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靖史话:探访帝师故里

曲靖史话:探访帝师故里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士安,名彦宁,出生于曲靖军民府南宁县三宝镇雅户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李士安病逝的讣闻传到京都时,嘉靖帝亲自为其举哀3日,悼敬师生之礼,并特敕建国师坊于白塔村北面,坊左右建有下马坊。“国师坊”及“明国师少卿李公墓”,由于兵燹之患,遭到严重损坏。[28]除被尊为国师、位及相卿的南宁人氏李士安,曲靖师宗还诞生了另一位同样贵为帝师的理学名臣何桂珍。何桂珍,字丹畦,师宗县人。三十年,复又回京,任咸丰皇帝的老师。

曲靖史话:探访帝师故里

古人云:“山川生人,必无厚此薄彼之理。草木互生,荣枯则时各有异。”在天高皇帝远的彩云之南,也并非真正的蛮夷不化,只要深入历史的深层,这里原本就是文化璀璨之地,曲靖历史上就至少出了两位被尊为帝师的名士——李士安和何桂珍。

李士安(1482—1556),名彦宁,出生于曲靖军民府南宁县(今麒麟区)三宝镇雅户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李士安青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性情温和,谦恭有礼,深受村中长者称道。稍长,习王羲之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且淹贯经籍,博学多才,但因家境贫寒,未能参加举试,村人皆为之概叹。明正德十一年(1515),李士安得教谕李光灿的支持,以学识渊博选贡入仕,后任鲁府教授。由于他温文尔雅,忠厚正直,学识渊博,被安陆王所看中,于1518年调安陆王府任长吏。此后,王世子朱厚熜即受学于李士安门下,尊李士安为师。明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去世,因武宗无嗣,太后与诸大臣遂议立朱厚熜为帝。翌年,朱厚熜即帝位,改年号为“嘉靖”,拜李士安为太常寺少卿。嘉靖帝每当临朝议事后,都要将李士安留下答礼问安,到李士安府第看望时仍执礼如世子时。

李士安虽名登卿列,尊为国师,却谦卑退让,正直廉洁,从不私于己,不恤于家。李士安在朝30多年,家无长物,安居陋室,虽嘉靖帝多次提出要为他建造府邸,都被他婉言谢绝。所以国人尊为国师而楷模天下。嘉靖三十二年(1553),70岁高龄的李士安告老还乡时,“布衣一身,唯书史禄俸,别无他物”。朝野上下感于他清正廉洁之风,赞颂他有“四不受”(即建官邸不受,赐金银不受,派侍卫不受,荫其子不受)的美德。当时的同朝老臣杨文襄公(一清)曾作词赞道:“圣朝之英,南方之杰。朴茂老成,正直卓越。佐王弼帝,忠贞廉洁。勋在旗常,名登卿列。”

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月八日,李士安病故于家乡旧居。李士安病逝的讣闻传到京都时,嘉靖帝亲自为其举哀3日,悼敬师生之礼,并特敕建国师坊于白塔村北面,坊左右建有下马坊。凡路过国师坊者,上至钦差、王爷,下至府官、州官都要下马而行,以示尊崇。

“国师坊”及“明国师少卿李公墓”,由于兵燹之患,遭到严重损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曲靖知县王汿在荒烟蔓草中发现断碣残碑,使之得以保存。为了纪念这位“南方之杰”,康熙四十八年(1709),地方上的一些乡绅名宿,根据王汿的一句话“温文娴雅,而获四海盛名”,始将白塔村更名为雅户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8](www.xing528.com)

除被尊为国师、位及相卿的南宁(今麒麟区)人氏李士安,曲靖师宗还诞生了另一位同样贵为帝师的理学名臣何桂珍。

何桂珍(1817—1855),字丹畦,师宗县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人,十八年(1838)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贵州学政。三十年(1850),复又回京,任咸丰皇帝的老师。

清咸丰四年(1854)五月,何桂珍遭权贵排斥,任徽宁池太广兵备道。巡抚福济拨200余名老弱残兵,派他到霍山征集溃卒训练。何桂珍推诚奖励士卒,得3000人,并招抚捻军首领之一李兆受,使霍山一带战事平息,老百姓得免兵之苦。而巡抚福济却以庐江失陷而委罪于何,将其参劾落职。咸丰五年(1855),李兆受的副将马超江被人杀死,设灵公祭,不少将士前往吊唁。巡抚福济竟以李兆受复反上告,并送密信给何桂珍,要何剪除李兆受党羽,毋使疏漏。不料密信送至李兆受营中。李兆受见信大惊,遂请何桂珍赴宴,暗地伏兵于英山小南门外。何桂珍应邀坦然而来,伏兵突起,何桂珍与随行47人被杀,年仅38岁。

何桂珍英年早逝,生前著有《训蒙千字文》《六松山房制义》《何文贞公集》《朱子大学讲义》等。他为师宗“鸣盛堂”撰写的一副对联:“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凤声宜清老凤;育才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至今流传于世。

曲靖人氏李士安与何桂珍,同为帝师,一位教导明代嘉靖皇帝,一位辅佐清代咸丰皇帝,位极人臣,充分证明了“自古寒门出俊才”。[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