纺织业类型简析-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上册)

边区在全面抗战时期家庭纺织业的发展由于地理环境、产品的用途等不同,主要有以下类型:

第一种是延安乌阳区的形式。这是一种自流分散的家庭纺织业。该区邻近棉花种植地区,易采购原料、学习纺织技术。该区在抗战前有个别家庭纺织,抗战后期已大面积推广,1942—1945年间纺妇人数大为增加。到1945年,“全区有纺妇699人,织妇172人,约占全体妇女的三分之一”[22]。该区以家庭为单位,棉花少数自给,多数购进,自己纺织,产品多数自用,少数剩余产品在附近集市出售。如乌阳区一乡陈家屯家庭纺织业的发展,“全村四十余户,三十余户参加纺织,其中二十户完全自纺自织自穿,六七户有余布出卖”[23]。因多数家庭纺织主要满足自身需求,再加上熟练织妇日织小布两丈余,所以该区多采用旧式腰机。

第二种是陇东合水黄生秀的形式[24]。它和乌阳区形式相比,两者虽都是自发的家庭小生产,但乌阳区的家庭纺织业是各家自纺自织自己所需的布匹,陇东合水黄生秀则以一架织机为中心,在黄生秀的领导下,团结纺妇分散纺织。黄生秀和其他纺妇有三种联系形式:第一种是工资关系;第二种是采用变工形式;第三种是以工资代织布。[25]经过一年多努力,陇东合水三区五乡黄家咀村在完成布匹自给时尚有结余。(www.xing528.com)

第三种是陈家楼子形式。该形式以建立纺织合作社为基础。这种合作社的家庭纺织形式是通过组织公私劳动力,发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来从事纺织事业的。这种非营利性的合作社作为“农民和工厂的交换机关,是流通农村和工厂的资源与制成品”[26],其营业原则是“多做少赚,多中取利,人人有份”。众人一起纺纱织布,促进资金的流转和布匹再生产。

第四种是延安县南区的形式。这一地区无棉植纺织基础,但也采用合作社的发展方式。1941年创办,1942年后因棉花来源困难,纺织成本高,技术差,产量低,所以“除1943年以外,连年亏损”[27]。这种家庭纺织业的发展以工厂为中心。延安县南区的纺织业,在新合工厂创办后,以新合工厂为中心发展家庭纺织业,村妇以纺线为主,工厂则进行织布,并以工资换纱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