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得中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开始了西南大后方水利建设。颁布战时水利建设方针、提供农村水利工程贷款、颁布《水利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西南农田水利蓬勃开展,新增灌溉工程数量和灌溉面积有了很大提高。水利开发取得较大成绩,仅长寿桃花溪及龙溪河水电站即占四川省发电量的56%。面对剧增的城市人口,积极进行饮水工程的扩建,并在大轰炸下努力保证输水管线的畅通。为巩固大后方,长江干支流得到了整治,从而建立起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水运交通网络。这些举措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重庆从战前区域中心城市跃升为国际化都市。
关键词:抗战;重庆;大后方;水利建设(www.xing528.com)
*作者简介:程得中(198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巴渝水文化。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政府已经意识到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开始寻找抗战大后方。蒋介石从1934年秋开始对中原、西北、西南18个省区进行巡视考察,最终在1935年10月做出了将西南作为国家的最后根据地的决定。而无论解决交通运输、工业动力、照明还是大后方军需民食等问题,都需要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国民政府有鉴于此,对战时水利建设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经费、法律到人才给予了全方位保障。重庆大后方人民秉持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出工出力,从而在农田水利建设、饮水建设、水力发电、河道整治各个战线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之所以选择重庆独立于四川作为研究对象,一是由于当时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特殊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以之为对象可以更鲜明地反映国民政府大后方建设方针政策;二是基于重庆抗战期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其获得今天直辖地位的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