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美龄与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上册)

宋美龄与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上册)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宋美龄还积极撰文宣传工业合作运动、号召广大妇女参与工业合作运动、向工业合作生产单位定制军用物资等等。本文认为,工业合作运动的缘起与发展,始终与宋美龄的宣传、支持和帮助有直接关系。对宋美龄为“工合”运动所做的贡献,基本上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的。本文拟论述宋美龄对“工合”运动做出的重要贡献,以期弥补以往研究工作中的不足。

宋美龄与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上册)

曾静

(浙江省嘉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法西斯肆意破坏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和工厂,导致我国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和手工业者被迫西迁流落到内地,所以当年在华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夫妇等一批国际友人倡导成立工业合作运动协会,以便把这些流离失所的人们组织起来,建立一支发展经济的有生力量来支持长期抗战。这一倡议,得到了宋美龄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支持。第一,她使该计划获得了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授权;第二,她帮助建立了第一个工业合作办事处;第三,她促进了工业合作运动领导机构的建立。此外,宋美龄还积极撰文宣传工业合作运动、号召广大妇女参与工业合作运动、向工业合作生产单位定制军用物资等等。本文认为,工业合作运动的缘起与发展,始终与宋美龄的宣传、支持和帮助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她的鼎力支持,工业合作运动是不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的。

关键词:抗日战争;宋美龄;支持;工业合作运动(www.xing528.com)

*作者简介:曾静(1963—),女,江西省宁都县人。浙江省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工业(生产)合作简称“工合”。“工合”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生产救亡运动,通过组织工业合作社,生产军需民品,以满足抗战和社会的需求。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根据地广泛开展,当时被誉为“经济国防线”[1]

目前,学术界虽然有一些论著讨论过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但是基本上都是介绍此事件本身[2],或以宋庆龄的活动为中心的论述[3]。对宋美龄为“工合”运动所做的贡献,基本上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的。本文拟论述宋美龄对“工合”运动做出的重要贡献,以期弥补以往研究工作中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